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帆 許亮/文
“第二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1]”高校基于“第二個結合”的視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賡續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夯實民族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的根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培養具有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的時代新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當前我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進行調研,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前提。要了解我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需要選取不同類型的高校開展深入調研,進一步摸清當前我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研究我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我國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方法途徑。當前,高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供給不足、缺乏頂層設計和相關機制,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存在矛盾、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以及存在與中華傳統美德相背離的行為等問題。加強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途徑主要包括加強思想理論武裝,加強教學實踐改革,加強載體和環境建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構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協同育人機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線上教育和網絡傳播等。
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課題組在國內高校開展了網絡問卷調研,包括我國高校138所,分布在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發出問卷350份,收到有效問卷348份。應用數據分析軟件進行了統計分析。
分析本次調研結果,有助于了解我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1)對文化重要作用的認識,94%的大學生非常贊同“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的觀點,6%的大學生比較贊同上述觀點。這表明,我國大學生高度認同文化在當今時代的重要作用。
(2)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作用,91.1%的大學生非常贊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對于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的觀點,8.9%的大學生比較贊同上述觀點,這表明我國大學生高度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
(3)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的占18.7%,有一定了解的占67.8% ,了解較少的占13.5%。這表明我國大學生中真正熟悉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比例并不高,大多數同學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不了解,高校亟待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4)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前提條件。51.4%的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常感興趣,46.0%的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些感興趣,2.6%的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太感興趣。這表明我國97.4%的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興趣,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礎。
(5)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97.7%的大學生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值得學習;0.9%的大學生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今天已經過時,不值得學習;1.4%的大學生不清楚這一問題。這表明我國絕大多數大學生認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和意義。
(6)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同內容的關注,關注“經、史、子、集等國學經典”的大學生占46.8%,關注“中華詩詞歌賦”的大學生占74.1%,關注“琴棋書畫、戲劇等傳統藝術”的大學生占59.8%,關注“傳統技藝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學生占67.2%,關注“民俗與傳統節日”的大學生占77.0%。這表明我國大學生最為關注“民俗與傳統節日”,其次關注“中華詩詞歌賦”“傳統技藝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琴棋書畫、戲劇等傳統藝術”,關注度最低的是“經、史、子、集等國學經典”。
(7)關于我國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73.3%的大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25%的大學生認為有一定必要,0.9%的大學生認為沒有必要,0.8%的大學生認為無所謂。這表明我國98.3%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有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只有1.7%的大學生認為沒有必要或者無所謂。
(8)關于我國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情況,75%的高校開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課程,25%的高校沒有開設相關課程。這表明我國高校存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供給不足的問題,需要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供給側改革”,開設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通識教育“核心課”和“金課”,以滿足廣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需求,為高校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修建好“主渠道”。
(9)關于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性質,必修課占26.7%,選修課占46% ,通識教育課占27.3%。這表明,選修課仍然是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主要形式,通識教育課和必修課則是次要渠道,高校需要進行課程改革,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更多地納入面向全體學生的通識教育核心課或人文素質教育必修課。
(10)關于高校組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實踐活動,選擇“不論什么時候,只要有空都會參加”的大學生占36.2%,選擇“如果是周末休息時間,可能參加”的大學生占56.9%,選擇“不會參加,但是支持這樣的活動”的大學生占6.6%,選擇“不參加,也不支持”的大學生占0.3%。這表明93.1%的大學生愿意并積極參加高校組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實踐活動,只有0.3%的大學生不愿意參加高校組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實踐活動,6.6%的大學生雖然支持所在高校組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實踐活動,但選擇了觀望態度,不會參加相關活動。
(11)關于我國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具體名稱,從大類區分有哲學類課程、文學類課程、歷史類課程、政治類課程、藝術類課程、文化類課程、技藝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類課程、體育類課程,以及地域歷史文化類課程,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具體名稱
(12)關于希望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課程的主題,49.7% 的大學生選擇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選讀”,64.4%的大學生選擇了“詩詞歌賦與文學經典”,64.4%的大學生選擇了“琴棋書畫、戲劇、篆刻等傳統藝術”,64.9%的大學生選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與民俗文化”,64.9%的大學生選擇了“太極拳、蹴鞠等中華武術與傳統體育”。這表明,大約2/3的大學生喜歡傳統技藝、傳統體育、傳統藝術、詩詞歌賦類課程,大約1/2的大學生喜歡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選讀類課程。
上述調研數據充分說明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認同的,也充滿了一定的興趣,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有強烈的需求。相對而言,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第一,存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供給不足的問題。25%的高校依然沒有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關課程;在已經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高校中,必修課只占高校開設相關課程的26.7%,通識教育課占27.3%,選修課的比例卻高達46%。因此,我國高校應該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供給側改革”,建設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識核心課或人文素質教育必修課,以滿足廣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需求。
