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姍 李九大 張利兵
[摘要]三級婦幼保健機構可通過績效管理不斷提升內涵質量。采用文獻分析法和德爾非法構建全面性與特異性、可操作性與敏感性相結合的醫院內部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包含前置要求、服務能力、服務質量、運行效率與成本控制、患者滿意度5個一級指標、37個二級指標;同時搭建績效監測與考核數字化平臺,實現實時動態高效管理。經實踐,醫院服務能力、服務質量等方面不斷提升。指出,建立標準化數據管理模式,充分發揮信息化優勢,能夠促進績效管理精細化,持續提升婦幼醫療保健服務質量。
[關鍵詞]績效管理;靖效考核指標;數字化平臺;婦幼保健機構
中圖分類號:R197.5 文獻標識碼:B
婦幼保健機構作為醫療保健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國婦女兒童的健康水平。近年來,隨著國家“二孩”“三孩”政策的實施,大齡、高危孕產婦人數大幅度增長,這對婦幼保健機構的專科服務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三級婦幼保健機構在績效考核方面,需同時接受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和國家婦幼保健機構績效考核;在等級醫院評審方面,需同時接受三級醫院評審和三級婦幼保健院評審。多重外部考核與評審涉及大量數據指標的收集、填報及監管,醫院管理負荷大。采用傳統人工方式收集數據存在流程繁瑣、效率低、共享難、數據碎片化、無法實時動態更新等問題。對此,成都市某婦女兒童醫院結合實際,構建內部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以明確管理重點,同時措建績效監測與考核數字化平臺,實現實時動態高效績效管理,不斷提升婦幼醫療保健服務質量。
1主要做法
1.1構建內部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1.1.1初始指標確定 以“績效考核”“績效管理”“醫療質量管理”“信息化平臺”等為檢索詞,在中國知網、維普、萬方以及PubMed等中英文數據庫進行檢索,獲得相關文獻123篇。通過閱讀全文,歸納相關指標,初步擬定內部績教考核指標體系,包含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標62個。
1.1.2德爾菲咨詢 采用德爾菲法,對16名醫療管理專家進行三輪咨詢。專家基本情況為;本院專家8名,外院專家8名;62.5%具有正高級職稱,87.5%是市級及以上醫療機構績效管理負責人或醫療業務負責人;56.25%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93.73%從事相關工作>10 a。咨詢內容包括:專家基本信息、指標體系咨詢表、專家自我評價表(包括對指標的熟悉程度與判斷依據)、指標權重賦值等。其中,熟悉程度從“很熟悉”到“很不熟悉”分為5個等級,判斷依據主要從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國內外參考文獻和主觀判斷4個方面進行評價。專家根據Likert 5級賦分法對指標的重要性、可操作性以及敏感性進行打分,本研究把均數>3.5,變異系數<0.25的指標保留,再將專家提議修改、增加的指標納入第二輪咨詢。經過兩輪咨詢后,專家權威系數值分別為0.73和0.74,均>0.7,專家咨詢結果可靠。第二輪咨詢重要性、可操作性、敏感性的協調系數分別為0.413、0.531、0.597,P均<0.05,專家意見趨于一致。最終確定為一級指標5個(前置要求、服務能力、服務質量、運行效率與成本控制、患者滿意度)、二級指標37個。按學科特點將指標體系分為臨床序列(手術序列科室、非手術序列科室、產科序列科室)、門急診序列、醫技序列、其他科室序列(采血護理單元、門診手術室等)4類。其中,前置要求、服務質量、患者滿意度3個一級指標為所有序列共性指標,其余指標根據不同序列學科特點略有差異。
1.1.3指標權重與評分 第三輪咨詢,專家對指標權重進行賦值,取16名專家的平均值為最終權重,同一序列二級指標權重相加為1。每個指標的標準分值為權重乘以100后獲得,評分采用百分制。指標評分原則為:絕對數指標按發生例數予以扣分;相對數指標中的正向指標達到科室目標值即滿分,未達到科室目標值為實際值/目標值×該項目分值;相對數指標中的負向指標不超過科室目標值即滿分,超過目標值為目標值/實際值×該項目分值。其中,目標值參照各科室3年歷史數據及醫院發展戰略規劃做動態調整。以產科序列為例,見表1。
1.2搭建績效監測與考核數字化平臺
