席偉 平原野
【摘 要】在地理研學旅行中,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觀察、探究和實踐,培養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這與科學教育的目標高度契合。基于科學教育主題,從研學主題、研學目標、學科融合、研學路線、研學活動、研學內容與研學評價等七個方面,設計地理研學旅行活動,且以河南登封市嵩山國家地質公園為例,進行了實踐案例設計。實施結果顯示,基于科學教育主題的地理研學旅行活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
【關鍵詞】科學教育 地理研學旅行 學科融合 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8-50-04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自此,研學旅行這一教育形式在我國越發受到重視。[1]地理研學旅行通過讓學生開展實地學習,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直觀感受知識的應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科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對于地理研學旅行具有直接的啟示。在地理研學旅行中,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觀察、探究和實踐,培養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這與科學教育的目標高度契合。地理研學旅行的核心是科學教育,科學教育為地理研學旅行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然而,在一些學校組織的地理研學旅行實踐中,以知識講解和游覽活動為主,科學教育主題的融入并不明顯。
因此,本研究以嵩山為例,探討如何設計基于科學教育主題的地理研學旅行,以期為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提供啟發。本研究采用文獻法、案例分析法和實地考察法等展開探索。首先,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明確科學教育主題的研學旅行的發展與內涵。其次,以嵩山國家地質公園為例,根據公園的地理特征和科學教育價值進行研學旅行設計,包括確定研學主題、制訂研學目標、設計研學活動等。最后,通過實地考察和案例分析,評價研學旅行設計的效果,為后續研究提供啟示。
二、研學旅行的發展與內涵特征
游學的概念在中國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學生周游列國,傳播禮樂文化,考察風土人情,這被視為中國最早的研學旅行。在這之后的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經,明代徐霞客游歷山川古跡,都是游學的重要形式。自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以來,研學旅行開始在我國廣泛開展。不同于傳統的游學,研學旅行更加注重“學”,重視課程內容,強化深刻的教育意義。
目前,研學旅行被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方式。它是教育與旅游的結合,通過實地學習和旅行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以及對社會事務的認識和參與。在課程改革中,研學旅行被視為重要內容,其主要功能是為學生提供生動的學習場所,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綜合素質。由此,研學旅行的內涵特征可概括為以下五個:
第一,教育性。研學旅行是教育與旅游的結合,以廣泛的自然、社會資源為背景,強調多層面、多維度的聯系和接觸,因此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比較注重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重在“研學”,教育也是研學旅行的最終目的。
第二,體驗性。研學旅行強調學生在親力親為的實踐和體驗中增長知識、親近自然、拓闊視野、開展團隊研討、培養實踐能力等,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中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和學習想要獲取的知識技能。
第三,普及性。研學旅行的參與主體不只是學生,它的參與者還可以是社會不同年齡、不同行業的人員,任何以學習為主要目的的旅行都是研學旅行。
第四,目的性。研學旅行的目的性是指以學習和交流為主要旅游動機,在旅游過程中會有一個特定的主題。明確研學旅行的主題和目的是保障活動取得預期效果的一個關鍵因素。
第五,多元化。研學旅行產品豐富,除了學生可參與的旅游、培訓、拓展訓練、攝影、采風等活動,還有專為職場人士提供的研學產品,涵蓋IT編程、瑜伽、高爾夫、餐飲、潛水、飛行等領域。因此,隨著人們旅游動機和體驗要素的增多,研學旅行開始從以學生為主轉向更廣大的人群。
三、基于科學教育主題的地理研學旅行設計策略
(一)研學主題:以科學教育為核心
地理研學旅行活動的主題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研學地的地理環境、學科特點來確定。科學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本研究選擇以科學教育為核心,借助地理研學旅行活動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實地接觸和理解科學知識的機會。
(二)研學目標: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
地理研學旅行活動的目標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也要關注他們的技能培養和情感態度塑造。具體可以設定以下三個研學目標:一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增強他們對科學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二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讓他們在研學活動中體驗科學精神的魅力,激發對科學的熱愛和追求。
(三)學科融合:將歷史、政治、藝術等學科融入地理研學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強調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可以將歷史、政治、藝術等學科的內容融入地理研學旅行活動中,讓學生在欣賞自然景觀的同時,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政治意義、藝術內涵,實現地理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有機結合。
(四)研學路線:從地理環境到歷史文化的全方位體驗
根據嵩山的地理特點和歷史文化背景,可以設計一條融合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研學路線。這條路線可以從嵩山的地質構造出發,通過實地觀察和研究,讓學生了解其形成過程和地質特點;然后轉向生態環境,通過探究嵩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讓學生感受自然界的奧秘;最后以嵩山的歷史文化為重點,通過參觀歷史遺址和文化景點,讓學生體驗嵩山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瑰寶。
(五)研學活動:實地探究、團隊協作、問題解決
在研學活動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實地探究,讓他們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樂趣。可以組織一些團隊協作活動,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鍛煉溝通能力和培養團隊精神。還可以設計一些問題解決活動,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鍛煉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六)研學內容:從地質結構到生態環境,從歷史文化到現代發展
地理研學旅行的內容應既有地理知識,又涉及其他學科知識。具體來說,可以圍繞地質結構、生態環境、歷史文化和現代發展等多個角度展開,讓學生全面了解和感受嵩山的魅力。其中,地質結構和生態環境是地理學科的重點內容,歷史文化和現代發展則是其他學科的重點內容。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實現地理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有機融合。
(七)研學評價:旅行表現、實踐報告、反思日志
地理研學旅行活動的評價應既有形成性評價,也有過程性評價。具體來說,可以通過評價學生的旅行表現、實踐報告和反思日志等方式,全面了解和評價他們在研學旅行活動中的學習效果。其中,旅行表現主要反映學生的參與度和態度,實踐報告主要反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反思日志主要反映學生的思考和感悟。這種評價方式既能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也能評價他們的技能發展情況和情感態度變化情況,有利于全面提高研學旅行活動的教育效果。