第二,存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重要性認識不高、缺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頂層設計和相關機制、教育內容缺乏系統性等問題。通過調研發現,我國1/4的高校仍然沒有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即使開設了相關課程也主要以選修課為主,缺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納入全校必修課或通識核心課的頂層設計和機制體制,也缺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實踐教育的相關機制,使我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由于缺乏機制保障而顯得動力不足。
第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存在矛盾,從情感上高度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是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認知。通過調研發現,我國大學生中真正熟悉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比例并不高,只占18.7%。絕大多數同學未熟讀過“四書五經”等國學經典,對老子、孔子、莊子、孟子等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哲學思想和核心觀念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不了解,這說明我國高校亟待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提高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認知。
第四,一定程度上存在漠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甚至出現了價值觀偏差、道德冷漠等與中華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相背離的行為。通過調研發現,只有51.4%的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常感興趣,還有一定比例的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毫無興趣。近年來,我國大學生中也產生了道德冷漠、校園霸凌、漠視生命、“精日哈韓”等與中華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相背離的錯誤行為。例如,有“精日”傾向的某大學研究生在微博上大肆侮辱和謾罵自己的同胞,某中國留學生在國外大學畢業典禮上肆意丑化祖國、公開宣揚西方的“普世價值”等。這些行為都是缺乏傳統美德和文化自信的表現。
我國高校必須充分重視和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首先,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賡續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賡續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題中應有之義。其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文化育人使命任務,完善文化傳承創新重要功能的有效途徑。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承擔著育人、育才的責任和使命。高等教育作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實踐活動,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四項重要功能,而文化傳承創新的主體任務應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因此,我國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文化育人教育方針、完善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的有效途徑,是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新時代高校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的重要渠道。再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提高大學生文化素養、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的重要抓手。作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大學生有學習掌握中華優秀傳統經典、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與義務。我國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思想理念、中華人文精神和中華傳統美德,可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國學素養、培養具有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的時代新人。
第一,加強思想理論武裝,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教育的重要論述來指導我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頂層設計和教學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國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行動指南。我國高校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教育的重要論述和關于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頂層設計和教學實踐。
第二,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和文化基因校園傳承,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我國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一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挖掘和創新發展,闡明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厘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內涵,賦予其新的現代表達形式;三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和文化基因校園傳承,增強莘莘學子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第三,加強教學實踐改革,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和實踐創新,構建我國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協同育人機制。高校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機構,肩負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課程、進學生頭腦,是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魂育人功能,落實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舉措。
具體而言,我國高校可以通過專業教育、通識教育、融入式教育、實踐教育四種方式來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業教育是指成立國學院等專門機構來培養精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專門人才的教育方式,例如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通過成立國學院來開展國學專門人才培養,就是一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業教育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識教育是指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國學類通識課程來提高全體學生的文化素養的教育方式,這是國內大多數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式教育是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等課程之中的教育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教育是指通過舉辦國學論壇、傳統文化講座、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等方式,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建構全方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體系的教育方式。此外,還可以創新網絡育人模式,建立傳統文化教育“云課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網絡載體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線上教育和網絡傳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獨特標識,是我國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文化資源。我國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是當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領頭雁”,履行好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的重要抓手,是增強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具有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的時代新人的不二法門。■
引用
[1]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N].中國教育報,2014-0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