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詡嘉,郭偉欣,黃嘉茹
(1.廣州軟件學院 游戲系,廣東 廣州 510000;2.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 文化旅游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3.廣州軟件學院 游戲系,廣東 廣州 510000)
根據QuestMobile 公布的短視頻行業數據,截至2023 年6 月,行業整體的用戶活躍滲透率達到了78.8%,抖音活躍用戶規模高達7.23 億①QuestMobile 研究院:《2023 中國移動互聯網半年大報告》,QuestMobile 研究院官網,https://www.questmobile.com.cn/research/report/1686624886410285058,訪問時間2023 年8 月2 日。,穩居行業頭部,在同類型應用中具有代表性意義。2022 年9 月發布的《抖音2022 年豐收數據報告》顯示,2021 年抖音新發布鄉村相關短視頻4.3 億條,鄉村題材短視頻播放量增長77%,有384 億人次為短視頻里的鄉村點贊。這類短視頻以田園生活為核心內容,圍繞著日常勞作、美食制作、鄰里關系等主題展開,充滿地域性色彩鮮明的鄉土符號。有關鄉村的短視頻不僅對抖音的內容創作貢獻度高,還被賦予了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新農人培育等社會期待。為此,抖音與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于2022 年合作啟動了“新農人計劃”,為該類短視頻創作提供了全方位扶持。
在田園生活類短視頻爆紅的同時,大眾對其真實性、導向性的討論與反思從未停止。2019 年,關于“李子柒”視頻中的鄉村是否真實,其作品是輸出原生態文化還是迎合刻板印象,微博上就有過一場全民熱議。風波過后,業態更新,再來審視此類短視頻的內容生成機制與效果,又有了新的空間與意義。
目前來看,抖音平臺的田園生活類短視頻頭部賬號以西南諸省為主,而廣東作為經濟大省,該類短視頻創作的質與量與之均不相稱,且建立在地域性數據基礎上的相關研究也比較單薄。故本文聚焦于抖音田園生活類短視頻中的廣東鄉村媒介景觀呈現,探究其創作生態、內容特征及問題成因,以期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助力。
本文運用扎根理論方法來聚焦問題。扎根理論是1967 年由格拉澤與施特勞斯共同提出的一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這種方法主張無研究預設,對原始資料進行三級編碼,從中提取類屬范疇,進而聚焦某一問題。這是一種從資料到問題、到理論的系統方法論。課題組用扎根理論對抖音田園生活類短視頻中的廣東鄉村媒介景觀呈現進行質性研究,通過“行走法”從抖音短視頻平臺采樣收集原始資料,再將無結構、非數值的文本資料進行編碼處理,聚焦核心問題。
1.“媒介情境”——“景觀化的媒介”
20 世紀80 年代,梅洛維茨就敏銳地覺察到了電子媒介在重塑社會場景方面的能力。他認為電子媒介所構筑的社會情境是“創造出的符號文化逐漸與現實融合”,“虛擬信息環境成為常態生活場景”。①[美]約書亞·梅洛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肖志軍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 頁。“手機—抖音平臺—短視頻”就是這樣的媒介之一,作為一個新“中區”,它讓一部分人在一側生產影像符號,一部分人在另一側接受影像符號,而這兩部分人其實都處于媒介內生性的情境定義之中。
抖音是一套由復雜動態的算法機制驅動的數字架構與生態系統,其驅動力是面向用戶采集的數據。在這一“中區”的右側,平臺為受眾設置每日議程,讓其在遠距離社交關系中接受“媒介化的景觀”。在左側,用戶的創作與觀看行為貢獻出海量數據,塑造整個平臺的可視范圍與頻次,火爆的短視頻作品會得到流量扶持,而沉寂的內容只能走入“角落”。平臺通過數據化(datafication)、商品化(commodification)、選擇性(selection)三大機制完成內部生態系統的構建。在這套生態系統中,平臺與用戶通過數據相互選擇與塑造,用戶生產“媒介化的景觀”,平臺則化身“景觀化的媒介”。
2.“媒介景觀”——“媒介化的景觀”