該院自主研發績效監測與考核數字化平臺,采用以Oracle、SQLServer和MongoDB為中心的技術架構,集成ETL技術、OLAP技術、報表技術、數據挖掘技術和門戶技術,有效地保障了數據的時效性、準確性和易用性,可實時捕捉和同步業務系統的變更數據,開展任意時間段數據統計。該平臺主要由決策支持平臺和績效考核平臺兩部分組成,見圖1。
1.2.1決策支持平臺 該院從基礎質量、環節質量和終末質量三個層面搭建醫院決策支持平臺,將內部績效考核指標嵌入平臺,實現所有定量指標數據的一鍵獲取。目前,決策支持平臺除包含上述構建的內部績效考核指標外,還建立了運營監測、醫療質量與安全、孕產婦相關監測、等級醫院評審等版塊,涵蓋指標600余個。其中,運營監測版塊涵蓋資源配置、工作負荷、患者負擔、工作效率等多項基礎質量指標和運營指標;醫療質量與安全版塊融合服務能力、醫療質量、臨床路徑、單病種質量、婦幼重點疾病、婦幼重點手術、患者安全等多項環節質量指標和終末質量指標;孕產婦相關監測版塊則融入婦幼專科醫療機構學科特點,動態實時監測婦幼專科醫院關注的焦點數據,如建卡量、預期分娩量、分娩量、剖宮產率、新生兒缺陷數等;等級醫院評審版塊呈現《三級醫院評審標準(2022版)》第二部分“醫療服務能力與質量安全監測”所涉及指標數據,涵蓋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專業醫療質量控制指標。
2023年7月,該院將“科室考核指標”嵌入決策支持平臺,涉及科室執行層需重點關注、把控和優化的指標。指標內容可動態增減,并根據醫院實際需求設置相對應的計算規則和警戒值。每月/季度實時動態更新統計報表,分權限、分科室動態呈現給相關科室,充分發揮績效監測指標的導向作用,為醫院各學科發展提供依據。
1.2.2績效考核平臺 績效考核平臺以《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操作手冊(2020版)》《婦幼保健機構績效考核操作手冊(2021年版)》等政策文件為指導,專項搭建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系統和婦幼保健機構績效考核系統,通過對績效考核指標的逐項分解,共拆分為300多個子項分析指標,針對不同類型的指標,系統采用“自動采集為主,手工錄入為輔”的數據提取方式,實現對國考指標數據的動態監管、實時獲取,可有效彌補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反饋數據的滯后性。
1.3建立績效考核管理體系
該院充分發揮國家績效考核“指揮棒”作用,成立以書記、院長為雙組長的醫院績效考核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院績效考核工作;設獨立的績效考核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績效考核辦”),負責全院績效管理及考評工作。考核主體包括醫務、院感、護理等職能部門,考核周期為月度。各部門按評分原則評分后,績效考核辦按權重分配計分并匯總。每季度召開一次全院績效考核通報會,通過將數據與目標值比較、與科室自身同比和環比、與同序列科室比較,綜合全面評價改進效果;績效考核辦每月選擇2個-4個不達標指標或得分較低的指標進行績效輔導,幫助科室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對存在問題較大的或連續6個月以上未整改的科室,下發整改通知書;考核結果按月公布,與科室績效掛鉤;科室對考核結果有爭議的,于考核結果公布后5個工作日內向績效考核辦提交書面申請,績效考核辦對結果進行解釋,特殊情況提交績效考核領導小組仲裁。通過年初醫院與科室簽訂目標責任書以及每月/季度的持續反饋,實現目標的落實和改善。見圖2。
2成效與分析
數字化平臺從2019年開始籌建,2021年正式上線。在運行過程中,根據醫院管理需求不斷優化功能,持續完善數據模塊。目前,數字化平臺已基本滿足了醫院內部績效考核和外部績效考核所有指標數據提取需求。從數字化平臺提取2019年-2021年部分指標數據(表2)顯示,醫院服務能力、服務質量等方面不斷提升,其中:出院患者微創手術比例持續上升;I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率、剖官產分娩產婦產程和分娩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呈下降趨勢;住院患者滿意度持續保持在90%以上。在2021年度三級婦幼保健機構績效考核全國監測結果中,該院獲得A++等級,排名全國第15位。進一步分析發現,雖然多項指標整體呈現漸好趨勢,但上升幅度不明顯,如出院患者四級手術比例偏低,與醫院定位不符;運行效率與成本控制指標中醫療服務收入提升不明顯,與國家導向存在偏差。這提示醫院仍有較大改進空間。專科特色指標方面,陰道分娩產婦產程和分娩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初產婦剖宮產率與標桿醫院仍存在差距。
3討論
