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獸醫學院 岑 珊
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進入到了關鍵階段,其中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與基層服務是關鍵一環。如何培養農科大學生的農村就業意愿,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的落實與跟進,成為當前鄉村振興人才戰略的主要議題。
特崗教師計劃從2006 年開始正式實施,該計劃主要針對農村義務教育工作環節,利用公開招聘的形式,引入高校優秀畢業生參與農村教育,改善農村師資力量匱乏問題,從而提高農村基層教育整體質量水平。特崗教師計劃主要覆蓋國內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針對參與特崗教師計劃的高校大學生,由中央財政給予工資性補助,同時地方政府為特崗教師提供住房方面的政策支持。特崗教師的聘期為三年,在三年服務期內不具備正式事業單位編制,但服務期滿后,只要通過教育主管部門的考核,便可納入正式事業單位編制。從目前的數據來看,絕大多數特崗教師都可以順利通過考核,獲得正式編制[1]。特崗教師在服務期滿后也可以選擇異地流轉,比如報考黨政機關公務員或者城鎮學校教師,按照政策規定,在同等條件下,會對服務期滿的特崗教師給予優先考慮。
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主要服務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該計劃從2003 年開始實施,是當前團中央、教育部等多部門針對西部地區(包括新疆、內蒙古、西藏等22 個省、區、市)的志愿服務招聘計劃。該計劃以公開招聘的方式吸納優秀大學畢業生或在讀研究生參與西部基層工作,工作范圍主要涉及基層教育、農業生產、醫療衛生以及其他技術性方面,服務期為一至三年。期間,除中央財政給予相應的生活補貼和住宿安排外,符合條件的志愿者還可以報考公務員,而且在服務期滿后可以享受繼續學習深造的初試加分、優先錄取等優惠條件。
“三支一扶”計劃于2006年開始實施并延續至今,每年的招聘名額根據各地所需確定,服務內容主要是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服務范圍較其他兩項計劃來說相對靈活,側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基層,沒有限定的省、市、區。服務期為兩年,期滿后參與者可自主擇業,且在報考縣級及以上事業單位時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有一定比例的崗位對“三支一扶”期滿人員優先聘用。在部分地區如山東、甘肅等地,“三支一扶”期滿人員甚至可以通過考察直接進入鄉鎮事業單位而不用再進行考試或考核[2]。該計劃的落戶政策和考研政策與特崗教師和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相同,工作補貼也由中央財政發放(服務地所處地區不同補助標準也不相同)。
新時代農村建設將以鄉村振興為主基調,通過積極有效的基層產業升級和市場化建設等,推動農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當前,農村產業經濟建設和現代化發展亟需優秀人才,其中,專業對口、能力過硬的人才是農村高質量發展的保證。農科大學生作為文化水平高、擁有技術優勢、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強的青年人,他們投身農村建設能夠更好地為農村發展出謀劃策,打破農村傳統發展模式,實現農村經濟的全面創新,最終加速鄉村振興的腳步和進程,提升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的整體質量。
當前,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區域性絕對貧困已全面消除,鄉村振興成為新時代農村發展的主旋律。大學生是青年群體的中堅力量,是知識、能力、創造力的代表,需要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來實現個人抱負,而農村建設所具有的未來發展潛力是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關鍵跑道[3]。當前,伴隨大學擴招,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城市就業環境內卷嚴重,面向基層農村尋求就業成為當前畢業生的重要就業選擇。