“景觀”的概念最早源于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一書。德波認為:“景觀并非一個圖像集合,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通過圖像的中介而建立的關系。”②[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張新木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年版,第4 頁。同時,他也指出:“在被真正地顛倒的世界中,真實只是虛假的某個時刻。”③[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張新木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年版,第5 頁。在這樣一個媒介世界里,景觀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視覺化呈現,是現實的表象。基于德波的“景觀”及“景觀社會”理論,2002 年美國文化批判學者道格拉斯·凱爾納在他的論著《媒介奇觀》中將德波的“景觀”發展移植為當代的“媒介奇觀”。道格拉斯·凱爾納所說的“媒介奇觀”是一種能夠反映當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引導人們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并把當下的矛盾及其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體文化現象。④[美]道格拉斯·凱爾納:《媒介奇觀:當代美國文化透視》,史安斌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年版,第4 頁。他用“麥當勞現象”剖析了政治勢力或商業權力通過操控媒體建構人們的基本人生價值觀,使其按照預設的生活方式行動,從而擁有統治眾人的權力的深層邏輯。
由于新媒介發展程度的不同,目前在國外對于媒介景觀的研究多集中于政治生活、社會新聞熱點或文化生活領域。而國內學者在2018 年以后,就將媒介景觀理論引入了對田園生活類短視頻的研究。對于短視頻中鄉村田園生活的景觀闡釋,持正面態度者認為,新媒介技術改變了人們對傳統鄉村的體驗、想象與感受,重構了鄉村的內涵,并在社交媒介生成的交往空間中實現了城市與農村的“新勾連”,體現了身份的自我重構,展現了自我主體化的新農人形象。這一變化是“為底層發聲”模式向“底層發聲”模式的轉軌,是農民由傳統的“敘事客體”向新的“敘事主體”的轉型。于是,鄉村擺脫了城市中心主義的束縛,獲得了多元的價值。持負面看法者則提出,作為拆解并重塑出的“新世界”,田園生活類短視頻有兩種他者化路徑:或是鄉村田園詩,或是鄉村滑稽戲。前者被用于對抗現代性焦慮,后者則是被嘲弄的對象。但鄉村始終都被設置在城市受眾的另一面,是一種標簽化的存在。典型的如“李子柒”的短視頻,就不被大眾認為是對現實田園生活的一種“再現”,而是一種美好的“媒介化的景觀”。
討論短視頻離不開平臺生態,而透視平臺生態又無法脫離其數字產品。當把“媒介化的景觀”植根于“景觀化的媒介”之上時,一切奧秘才能揭開面紗。
樣本獲取:課題組采用了Light、Burgess與Duguay 開發的“行走法”(walkthrough method)來調查抖音平臺的田園生活類短視頻。“行走法”是實地考察方法在網絡時代因應于研究對象的數字化而做出的技術性延伸,即課題組以普通用戶身份進入一個App的界面中,親身實踐檢驗其技術機制、文化指征。其要義在于必須放慢App 使用時的用戶交互行為,細致化地觀察記錄其界面、功能及流程線,進而發掘出潛藏其后的深層意涵。“行走法”包括平臺外與平臺內兩大部分。平臺外部分需搜集網站資料、行業報告、用戶服務條款等,掌握App 的公司價值觀愿景、商業模式和平臺治理措施。平臺內部分則通過滑動屏幕、點擊按鈕、探索菜單、追蹤關鍵用戶等方式獲取數據。
樣本篩選:為了系統化研究廣東地區田園生活類短視頻的生態,必須先獲取大量觀察樣本。自2022 年7 月至2023 年6 月,課題組在抖音平臺進行了為期12 個月的“行走”調查,內容包括觀看短視頻、關注內容生產者、采集文本、參與互動等。在參與“新農人計劃”的賬號中,課題組從超過500 個樣本里通過初篩得到了50 個典型賬號,以之為樣本池,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展開隨機及分層抽樣。對于這50 個賬號樣本的整體情況及其于2023 年4 月前發布在抖音App 上的短視頻作品,課題組采集了粉絲數量、累計獲贊量、所在地區、視頻類型和主要內容元素五方面數據。其中,賬號的粉絲數量和累計獲贊量是最直觀體現賬號影響力的數據,是關鍵的量化指標。視頻條數、首條視頻發布時間、是否有官方報道或認證等硬性指標也是重要參照。在視頻類型和主要內容元素方面,課題組按照目前學界在田園生活類短視頻分類上常用的四個類型劃分進行了歸類標記,即平實淳樸的鄉土日常景觀、詩意唯美的田園隱居景觀、滑稽怪異的土味戲劇景觀、熱情獨特的民俗景觀。