3.1構建具有科學性、可行性的內部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構建內部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目的是針對多重外部考核暴露的問題,用內部績效考核落實解決。本研究德爾菲咨詢中,不僅關注指標的重要性,同時兼顧指標的可操作性和敏感性,有的指標固然重要,但在醫院實踐中存在數據獲取難度大、可比性差等缺陷,故也需排除。目前,指標序列按學科特點劃分,基本實現所有部門、所有學科全覆蓋。在指標體系構建中,遵從每個學科特點,設置了個性指標。如醫技序列,一級指標僅涵蓋前置要求、服務質量、患者滿意度,不涉及服務能力、運行效率與成本控制}產科序列二級指標體現了產科專業學科特色,如初產婦剖官產率、分娩并發癥發生率等。經實踐發現,內部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對臨床序列,尤其是手術序列科室、產科序列科室有較好的可執行性,但對醫技序列數據敏感度不高,部分數據系統獲取難度較大,管控情況欠佳。對此,在內部績效考核設計上應適當添加涉及日常監管的主觀評價性指標,如醫療質量督查評分、護理質量督查評分。
指標權重方面,以手術序列科室為例,“出院患者手術占比”(0.078)、“出院患者四級手術比例”(0.073)、“DRG-CMI值”(0.076)3個指標權重較高,說明醫院目前對疑難危重病的處置能力提升較為重視。但在確定權重時,僅采用主觀賦權法,科學性和精確性還有待提升,下一步將探索主客觀相結合賦權法。
指標評分原則方面,二級指標“三級醫院評審標準前置要求規定情形”發生記零分;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指標“手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I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率、低風險組病例死亡率”在醫院歷年發生率較低,故采用“絕對數”考核,發生一例扣相應分數,扣完為止;“相對數”指標評分基于科室目標值,但未考慮科室治療疾病難易程度的不同,公平性、合理性欠缺,目前該院正在探索建立基于DRG的專科標準化平均住院日目標。
3 2建立標準化數據管理模式,不斷提高數據質量
數據的及時準確是實現內外部績效考核的重要支撐。首先,由于信息系統之間標準不統一,導致同一個指標數據在不同系統中存在較大差異。如婦幼保健機構績效考核中有“緊急剖官產自決定手術至胎兒娩出時間”這一指標,通過平臺自動獲取數據與實際情況相差較大。其次,由于醫院信息系統分散,部分指標數據需從多個獨立系統中獲取相關數據后完成測算才能得到,而部分系統數據缺失,導致最終數據結果無法獲取,如2019年“初產婦剖官產率”“非計劃轉入ICU率”指標等。此外,外部考核指標標準也存在不完全統一情況,如“手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指標在三級醫院績效考核和三級醫院評審中都有,但是兩者標準不完全一致。因此,建立標準化的數據管理模式是推進醫院績效考核工作的必備條件。本研究的績效監測與考核數字化平臺由績效考核辦牽頭搭建,協同信息專業技術人員,對指標名稱、指標定義、統計口徑、計算方法、數據來源皆采用標準化管理。相同口徑數據實現互聯互通同步獲取和更新。對統計口徑有爭議的指標,通過解讀行業標準、咨詢業內專家、召開專題討論會等方式逐一落實。
3.3發揮信息化優勢,使績效考核更加全面快捷
醫院運行分析在較大程度上依賴于各種報表,報表效率決定管理效率。傳統管理模式存在報表展現效率低、數據溯源困難等問題。本研究績效監測與考核數字化平臺運行后,監管指標范圍擴大,數據準確性和可溯源性明顯提升。通過比較2019年-2021年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反饋的三級醫院績效考核指標數據與醫院信息平臺獲取數據,兩者差異較小,說明醫院信息平臺收集數據的規則合理;同時,實時同步相關指標完成情況,也為提前干預提供決策支持。此外,醫院信息平臺可根據需求增設和刪除績效考核指標,使考核重點根據醫院發展情況呈動態變化。
4總結與展望
本研究的內部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使醫院戰略發展思路高效傳遞到科室層面,同時搭建的兼具內外部績效考核的醫院央策支持平臺和績效考核平臺,節省了數據指標采集時間,提高了指標準確性,提升了醫院管理效能。下一步,將繼續推進數字技術與醫院績效管理深度融合,將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融^管理實踐;建立基于病種的精細化績效考核管理模式,切實推動三級婦幼保健機構提升內涵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