參與農村就業能夠減輕城市內卷,同時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對于農科大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大學生需要轉變思維,走出對于農村的誤解(貧窮和落后不應該成為農村想當然的標簽),特別是農科大學生,更要認識到鄉村振興的時代要求,培養自身吃苦奉獻、敢于擔當的精神品質,在農村就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薪酬待遇是每個人生存的經濟基礎,薪資水平高低是大部分大學生就業選擇的優先考慮要素。筆者在與畢業生的交流中發現,超過八成的學生表示,不愿參與農村就業的原因是農村薪酬待遇水平較低,而當被問到如果薪酬待遇水平提高是否愿意前往就業時,則有近六成學生表示愿意選擇農村就業。可見,大部分學生農村就業意愿的波動與農村薪酬待遇水平的高低密切相關,農村就業環境如果能夠給學生提供較為滿意的薪酬待遇,那么大學生群體的就業意愿便會有所改善。
就業政策對于農科大學生的農村就業意愿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與畢業生的交流中,筆者發現,相關的農村政策對大學生就業意愿的影響僅次于薪酬待遇,有了良好的農村就業政策,就能夠為學生提供未來發展的良好預期,學生們的農村就業意愿就相對強烈些。反之,如果就業政策不是很理想、缺乏吸引力,無法打消大學生農村就業的后顧之憂,其就業意愿便會表現出低迷狀態。
首先,受傳統觀念影響,大部分農科大學生對農村就業仍存偏見,部分學生只是將農村就業作為自己未來發展的“跳板”;部分學生認為農村條件過于艱苦,就業意愿低迷并存在功利性就業思想。其次,學校方面缺少針對農村就業的教育培養,缺少精神層面的宣傳教育和價值引領。一部分高校教師本身沒有農村工作經驗,對于農村的理解十分片面,導致在教育環節中傳達了片面甚至是錯誤的觀點,對學生的農村就業意愿產生了消極影響。再次,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相當顯著。部分家長所傳遞的觀念如“去城市發展”“找個鐵飯碗”等,使學生難以認同通過農村就業實現人生價值的觀念。最后,社會層面也存在對農村就業的偏見,一些功利主義思想在大學生群體當中蔓延,使得大學生難以真正形成農村就業意愿。
從筆者與畢業生的交流來看,薪酬待遇、農村就業的相關利好政策是影響農科大學生農村就業意愿的核心要素,學生在兩個影響要素當中所表達的,是人最為基礎的生存和發展的需求。激發大學生的農村就業意愿,就必須保障學生的基礎性需求,并通過制度的形式將其落到實處。首先,應盡可能地提高農村優秀人才的待遇,政府要落實責任,通過優秀的薪酬待遇鼓勵農科大學生前往農村就業。諸如采用減免助學貸款、發放安置費、對有繼續學業意愿的學生提供研究生考試加分等方式來吸引更多人才。與此同時,還應打造理想的輿論環境,借助多種宣傳渠道向高校推廣政府的各項農村就業優惠政策,幫助學生形成就業意愿。其次,通過政策手段不斷激勵農科大學生的農村就業意愿,發揮政策對大學生就業選擇的正面影響。一方面,要進行物質激勵政策建設,在已有的國家利好政策基礎上出臺一系列地方政策,如工作業績激勵政策、編制政策等,提高學生們的就業意愿;另一方面,持續發揮精神激勵的作用,政府部門給大學生提供精神關懷,穩定大學生的情緒,培養大學生的精神品質,使大學生的能力可以在鄉村振興事業中充分發揮,提升大學生的價值認同感。通過以上兩方面的政策支持,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意愿[4]。
高校內部需要最大限度發揮自身的教育專業職能,通過思政教育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走出功利主義的消極價值認知,使學生形成遠大理想,擁有抱負信念。首先,高校要做好基層農村就業的宣傳工作,組建專業教師團隊參與農村支援工作。教師只有真正體驗過農村的工作與生活才有發言權,才能為學生介紹真實的農村,才能幫助學生理解農村發展與個人發展之間的關聯,增強學生農村就業發展的意愿。其次,學校要利用思政教育的多重功能,糾正學生思想觀念上的一些偏差。一方面,要持續發揮思政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功用,通過組織觀看革命影視作品等方式,激發學生建設祖國的澎湃熱情。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思政教育凝心聚力的作用,讓大學生認識到基層建設與自身成長休戚與共,理解參與農村建設并非是為了功利目的的無奈之舉[5]。最后,要持續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培養家長群體正確的農村認知。引導家庭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影響學生、塑造學生。引導家長理解農村建設發展的時代要義,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于學生群體價值觀的正確引領,增進大學生投身農村、實現自我價值的精神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