經綜合測量,選定以粉絲數量為核心指標,按照頭部賬號(100 萬粉絲量以上)、腰部賬號(10-100 萬粉絲量)、尾部賬號(10 萬粉絲量以下)的標準,將50 個典型賬號劃分為三個分布層級。然后隨機分層抽選出了15個賬號的各4 條視頻,將這60 條視頻樣本按照扎根理論進行編碼。其中,被抽選的頭部賬號5 個:漁小仙(yuxiaoxian1)、農村小翠花(98157430)、戶外雞哥(JG321666)、鐵三匠瀟灑哥(TB0762)、李高貴(pandaxian22);腰部賬號8 個:人字拖旺仔(shun915921666)、梁十妹(liangshimei345)、拉倒姐(Xiao137888)、鄉村青年(XCQN668)、啊輝在村里(AHZCL2021)、小許記錄傳統(xuhongzhan)、廣東沙煲兄弟(longtian2797)、歐家長姐(46980188704);尾部賬號2 個:潘溯之(suzhi1319)、起鍋弄清影(571770257)。
樣本初析:對上述15 位“新農人計劃”創作者的視頻作品取樣,基本兼顧了豐富性、典型性和代表性。15 個樣本來源于抖音平臺頭部、腰部、尾部不同體量區間;在地域分布上包括了江門、肇慶、河源、惠州、茂名、廣州、潮汕、韶關、湛江等地市,能夠覆蓋珠三角、粵西、粵東、粵北四大區域;在內容上也幾乎囊括了鄉村生活、田園風光、美食制作、民俗文化等常見的題材。
依據扎根理論,課題組對15 個賬號的共60 條短視頻樣本進行了逐層編碼,并進行了飽和度檢驗。
開放式編碼:在15 個賬號樣本中,課題組對短視頻影像內容要素進行了類型化標記,并對其名稱、標簽、字幕、評論等文本中的關鍵詞進行了整理分析,提取了視頻內容描述項的初級概念類屬進行開放式編碼,共得到超過130 個概念。其中相似的概念加以類屬化歸并,無效概念予以摒棄。
聚焦編碼:在開放式編碼的基礎上,對比各一級類屬概念之間的語義、相似、類型等關系,建立了“地理位置”“自然景觀”“社會景觀”等17 項聚焦編碼。
主軸編碼:在聚焦編碼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核心歸納,引入梅洛維茨“媒介交往情境”的三個理論維度,建立了“時空體驗”“表演行為”“共識與分歧”3 項主軸編碼。
以上編碼結果詳見表1、表2、表3。
表1 抖音廣東田園生活類短視頻的“時空體驗”主軸編碼
表2 抖音廣東田園生活類短視頻的“表演行為”主軸編碼
表3 抖音廣東田園生活類短視頻的“共識與分歧”主軸編碼
飽和度檢驗:在分析過程中,課題組將15 個賬號樣本中的10 個先進行開放式編碼,再將剩余的5 個樣本另外進行開放式編碼,二者對照后發現基本未新增類屬概念,且類屬概念間的有機聯系仍成立。故而抖音廣東田園生活類短視頻的編碼框架通過飽和度檢驗,可以用于進一步分析。
技術與媒介的賦權,讓一部手機就能拍攝視頻,讓一幀幀短視頻影像在傳受雙方間交流和互動,打破了鄉村與城市的交往隔閡。在田間地頭耕作、去山野之間采摘、下河捕魚捉泥鰍、在灶臺邊起鍋烹飪或是與家人鄰里閑聊,這些鄉民們用鏡頭記錄的日常生活,成為他人想象、理解和建構鄉村的景觀符號。
1.物質層面的人、事、物
人——新農人。中國江蘇網的一篇報道中將“新農人”這一群體定義為一支有情懷、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隊伍,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①張蒙蒙:《讓更多“新農人”逐夢田野間》,中國江蘇網,http://review.jschina.com.cn/xfep/202308/t20230822_3270661.shtml,訪問時間2023 年8 月22 日。短視頻創作者正是鄉村里較早運用新媒介進行自我經營的群體。從與創作者的關系來看,田園生活類短視頻中的人物主體主要有三類:創作者本人、家人及其鄰里鄉親。其中,創作者本人作為核心人物,具備極強的地域、行業和人格特色。如生活在粵西沿海地區的“漁小仙”(抖音號:yuxiaoxian1),每天天未亮就趕海,技巧熟練,笑容明朗,儼然一位勤勞、淳樸的漁民形象。生活在粵北韶關的潘溯之(抖音號:suzhi1319),則用一種詩意唯美的方式,演繹著桃花源里人的生活。