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舒怡
(嶺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廣東湛江 524048)
近年來,國家開始將“美育”作為公共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將學校美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增強文化自信。[1]意見明確了學校立德樹人的教育總目標,通過弘揚中國優秀傳統和時代先進文化相結合,是我國美育工作的方法指南。如何利用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高校美育,提升大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也是當代美育的重要課題。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基礎與途徑,各種藝術門類在美育“大家族”中,既具有各自的獨特作用,又相互啟迪、滲透、交融。[2]其中,舞蹈學科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溯源至遠古時期,我們從文物、壁畫、古籍中都能找到舞蹈的遺存,具有維系部落的功能;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舞蹈的功能從功利性轉化為追求更高的審美效應,具有傳衍民族習俗,傳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的效應,人的創造力、審美品位也隨之得以提升,是具有獨立品格和多重美育價值的藝術門類。
敦煌舞作為我國古典舞的重要分支,雖然建立時間僅有短短的40年,但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具有極高的審美境界和美育價值。本文立足于師范院校教育專業的舞蹈選修課程的美育實踐研究,以敦煌舞為教學內容,結合敦煌藝術文化探索其美育價值。
根據教育部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要求,小學教育專業以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人文素養、科學和藝術素養為目標。在2022年4月份頒布的中小學藝術課程標準中,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3]該課標首次將舞蹈學科融入藝術課程中。因此,教育專業有必要開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體,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相統一的舞蹈課程,選擇敦煌舞為教學內容則高度契合以上要求。
該課程開設于小學教育專業大三的藝術選修課程,學生已有兩個學年舞蹈基礎課程的學習經歷。為設計更適用于該專業的敦煌舞教學內容,筆者重點進行了學情分析及提出應對策略,如文末圖1所示。

圖1 小學教育專業學情分析及應對策略
本課程以高金榮老師的《敦煌舞教程》作為教材,按照教學原則和舞蹈訓練的要求制定了四個部分的教學內容:分別是敦煌壁畫舞姿解讀——基礎訓練——性格組合訓練——作品展示。
在敦煌壁畫舞姿解讀部分,通過數字敦煌3D導覽,身臨其境般觀摩不同時期的洞窟,感知敦煌壁畫由靜態轉化為動態舞姿的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敦煌壁畫的風格種類和文化內涵,開辟舞蹈視角,為下一階段的舞蹈學習打下身心合一的基礎。基礎部分包含元素、基本動作的訓練,其中元素訓練是形成敦煌舞風格的核心內容,是掌握敦煌舞風格的前提,是學生刻畫人物形象,傳情達意的奠基之石,慢速深沉或快速活潑的呼吸是敦煌舞內在韻律的精髓,眼神的是其情感表達的窗口,曲線是刻畫人物外在形象的顯著風格特征,通過準確掌握敦煌舞獨特的造型、韻律,并自然而然地貫穿到敦煌舞的演繹之中,逐漸達到“形神兼備、身心并用、內外統一”的狀態。[4]其次,基本動作部分,目的是訓練學生肢體表現能力,各種舞姿及道具的運動方式,準確把握敦煌舞風格、技巧。