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蔡昕
艾葉,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葉,味辛、苦,性溫;有小毒。入肝、脾、腎經。功效溫經止血,散寒止痛。
一、乍暖之冰臺
冰臺,艾之別名,始出自《爾雅·釋草》。《博物志》記載:“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得火,故號冰臺。”古人以冰為鏡,下承艾草,于日下聚光可取天火,這證明了古人的智慧—在未知凸透鏡原理的條件下,成功使用了凸透鏡。
為何以艾草為火絨已經不得而知,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定是經過遴選之后的結果,因為自此之后,艾草就成為了“純陽之草”。《本草綱目》記載:“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據現代藥理研究,艾葉的作用十分廣泛,包括: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等。歷代醫籍均記載艾草為“止血要藥”,也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制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
在藥用的同時,艾草也可作食用—比如,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糍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用清明前后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1∶2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會將在冬季和春季采摘的鮮嫩艾草葉子和芽作為蔬菜食用。另外,每到立春時節,贛州客家人還有采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習俗。艾米果的形狀與餃子有點像,但體積更大,內有餡,美味可口,可當主食。
還有一點大家普遍知悉的,艾具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可用來驅趕蚊蟲。而艾葉燃燒時產生的艾煙,對部分細菌、真菌、病毒可以起到抑制作用,故我們也認為艾葉可以辟邪祛瘟。
二、養身之艾灸
說完了艾草的藥用,我們再來談談養身—藥師認為,雖然傳統食物里有食用艾草的習俗,而艾草也的確有很好的功效,但無論是養生還是過節,或者是治療疾病,內服艾草都應該慎重,必須在對自身了解的情況下,同時在中醫師的建議下使用,不應該擅用。所以,藥師更推薦使用艾灸。
將艾葉曬干、搗碎,可得“艾絨”,再卷制成艾條,即供艾灸使用。一般來說,艾條以陳年者為佳。曾經風靡一時的宮斗劇《甄繯傳》中就提到了熏艾保胎之法。此處的熏艾就是艾灸,是通過點燃用艾葉制成的艾炷、艾條熏烤人體穴位以保健治病的一種傳統療法。艾葉氣味芳香,性溫熱,具純陽之性。《本草從新》記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
艾灸操作方法:將艾條點燃,使灸火懸于施灸皮膚2~3 cm處,此時灸火的熱力可透達深部;灸至皮膚溫熱紅暈而又不致燒傷為度。定期進行艾灸,可以達到激發人體正氣、補益氣血、強身健體的功效。
《醫宗金鑒》記載:“氣血充實胎自安。”我們可以反過來理解:氣血不足則胎元不固,而孕早期熏艾可以補益氣血,使氣血充盛,穩固胎元。因此,臨床上應用艾灸治療先兆性流產自古有之,十分常見,如宋代的醫學典籍《普濟方》中記載:“治妊娠三月數墮胎,穴膝下一寸,灸七壯。”現代研究亦證實,艾灸可明顯改善流產癥狀,有效減輕腹部疼痛,減少出血時間和出血量,與常規保胎藥物聯合使用,更可增加保胎成功率。
除此之外,孕晚期可以應用艾灸治療胎位不正,此方法最早被唐代醫家張文仲應用。中醫認為,胎位不正主要是孕婦氣血虧虛所致—氣血虧虛者不足以養胎,則胎動無力,以致胎位不正。艾灸可溫補氣血,使胎位得正,其療效素為歷代醫家所推崇,亦被現代臨床試驗所證實。
艾葉的煙氣沒有害處,對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還有抑制作用。同時,艾葉燃燒后亦具有抑菌作用—研究顯示,不同燃燒時間分別對金黃色葡萄菌、乙型鏈球菌、大腸埃希菌等有抑制作用。如果吸入艾煙后有咽喉癢、眼睛酸澀等不適,覺得難以忍受,可選擇無煙艾條—不過,據臨床觀察,相較有煙艾條、艾炷,無煙艾條、艾炷的功效略遜一籌。可見,艾灸能起效,艾煙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當然,熏艾保胎還需要咨詢專業中醫師后再使用。
無論如何,艾灸都是孕期可用的方法,足見其安全性較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完全可以應用艾灸來養生保健,基本原則就是“寒痛者,哪兒痛灸哪兒”。具體來說,女性痛經者可選用艾灸盒,灸小腹部;感冒受風者,項背頭痛,可選擇隔姜、隔蒜艾灸脊柱大椎,受涼腰痛者,可選擇使用艾灸盒艾灸腰部;等等。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使用艾灸療法要注意三點:第一,艾灸時要避免燙傷,即不可離得太近;第二,艾灸不宜過多、過久;第三,提前確認自身對煙霧是否過敏。此外,使用艾灸治療一些特定疾病時,往往需要用到穴位治療—為保證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好尋求中醫師等專業人士的幫助。
“百草知性可為藥,冰臺乍暖煙輕繞。氣清芬芳辟千邪,養身益壽顯奇效。”神奇而又經濟的艾灸已經守護我國人民上千年。未來仍將繼續為提高人民體質、增強大眾健康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