還有用滑稽搞怪的人設博人眼球的,放棄高薪辭職返鄉創業的,學習電商帶貨力圖走出大山的,從海邊到山野、從離鄉到返鄉……盡皆包括。其次是創作者的家人,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是其中被刻畫得最多的三類人物。夫妻關系往往被賦予了一種矛盾沖突的意味,衣著華麗不干活的和穿著樸素忙農事的,進行著情景劇演繹;老人、兄弟姐妹抑或是孩子在視頻中,多是一番“黃發垂髫,怡然自樂”的圖景,與創作者同作同息,給人強烈的人情美體驗。最后是鄰里鄉親,他們像社會背景板一樣存在于日常的閑聊或年節時的串門場景中,極少用于暴露鄰里糾紛。從出現頻率來看,典型人物從高到低依次為:勤快負責的男人、慈祥的老人、賢惠的妻子(“勤勞內斂的丈夫”并列)、刀子嘴豆腐心的妻子、可愛的孩子、埋怨的老人。總的來說,短視頻中的廣東“新農人”形象的正面塑造居多。
事——新農事。在傳統落后的鄉村,人們是離不開土地的,耕作是鄉民唯一的謀生手段,飲食休憩被高度擠壓。抖音短視頻中的廣東鄉村景觀在聚焦農事方面,雖然“干農活(45)”“采摘(16)”“捕魚(9)”等編碼的出現頻次高,但卻新在耕與食的日常生活片段體現出了農耕之樂、勞作之美、飲食之道。在“漁小仙”(抖音號:yuxiaoxian1)的視頻中,她每天三點多就要乘坐漁船出海,黑漆漆的海面上也僅有漁船上的光,撒網后又需要漫長的等待才能收網(有時因為各種原因還不一定豐收),直到天亮才從海上返回。她房子旁邊的架子上放著晾曬的咸魚、海帶等初加工海產品,地上放著一箱箱晚上趕海的“戰利品”,所展現的美食也大多是不同做法的海鮮。她有時還講述海產品或美食的相關故事,每一個細節都在豐富和加深著人們對于漁民日常生活的理解。在“潘溯之”(抖音號:suzhi1319)的視頻中,有許多傳統工具,如木制的砧板、桌椅,廚房里的大灶臺、大鐵鍋,還有各種竹編工藝品,就連自家小院也是用竹子建成的,無論是用具還是吃食,大多源于自然,每一幀每一秒都獨具生活美學。對于美食的呈現,大部分的創作者傾向于體現家常味道,少部分則能發掘出地方特色。“梁十妹”(抖音號:liangshimei345)、“廣東沙煲兄弟”(抖音號:longtian2797)、“潘溯之”(抖音號:suzhi1319)的視頻除了展示家常菜的做法外,還會特別展示節令美食、古法美食,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及其制作過程展示了粵菜味道的民間版。
物——新農景。廣東地區的田園生活類短視頻的時長一般在2—5 分鐘,容量雖小,要素齊全。新農村的景觀畫面非常豐富,“藍天白云”“青山”“小溪”“田野”“村落”“房屋宅院”等要素交相呼應。創作者們或以一件農事為線索,在進行收割水稻、采摘蔬果等生產勞動時用中景與特寫鏡頭交替展示動作,偶爾借助全景空鏡鏡頭容納生活環境的全風貌;或以一道美食的制作過程為主軸,在切菜、洗菜、用鍋翻炒、展示成品等環節上用近景或特寫,而獲得食材的過程則串聯出采竹筍的山野、門前的龍眼樹、撈河鮮的小河、遠處的稻田水塘等,蘊含著相當豐富的景觀層次。其中,讓農人祖祖輩輩賴以為生的田野和借以棲身的房屋宅院是出現頻次最高的景觀要素,也是短視頻畫面中的核心。而多種自然景觀、社會景觀(見表4)的新舊交雜以及表演行為的居中建構,則為觀眾帶來了豐富立體的細節體驗。短視頻多搭配著輕柔舒緩的輕音樂,抑或是流行歌曲以及各種蟬鳴聲、鳥叫聲、砍柴擇菜聲,大量人物對話還使用了當地的方言。這些短視頻在相當程度上還原了自然實在的鄉村景觀,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
表4 抖音廣東田園生活類短視頻中的自然與社會景觀細分
2.非物質層面的文、藝、俗
文——鄉村文化。鄉村的文化是鄉土中國的血液,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也是鄉村景觀得以理性構建和表達的基礎,同時還是田園生活類短視頻常葆魅力的源泉。從廣東地區的田園生活類短視頻中可以提煉出四種主要的文化:一是農耕文化。短視頻創作者不僅向觀眾展示了原生態的自然場景和生活,如插秧、施肥、曬谷、種菜、采果、除蟲等,還科普了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等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同自然地理條件下的農具器物,以及指導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體現了千百年來嶺南人民順應天道、和諧共生的聰明才智和生活法則。二是漁業文化。在漁業勞作方式上,廣東人民發展出了魚神信仰、海神信仰、漁歌、漁號子、漁風漁俗等,形象地展示了漁人之樂、漁村之貌和漁業之美。