最后,性格組合訓練和作品展示部分,旨在提高學生塑造舞蹈形象的能力、表現力,傳遞出敦煌舞蹈的內在文化精髓。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寶庫,是研究我國古往今來的政治經濟、宗教信仰、歷史文化、中西交流、民族民俗、朝代更迭的珍貴史料,也是研究和創造敦煌舞豐富又珍貴的歷史文化依據。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畫舞姿,展現了從北涼到元朝十個朝代1600多年豐富的樂舞形態,各朝代的舞姿皆栩栩如生、造型獨特、富有時代特質與民族特色,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也是中華優秀傳統舞蹈研究和傳承的重要源泉。敦煌舞就是舞蹈家們依據敦煌壁畫舞姿創建的一種蘊含儒家禮教思想、道家思想、佛教藝術、漢文化、少數民族、西域文化的中國古典舞蹈新流派。
敦煌舞的動作充滿著歷史文化氣息,解讀舞姿是學生理解敦煌舞蹈文化的重要環節。如《琵琶組合》源自莫高窟112窟觀無量經變畫,該壁畫是歌舞升平的畫面呈現,也是我國唐代文化精湛性、包容性和博大性的集中體現。從壁畫的畫工來看,技藝精湛,線條純熟同時結構嚴密,細節突出,無論是樂伎的姿態神態,樂器的形制,舞伎的動作乃至服裝都描繪得栩栩如生,通過成熟的技巧和高度的藝術修養,展現我國唐代鮮明的民族風格。從壁畫的內容來看,將盛唐之盛表現得淋漓盡致,畫中樂伎分兩列對稱而坐,所演奏樂器為琵琶、豎箜篌、排簫、答臘鼓、方響、毛員鼓和橫笛,舞伎在中間披巾不執,雙臂持來自西域的琵琶高舉做反彈姿態,右腳做高抬腿狀,腳趾翹起張開,展示出獨特的S三道彎舞姿。學者高德祥在討論反彈琵琶舞姿形態時指出:琵琶舞最早應出現在西域,琵琶傳入中原之后,人們不斷提高演奏技藝后創造了反彈琵琶舞姿。根據梳理現有史學家的研究得知,古代絲綢之路的商隊在沙漠中騎馬的同時會把琵琶扛在肩上進行演奏,既可減輕雙臂負擔,又能享受音樂的美妙;而在中唐時期,吐蕃統治敦煌,將西藏的反彈三弦法傳到敦煌。因此,史學家們猜測舞者在當時應是邊彈邊舞的,在北京舞蹈學院的舞蹈作品《反彈琵琶舞》中,也驗證了邊彈邊舞是可行的。[5]可見,敦煌舞的每個舞姿,都有跡可循。
在唐代佛教逐漸漢化的背景下,這種紛繁華麗的經變樂舞不僅是佛國的理想天境,通過與大量史籍的比對,證明這更是當時宮廷樂舞的真實寫照,借由這絢麗的敦煌壁畫,我們得以跨越千年,窺視唐代宮廷樂舞的發展盛況,探究中國禮樂文化的繽紛華美。因此,在敦煌舞的學習中,學生既能感受來自古代西域的樂舞風格,又能領略我國唐代舞伎的高超技藝,還能沉浸于富有中國審美的絕佳意境中。由此可見,敦煌舞的姿態、神韻、風格,體現著我國優秀的哲學思想、人文價值、道德精髓,教師在課堂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敦煌文化,讓學生感知我國的歷史盛況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建立文化自信,成為有追求、有抱負的新時代青年。
敦煌舞的藝術風格從縱向來看,既有中國的傳統樂舞文化遺存,又蘊含現代藝術的審美思維;從橫向來看,在中國漢文化的基礎上,還吸納了各少數民族乃至中亞印度的藝術精髓,造就了敦煌舞是一個蘊含傳統、現代、多元藝術審美,又具有獨特美學風格的舞蹈流派。敦煌舞舞姿造型、神韻、內涵表達等鮮明突出,造型多棱、多折、多彎、曲中求圓的特點構成了獨具風格又富有表現力的外部形態。[6]內部特殊的韻味呼吸、氣韻貫穿舞蹈始終,柔婉優美又陽剛奔放的舞蹈基調傳達出平和、深情、沉穩、安詳的神韻,在敦煌舞的教與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提升著我們的審美能力。
如112窟的斜托按掌大靠腳舞姿,手臂動作是斜托按掌,從肩、肘、腕到指關節,多棱、多折,呈現既曲折又舒展的外部形態;頭、肋、胯、膝、腳加上極致的歪頭出胯沖肋靠腳翹趾形態構成了身體S形的多道彎大曲線,配合下沉的氣息形成了圓潤柔和,平衡和諧的陰柔之美。除此之外,敦煌舞的服道化也具有獨特的審美特點,如長綢、琵琶、箜篌、笛子、腰鼓等道具造型獨特,姿態萬千,形象突出,傳遞出敦煌舞樂舞合一的美感。配合悠揚的古典音樂,讓學生沉浸在這寧靜和諧,古樸典雅的舞蹈意境中,探索敦煌舞獨特的藝術審美特征,感知濃郁高雅的敦煌文化氣息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進而提升學生的整體藝術審美能力。