綜上,基于科學教育主題設計了一套完整的地理研學旅行策略,包括研學主題的確定、研學目標的制訂、學科融合的實施、研學路線的設計、研學活動的組織、研學內容的規劃和研學評價的實施等七個方面。這套策略既體現科學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地理研學旅行的特點。
四、基于嵩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地理研學旅行案例設計
(一)嵩山國家地質公園概述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中國五岳中的中岳,也是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嵩山國家地質公園具有獨特的地質地貌、多樣的生物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為科學教育提供了獨特的資源,成為地理研學旅行的理想地點。嵩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地貌主要為典型的太行山系,地質歷史悠久,地質結構復雜,巖石類型多樣。在生物多樣性方面,嵩山擁有豐富的植物和動物種類,是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在歷史文化方面,嵩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有許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如少林寺、嵩陽書院等。
(二)研學旅行路線規劃
根據嵩山的特點和研學旅行的目標,設計一條集地質觀察、生態體驗和文化探尋于一體的研學路線。首先,學生可以從嵩山的山腳開始,沿著山路向上爬,一路上可以觀察和學習嵩山的地質構造和地形地貌。其次,學生可以在山腰和山頂進行生態研究,觀察和學習嵩山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最后,學生可以參觀少林寺和嵩陽書院,了解嵩山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價值。
(三)學科融合活動設計
為了實現地理學科和其他學科的融合,本案例中包含一系列學科融合活動。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地質調查,通過實地觀察和實驗,掌握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時他們可以從中了解地質、生態和植物等相關知識。其次,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文化遺址,通過講解和互動,讓他們了解歷史、政治和文化等相關知識。最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報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
(四)評價與反饋
為了評價研學旅行的效果,設計了一套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具體來說,首先,通過觀察學生的參與度和表現,評價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其次,通過檢查學生的實踐報告和作業,評價他們的知識掌握和應用情況。再次,通過讓學生寫反思日志,了解他們的感想和體驗。最后,根據這些評價結果,對研學旅行的計劃和實施進行反饋和調整,以提升活動效果。
嵩山國家地質公園地理研學旅行活動的案例設計充分利用了嵩山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實現了地理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有機融合,可為地理研學旅行設計提供參考。
五、實施效果與討論
(一)實施效果
學生的反饋和實施結果表明此次研學旅行活動取得了較好效果。首先,通過參觀,學生對嵩山的地理特征和生物多樣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關地理知識得到鞏固,實踐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其次,通過參觀歷史文化遺址和進行學科融合活動,學生的歷史、政治和文化知識也得到了豐富,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最后,通過寫作實踐報告和反思日志,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反思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二)學生反饋與評價
在活動結束后,對學生滿意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此次研學旅行活動表示滿意。他們在活動中不僅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收獲了難忘的體驗,對科學探究的態度也更嚴格。
(三)學科融合效果的分析與討論
本次地理研學旅行活動包含一系列學科融合活動,實現了地理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有機融合。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也學習了歷史、政治等其他學科知識,從而增強綜合素質。這些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使他們更愿意參與到研學旅行活動中來。然而,仍有一部分學生表示他們在活動中感到困惑,不明白某些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對此,教師在設計和實施學科融合活動時,需要更多地考慮學生的需求和感受,以確保活動的有效性。
六、總結與建議
(一)研究總結
本研究以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國家地質公園為研學地點,以科學教育主題為核心,設計并實施了地理研學旅行活動。活動實施過程是地理教學的新嘗試,有機融合歷史、政治等學科知識,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提供了新的途徑。
學生反饋表明,此次研學旅行活動對于增強學生的地理認知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科學教育主題的認知,鞏固學生的歷史、政治知識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同時也提醒教師在設計和實施研學旅行活動時,需要更多地考慮學生的需求和感受,以確保活動的有效性。
(二)對后續地理研學旅行的建議
根據本次活動的經驗和反饋,對后續地理研學旅行活動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活動設計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需要增強活動的實用性和趣味性,使學生能在活動中得到愉快的體驗,進而提升學習效果和他們的參與度。其次,學科融合應是研學旅行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其他學科的知識與地理學科知識融合在一起,學生能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學習,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最后,評價機制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參與度、實踐能力和反思能力。同時,對學生的評價應是一個持續、多元化的過程,包括但不限于實踐表現、寫作報告和反思日志等多個方面,從而更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地理研學旅行作為一種實踐性強、綜合性高的教育形式,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教育價值。地理教育工作者應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地理研學旅行的設計和實施,以實現教育目標,培養出具有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
【參考文獻】
[1]侯劉起,李帥,肖龍海.我國研學旅行課程標準的現狀與進路[J].上海教育科研,2023(4):18-22.
席偉 / 鄭州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講師,博士,從事高等教育研究;平原野 / 鄭州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講師,從事科學教育研究(鄭州 450044)
【基金項目】2023年度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科學教育專業培養中的多學科融合:從策略整合到綜合課程設計”(SKL-2023-2529);2023年度鄭州師范學院青年骨干教師培養項目“基于自適應學習環境下的個性化科學課程設計”(ZHJX-202200122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