而漁業收獲的不確定性,讓漁民們養成了堅定的意志和對命運不屈的反抗精神,這是嶺南精神的重要基底。三是飲食文化。俗話說“食在廣東”,廣東鄉民對于飲食制作是十分認真的。廣東人講究因地而食,相較于城市中“一盅兩件”的早茶文化,廣東鄉村的飲食往往就地取材,家常味濃厚。“梁十妹”(抖音號:liangshimei345)和“廣東沙煲兄弟”(抖音號:longtian2797)等對當地常見家常菜、古法燒制的美食及其背后的故事都有所介紹,并常用“童年的記憶”或“童年的味道”等話語來建構起食物與地域牢不可破的情感聯系。廣東人講究適時而食,歲時節慶飲食要選擇“好意頭”的菜式,比如說“發財就手”,即“發菜蠔豉炆豬手”,意為“發財”“好事”“順手”;還有盆菜,食材混合了雞、鴨、鵝、鮑魚、蝦、海參等肉菜,一層層疊進盆中直到裝滿,寓意“十全十美,福財滿盆”。四是方言文化。廣東有粵、閩、客三大方言,還有瑤語、壯語等少數民族語言,語言資源十分豐富,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密碼。在廣東地區田園生活類短視頻中,新農人創作者并不回避身份符號,他們使用方言土語的頻率很高。如“梁十妹”(抖音號:liangshimei345)和“廣東沙煲兄弟”(抖音號:longtian2797)這兩個賬號的視頻基本都以方言為主,既能貼近本鄉居民,強化集體認同感,也能引起異鄉人的方言好奇心。方言在短視頻敘事中還有搞怪滑稽的效果,如“人字拖旺仔”(抖音號:shun915921666)這一賬號主要通過方言配合夸張劇情、魔性音樂,讓人捧腹大笑。
藝——手工技藝。手工技藝是附著于農耕漁獲生產模式基礎上的,也是與當地生活法則緊密結合的。在廣東田園生活類短視頻中,隨處可見菜籃、食盒、菜罩、桌椅、竹簾、竹簍、竹帽、籮筐、簸箕等竹木制的手工藝生活器具。尤其是對竹子的使用,覆蓋了建筑、家具、飲食等方方面面,以竹子烹飪的美食就有竹升面、竹筒雞、竹筒飯等。短視頻中關于手工技藝集中展示最多的除了竹編,就數漁網編織。廣東漫長的海岸線形成了不同的漁業區,漁網的種類和樣式繁多,織網的線和編織方法、工序各有特色。一方小小的漁網,承載著漁民的工匠精神。手工技藝制作的產品不僅至今仍充實著人們的生活,還寄托著人們的鄉愁。
俗——民俗風情。理想和諧的鄉村鄉民應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①陳鼓應譯注:《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3 年版,第345 頁。的,在農耕漁獲之余,廣東人民也有自己的娛樂生活。在各類民俗風情活動中,視覺化效果最強烈的是民間舞蹈,因而它也成為短視頻拍攝的大類題材。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民間舞蹈的數量眾多,在短視頻中呈現較多的主要有獅舞、潮汕英歌舞。英歌舞是潮汕地區一種融戲曲、舞蹈與武術于一體的民間舞蹈,舞姿剛勁雄渾、粗獷奔放。在“小許記錄傳統”(抖音號:xuhongzhan)的視頻中,當地男男女女身著夸張鮮艷的戲劇化服飾,鼓聲和歡呼聲響徹天際,路旁人們圍得水泄不通,觀看著復古的表演,極具樂與美的震撼力。獅舞在廣東田園生活類短視頻中出鏡頻率也較高。廣東醒獅由中國傳統獅舞演變而來,并融匯了南派武術精髓,自成嶺南特色。舞獅人通過夸張的肢體動作和默契的配合,喚醒了獅子的神韻和氣質,喜怒哀樂驚疑等神情活靈活現,再配合著鼓聲節奏,翻、滾、臥、閃、撲,能把醒獅模仿得惟妙惟肖。民俗活動大多是熱鬧的,用以表達人類對神明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祈盼,其歷史文化價值在鄉民心中是沉甸甸的。
要素上的“重構”、真與美的“割裂”、城鄉間的“對立”,是抖音短視頻中廣東鄉村媒介景觀的三個主要特征。
在媒介時代,萬物成為數字符號被使用與共享,符號性也就成為事物與行為的基本特性。鄉村景觀便是由各種符號堆砌而來。田園生活類短視頻的景觀化過程,是由現實生活的整體解構為視聽要素,再由視聽要素重構為整體虛擬影像的過程。在這類短視頻中,從內容上看,有以家人、鄰里等組成的人物符號,以村落、集市等構筑的社會符號,以田野、小溪、竹林等組合的自然符號;從形式上看,有以美食烹飪、才藝表演、衣著服飾等各種表演行為呈現的多種視覺符號,也有以輕音樂、原聲、特效聲等組成的聽覺符號。為了滿足觀眾的預設期待,景觀建構者將符號要素進行拆解和加工,為構圖尋找特定的角度,不斷地重復拍攝,再運用數字技術進行拼接、剪輯,以便排列組合后呈現給觀眾一個流暢完整的新影像。