敦煌壁畫歷經中國十個朝代,包含十分豐富的樂舞形象,高金榮老師提煉出最為經典的五種形象,有端莊慈祥的菩薩、天真活潑的蓮花童子、剛健威武的力士、飄逸灑脫的飛天女神、矯健有力的擊鼓伎樂,每一種舞蹈形象都具有鮮明的性格、氣質和韻味。
以性格組合《菩提禪夢》為例,該組合的舞蹈形象原型是敦煌榆林窟第2窟的水月觀音菩薩的造型。在水月觀音坐式體態的基礎上,表現一尊恬靜安詳,端莊高雅、慈祥善良的菩薩形象,整個組合沉穩脫俗、神韻突出。在學習該組合前,教師通過解讀壁畫舞姿,讓學生先領悟其中的文化精髓,刺激內心聯想,從而更好地塑造舞蹈形象和傳神達意。在教授組合的過程中,首先創設舞蹈情景——在朦朧的月色下,被籠罩在透明的光環中的菩薩,靜坐于寶座之上,背靠山石,后有竹林環繞,前有流水淙淙,水中盛開著朵朵蓮花,隨著音樂的流淌,觀音菩薩漸漸蘇醒,時而沉思,時而祈禱,時而思緒萬千,以慈悲的胸懷,給人間送來安康吉祥美好的祝福。做動作時要求與音樂旋律、節奏變化等相融一致,強調敦煌舞氣息與神態結合而形成“韻”的全新態勢,把握動作的輕柔、神態的靜思、氣息的柔緩、情思的禪境。學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塑造神態寧靜、肢體流暢、富有感染力的菩薩形象。在文化理解的基礎上,慢慢感悟其內涵,轉化為自己的內心感受,化作身體語言表達出來,逐漸做到“形神兼備、身心并用、內外統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肢體表達,豐富其藝術表現力。
荀子曰:“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7]就是說藝術是必須有社會職責的,必須有助于教育,有助于人們的道德修養,塑造美好的心靈等等。[8]而敦煌舞正是這一說法的典型代表。
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快節奏的學習與生活,學生常常處于浮躁狀態,容易把負面情緒帶入課堂當中,阻礙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降低教學質量。為了讓學生遠離嘈雜與克服浮躁,全身心投入敦煌舞的學習中,筆者把課堂教學流程設計為以下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課堂教學流程
在敦煌舞課堂中,設置靜心儀式,組織學生盤腿靜坐,聆聽音樂,輔之以敦煌舞的單一呼吸練習,并創設情境——在優美的琵琶聲中,想象一縷陽光灑在身上,靜坐于香煙繚繞的云間,虔誠地聆聽佛音的滋養,進行一次身心的洗禮。在靜心儀式中,學生們浮躁的內心漸漸被撫平,開始沉浸于敦煌舞的意境之中,接受敦煌舞的滋養,感悟生活的美好……通過精心的課堂設計,調動學生的思維、視覺、聽覺、呼吸,意識、肢體、心靈感悟,引導學生要懷揣著敬畏之心、內心純凈、心無旁騖地去感受敦煌舞美輪美奐的心境和意境,將敦煌文化濡化于內心,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后的哲學思想、人文思想、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的思路,通過敦煌舞蹈的學習滋養學生的學習心態,療愈他們的身心問題,塑造美好健康的心靈。
在教育專業的舞蹈選修課程中進行敦煌舞的教學,旨在為學生展現敦煌舞蹈藝術的同時,探索舞蹈藝術學科的美育價值。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學生不但掌握了敦煌舞的風格特征和規律,提高他們的藝術表現能力、審美能力、創造力,還領略了敦煌舞的文化內涵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從中感受敦煌舞真善美的非凡氣質,增強文化自信,陶冶高尚情操,增長人文見識,塑造美好心靈,達成立德樹人的美育效果。希望未來新一代的教育者能不斷發展、傳承、創新地運用在小學藝術教育中,發揚祖國這一優秀的文化遺產,為傳承中華傳統絕學文化,切實起到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