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茵
隨著我國疫情防控措施的調整,過去這段時間,不少人都完成了與新冠病毒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在經歷發熱、干咳、全身疼痛和“寶娟嗓”“水泥封鼻”等重重考驗,終于“陽康”后,很多人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不過,新冠病毒并非善良等閑之輩,仍有可能再次向人群發起進攻。于是,“復陽”和“二次感染”迅速成為網上熱議的話題。
的確,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才剛經歷了和新冠病毒的“短兵相接”,消耗了大量的能量,還沒喘過氣來—此時如果再次和“敵軍”相遇,會出現核酸/抗原剛轉陰又轉陽的局面嗎?一旦出現二次感染,又該如何預防呢?
一、分清“復陽”和“二次感染”
首先,我們要分清“復陽”和“二次感染”的概念。
“復陽”是指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的癥狀基本消失,核酸/抗原檢測陰性之后,再次復查核酸/抗原之后出現陽性。“復陽”是因為患者體內的病毒并未被真正消除,雖然上呼吸道咽拭子取樣檢測呈陰性,但病毒其實還存在于體內—不過,通常來說,再次復查呈現陽性時檢出的多是一些病毒核酸片段或者病毒碎片,并不是完整的活病毒。總之,“復陽”患者一般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不具有傳染性或者傳染性非常低。
“二次感染”是指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徹底康復后,經過一段時間(一般在3個月以上)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發生概率主要與人體免疫水平、病毒株變異和個人防護有關。機體感染病毒后會產生保護性抗體,在一段時間內相對安全—所以,在短時間(一般3~6個月)內發生同一毒株二次感染的概率比較低。但是,隨著時間的延長,體內的抗體滴度會越來越低,直到不足以抵御病毒的再次入侵,這時就有二次感染的可能—如果病毒類型發生變異,或者出現免疫逃逸現象,二次感染的風險就更大。“二次感染”患者通常有明顯的臨床癥狀,核酸的Ct值較低(低于35),病毒載量較高,具有傳染性。
簡單來說,“復陽”是新冠病毒的“再檢出”,而“二次感染”是新冠病毒的“再次感染”。“復陽”患者無須再治療,注意休息,合理膳食和加強營養即可。而“二次感染”的患者則需再次進行規范治療,并嚴格做好個人防護,做好自我隔離,注意對家人、同事的保護,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二、“二次感染”的高危人群
對于新冠病毒,免疫功能正常的感染人群康復后,一般可以獲得3~6個月的保護力,在這段時間內發生二次感染的概率非常低。不過,有幾類人群是再次感染的高危人群,需要重點關注。
1.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包括免疫功能退化的老年人和3歲以下免疫功能尚未健全的嬰幼兒。他們感染康復之后,獲得的保護力維持時間比較短。
2.免疫缺陷人群
包括艾滋病患者和免疫抑制劑使用者。他們所獲得的保護力持續時間也比較短—隨著時間的延長,二次感染的風險比較大。
3.高風險崗位人群
包括醫護人員、公共交通運維人員等。他們因工作原因接觸的人比較多,再次感染的風險也比較高。
4.患有基礎疾病的人群
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謝綜合征(包括糖尿病)患者。由于各種高危因素的存在,他們也容易再次感染。
此外,由于病毒在不斷變異,免疫逃逸能力不斷增強,未接種過疫苗的人群也更容易再次感染。
三、“二次感染”的預防
簡單來說,在自然免疫的基礎上接種疫苗,是降低二次感染風險的有效手段。
雖然新冠病毒感染痊愈后,3~6個月內發生二次感染的風險非常低,但人體畢竟無法獲得終身免疫,產生的保護性抗體最長只能維持9個月,因此建議康復半年后再接種一劑疫苗,以加強免疫。最好采用序貫策略,接種異種疫苗,以強化免疫屏障。
此外,還應繼續做好自身防護措施,正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加強手部衛生。同時,在日常生活中還應該加強營養,增加蛋白質的攝入,加強身體鍛煉,保持良好的心態,提高機體免疫力。
人類對“狡猾”的新冠病毒的了解還遠遠不夠。“陽過”之后的你,還要好好修煉“久陰真經”,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