在為受眾進行想象性闡釋的過程中,由于不同類型的受眾有不同的審美偏好,創作者往往隨“風”搖擺,或追求成為“李子柒”式的生活美學博主,或堅持個體敘事、生活記錄的初心,或走上獵奇審丑的道路。一切皆以受眾審美偏好為準的,至于受眾該如何感知真實原生態的鄉村,則成為流量之外的議題。生活是完整的,而影像則是破碎的。當談起廣東的鄉村,異鄉人往往在談論著幾個特定的印象標簽,如“海”“富有”“城中村”“滑稽”“粵普”等,就像通過識圖卡片認識世界的兒童一樣不能建構出完整多彩的世界。短視頻內容符號化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受眾認知的標簽化。
“李子柒”及其風潮的出現,讓許多觀察者不禁思索:那些視頻中的院子、花草、農事、節令如此純真美好,令受眾心向往之,可那都是真實的嗎?在廣東“潘溯之”(抖音號:suzhi1319)的短視頻中,同樣可以欣賞到極具詩意和美感的農家小院、家人圍坐擇菜、編織器物用具、一飲一啄、孩童玩耍、進山挖野菜、下河撈魚等景觀元素。他的視頻打造出了一個世外桃源,在這里,時間仿佛都變慢了,受眾可以獲得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心靈也得以治愈。當寧靜淡遠的鄉村生活畫卷可以提供一處心靈的“避風港”,身處快節奏焦慮情緒中的城市受眾便難免會沉溺其中。實際上,農村生活遠沒有視頻選擇性呈現得那么輕松,那么詩情畫意。在生存壓力和人際關系的焦慮面前,所有的現代“陶淵明”都避無可避。
短視頻中的世界美則美矣,卻不真實。它在將當下農村生活的現場展現給受眾的這一點上,與紀錄片相比,命意與制作上均缺乏純粹的、客觀的“再現”,拍攝者的主觀色彩充溢滿屏。從主觀意愿上看,新農人的興農情懷會驅使他們自發美化鄉村的對外影像。短視頻中的景觀元素在細節上都是真實存在的,整體上卻是一種借助人工影像建立起來的鄉村日常生活的敘事,是一種被創造力籠罩的電子風景,是一種讓都市人獲得暫時性慰藉的幻象。
鄉民們辛苦的勞作、家庭關系的撕裂、經濟的貧苦、醫療資源的匱乏等等,往往被主動或被動地排除在短視頻之外。通過圖像技術實現的藝術性,遮蔽了鄉村生活的真實性。正如德波所說:“在現實世界自行變成簡單圖像的地方,這些簡單圖像就會變成真實的存在。”①[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張新木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年版,第8 頁。有不少人相信短視頻背后的世界真實如此。這種對于鄉村片面、刻意、有選擇的呈現,從積極意義上來看起到了美化鄉村的效果,但從長遠來看則容易讓受眾在“美”與“真”之間產生落差感,當其認知印象與現實世界碰撞時,巨大的失望也就降臨了。
“鄉村”“田園”一類的詞匯是富有意涵的,作為“城市”“現代性”的對立面而存在著。“田園生活”的內涵要成立,就需要與城市生活劃開界線,自覺成為一個“他者”。這個“他者化”的路徑主要有四條:平實淳樸的鄉土日常、詩意唯美的田園隱居、滑稽怪異的土味戲劇和熱情獨特的民俗盛景。事實上,抖音的短視頻創作者主要選擇了其中兩條路徑。一方面,他們呈現出田園牧歌式的詩意鄉村生活,讓虛實交映下的鄉村成為受眾逃避現實的精神棲息地,讓受眾通過觀看視頻體驗到與平時不同的生活方式,實現“美”的效果。另一方面,他們呈現了搞怪滑稽、扮丑獵奇的故事和表演,逗得受眾哈哈大笑,達到“樂”的目的,客觀上卻加深了大眾對于鄉村的刻板印象。
創作者們以自己的認知完成對自我的景觀化,經營“別人眼中的自己”,以尋求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這種鄉村創作者的自我景觀化,伴隨著其自身從庸常生活中的短暫抽離。當其回到現實塵網之中,就難免對周遭并不理想的環境產生隔膜、厭倦乃至想要擺脫的心態。
對于受眾來說,無論是從悠閑愜意的詩意棲居中凈化心靈,還是從滑稽扮丑的故事中拾得快樂,都能抵消一部分現代生活的緊張感。他們越是高頻率地觀看此類短視頻,就越是容易產生生活的“他者”依賴,依賴于媒介情境中陌生化、刻板化的認知反哺,進而電子成癮。在傳受雙方的互動中,受眾的點贊、評論間接地影響到內容生產,讓創作者按照城市凝視的目光對鄉村的理想印象進行加工。遠離鄉村的人們在文化心理上處于審視者地位,久而久之,鄉村的媒介景觀會越來越“他者化”。
針對媒介情境的影響機制,梅洛維茨提出了三個關鍵性的分析維度:一是媒介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或削弱了社會場景與物質地點的傳統關系;二是媒介能允許人們后臺、前臺行為的最大差異;三是媒介將不同類型的人分離、合并到不同或相同的信息世界的嘗試。①[美]約書亞·梅洛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肖志軍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6 頁。以之來觀照廣東田園生活類短視頻中的景觀情境恰好逐一吻合。
其一,抖音短視頻以全新的時空體驗破壞了田園生活的整體性。新技術解構了一切自然法則與傳統關系,建立在真實物質地點、自然時間進程基礎上的時空感被顛覆了。抖音田園生活類短視頻一面刻意規避新農村中的村委大樓、文化廣場、衛生所、農業機械等現代性要素,營造永恒不變的傳統日常;一面繞過農村貧瘠落后的角落,對畫面加上內容濾鏡進行提純;一面讓大眾消聲而專取一人出鏡,將人情復雜的鄉土社會虛化成背景板。這些都是其內涵虛弱、建構乏力的表現。基于此,抖音田園生活類短視頻給受眾提供的只是一個虛擬的鄉村社區,其中有真實細節,但要素裝飾出的整體并不真實存在。在這種虛幻時空中建立的交往情境同樣是虛幻的,人們的喜怒哀樂只是按劇本展開的生活表演。
其二,抖音田園生活類短視頻創作者在他者凝視下的自我呈現走向高度異化。社會學家戈夫曼認為,自我呈現(Self-presentation)是人們自覺的印象控制過程,以期他人能如期待的那樣來審視自我,這在人際互動中十分普遍。②[美]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黃愛華、馮鋼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17—74 頁。抖音短視頻社區提供了開放互動式的社交廣場,人人既當前臺演員又做后臺觀眾。在看與被看的互動中,用戶一邊呈現自我,一邊按他人期待重塑自我。抖音的田園生活類短視頻展現了一個“城市用戶圍觀農村創作者”的觀看結構。處于城市受眾對立面的鄉村短視頻創作者別無選擇,他們用來自城市的他者凝視作為形象美化的鏡像,這使其短視頻作品最終走向類型化。鄉村田園詩往往被視為城市病的解藥,現在這個解藥卻被“毒化”了。他者的凝視就像一座全景敞視的監獄,一個媒介理性認知欠缺的人身處其中,很容易就會自己戴上鐐銬起舞來討好凝視者。他們會成為爆款風格的模仿者、流量的奴隸、平臺的紅人、用戶的打賞對象,而唯獨不是能享受田園生活的主人翁。
其三,抖音田園生活類短視頻受眾對美好田園生活的共同想象分歧嚴重。美好的田園生活究竟是何種形態,是保持其不變的原生態,是融入現代性成為縮小版“城市”,還是二者融合發展,眾人理解各異,甚至互相矛盾。巨大的平臺流量,把異質化的受眾折疊聚合到了同一時空中。經由媒介傳播后,這種分歧與撕裂更加被放大。人們按照自身信念和想象選擇立場,對于田園生活類短視頻,喜愛者贊美之,厭惡者非議之。在屏幕內外、線上線下,都充斥著對立的聲音。有的短視頻創作者在線上流量光環加身,在線下卻要經常面對其親友鄉鄰不理解的流言蜚語,被質疑脫離了鄉村,跟城里人學得“花里胡哨”。短視頻評論區的一些用戶評論也十分尖銳甚至故意冒犯,如“想紅想瘋了”“不務正業”“很假”等,讓創作者們陷入糾結。部分創作者在選擇后續輸出內容時會更加謹慎保守,迎合某類群體的口味,以獲得安全流量。
就上述問題,可以從短視頻創作、創作者、受眾三方面尋求解決辦法:
一是在短視頻的敘事美學上追求“真”與“美”的和諧統一。影像上的剪輯敘事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對視覺元素的偏見性選擇。被田園生活類短視頻拋棄的那部分視覺元素,也是鄉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處于急劇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不可能拒絕現代性的一面,也不可能短時間內改造完落后性的一面,更不可能取締人情社會的復雜性。沒有它們,田園生活類媒介景觀與現實鄉村的距離只會被越拉越遠。短視頻創作者應更新認知,建立一套田園生活類短視頻的敘事美學倫理標準。這套標準在處理“真”與“美”的問題上應是平衡而包容的,允許短視頻創作者表現“真”而不必拘泥,渲染“美”亦無需顧忌。在其指導下,短視頻創作者可以大膽拋棄對現代元素、落后面貌、人際領域等的敘事規避,以免造成日常線性時空體驗的中斷與缺失。只有將鄉村原生態的生活完整地“景觀化”寫實,才能打破田園生活類短視頻的濾鏡審美與時空恒定狀態。同時,田園生活類景觀不必執迷于“奇觀化”,而是可以沿著“日常化”的路線進行創作,把對“美”的追求落實到對鄉民日常表達與生活邏輯的點滴刻畫上。這種刻畫雖無須追求畫面奇觀,但仍要求敘事技術的升級。例如東北農村的“張同學”(抖音號:61955906512)就提供了一個典型的范例,他的選題技巧是在鄉村瑣碎日常中加入一點新鮮事兒,便輕松克服了庸常生活無重心的枯燥感。“張同學”的生活貌似粗糙,但他的鏡頭語言其實非常精細,一個視頻多達200—300 個鏡頭的切換轉場,平均每個分鏡頭時長2.27 秒,可以媲美好萊塢大片的剪輯密度,觀看體驗可謂行云流水。這種用專業的拍攝手法與剪輯節奏,展現鄉村生活的短視頻,已經被證明是成功且值得借鑒的。
二是短視頻創作者要在鄉村文化主體性語境下建構身份認同。只有在清晰理解“我是誰”的基礎上,他們方能擺脫城市凝視下自我異化的數字困境。而要實現這一點,他們的數字化轉型就要拒絕過去的失語旁觀,也要擺脫當前的盲目逐流,要在鄉村文化主體性的語境下進行。所謂文化主體性,即鄉村文化不是依賴于城市文化的他者身份存在,而是作為一個自在自為、兼容并包的文化主體存在。但由于現階段鄉村及農民的自身局限性,地方政府與高校等鄉村文化振興參與者還需從旁發揮智力支持作用。具體而言,可以將新農人的短視頻創作納入鄉村文化振興的系統工程,為鄉村文化提煉、新農人培訓、短視頻產業化等全過程賦能。同時,鄉村短視頻創作者在彰顯自身文化主體性方面已有部分自發性實踐。例如,很多課題組觀察到了大量鄉村短視頻有“身體敘事”的特點。他們用視頻鏡頭特寫一些肢體動作,如布滿老繭的雙手、健碩厚實的臂膀、矯健輕盈的步伐、沾滿泥巴的臉龐等。這種日常勞作中呈現出來的粗糲感,是未經城市中產階級話語規訓的,是久處于寫字樓、地鐵、出租屋等現代空間中的城市身體早已隔膜的,反而凸顯了自由不羈的視覺體驗,亦彰顯了腳踏實地的美好生活追求。再如,一些田園生活類短視頻在表現鄉村社會的人情之美方面也有成功探索,它們著力于挖掘鄉民淳樸、熱情、善良的品質,以此來與被視為欲望、功利、冷漠化身的城市相對抗。這也是可以進一步提煉改造以服務于鄉村文化主體性內涵重塑與再生的敘事經驗。
三是短視頻受眾應接受對美好田園生活的多元化想象與表達。媒介將不同類型的人分離、合并到不同或相同的信息世界的嘗試,是十分具有挑戰性的實踐。這往往帶來異質化觀點的劇烈碰撞,以及同類型思想的抱團仇外。從受眾的角度看,短視頻用戶既要“用網”,也應該“學網”和“懂網”,提升自身的信息使用能力、審美鑒別能力及認知接受能力。唯其如此,才能做具備基本媒介素養的互聯網公民,才能真正享受到短視頻帶來的數字紅利。但需要清晰認識到的是,營造多元共存的短視頻媒介交往情境,本質上是一個平臺治理問題,即如何優化創作者、受眾、中介以及平臺自身之間的關系,從而為良好的平臺生態創造條件。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已建立起技術上非常成熟的選擇性機制,以平臺規則(服務條款)、自動化技術(算法)與人工輔助審核取代了傳統的信息把關人角色,但這一機制還不能滿足平臺治理的倫理需要。故而2019 年以來,平臺外的政府治理力量出臺了《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范》與《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等專項辦法,強化內容先審后播、優先推薦正面內容等原則。平臺試圖用“技術中立”和“避風港原則”等話語策略來規避治理責任的辦法已不可行。于是,平臺開始推出扶助鄉村短視頻的專項計劃,如抖音的“新農人計劃”“鄉村守護人”“非遺合伙人”等,主動參與建設美好鄉村生活的媒介實踐。這些專項計劃被證明是可行的,在其激勵下,抖音平臺的內容可見性大為拓展。許多稀見的非遺手藝、鄉村絕活、農事勞作被發現、被表達,豐富了短視頻內容市場,進而引導了受眾消除狹隘認知,走出田園景觀的影像“繭房”。與此同時,受眾對美好田園生活多元化的共同想象與包容性的評價反饋,反過來亦可以為短視頻創作者提供更廣闊的敘事空間,讓后者更容易實現“本地居民+網絡紅人”的身份自洽。鄉村里的新農人可以憑借短視頻創作獲得創意勞動者身份,有尊嚴地實現自我價值。如此,短視頻平臺內多個主體圍繞美好田園生活展開的媒介情景交往,便能逐步彌合意見裂痕。
追根究底,抖音田園生活類短視頻中的廣東鄉村媒介景觀折射的現實問題,反映出在鄉村振興戰略進入深入實施階段,人們對于鄉村文化振興的內涵和路徑仍缺乏意見共識。鄉村的產業結構落后、人才外流、文化提煉不精,都制約了新農人對美好田園生活的主體性敘事。廣東是經濟大省,有著更加堅實的鄉村物質基礎、人才基礎,嶺南文化底蘊也很豐厚,是有條件支撐鄉村文化振興事業結出碩果的。此時正當拿出行動力,積極提供智力支持,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和生態體系,協助平臺加強流量引導,讓廣東新農人精神飽滿地講好本土的鄉村故事,讓鄉村文化助力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