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彥惠 何棟梁
[摘 要]文章采取文獻搜集法、案例分析法,從四個方面提出“SGPG”治理視域下社區醫養融合模式績效的評價體系設計原則,即兼顧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強化多元主體的目標協同、提升個人主體的評價權重、維護社區評價的權威地位。在此基礎上,從“績效評價目標、績效評價指標、績效評價方式、激勵與懲戒”四方面,設計社區醫養融合模式運行的績效評價體系。最后,給出提升社區醫養融合模式運行績效的思路:績效評價應根植于網格化管理傳統、正視醫養融合模式的半公共品屬性、重點發揮績效評價的正向激勵功能、開發社區參與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
[關鍵詞]“SGPG”治理;社區醫養融合模式;運行績效;評價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0.060
[中圖分類號]D66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20-0189-04
0? ? ?引 言
在社會網格化管理背景下,社區醫養融合模式能較好地滿足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后的社區養老需求。隨著社區醫養融合模式的不斷實踐,當前需要重點對其模式運行績效作出綜合評價,從而為后續改進工作提供參考。本文嘗試在“SGPG”治理視域下評價社區醫養融合模式的運行績效。“SGPG”是英文“Shared Governance and Pluralistic Governance”的首字母縮寫,意思是共享治理與多元治理,即政府部門、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社區及個人等多主體參與的治理模式,由各方共同提供治理服務,共同享受治理成果。在“SGPG”治理視域下構建績效評價體系,首先需要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模塊,其次在評價模塊下立足于多元主體的職能定位和價值取向建立二級評價指標。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個人不僅指代老齡人群中的個體,還包括他們的家庭成員。基于此,本文展開以下論述。
1? ? ?研究述評
1.1? ?已有研究概述
張化楠[1]研究發現,家庭收入水平、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醫療保障水平、慢性疾病數量、政府支持力度等是老年人社區醫養融合養老模式選擇意愿的主要影響因素。彭金玉、洪皎皎[2]認為,應加強醫養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專業醫護人員數量、發展智慧型醫養融合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個性化、智慧化的醫養融合養老服務。張苗苗[3]以我國社區“體醫養”融合養老服務為研究對象,提出以下優化路徑:①均衡地域資源配置,優化城鄉社區體醫養全面發展;②打破部門間壁壘,推動社區體醫養跨部門協同治理;③加強人才培養,構建高水平復合型體醫養服務團隊;④加大宣傳力度,形成社區體醫養融合養老理念共識。孫云鵬、朱雨涵[4]提出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和質量,形成多元化養老服務機制,最終實現農村老人醫養康養服務一體化的策略。王剛軍[5]在研究中嘗試構建體醫養融合養老模式,闡述了該模式提出的理念內涵、理論依據、構建思路以及實施流程。汪斌[6]研究發現,前傾因素中的健康信念、使能因素中的社會保障及需求因素對老年人社區醫養融合服務利用有著顯著影響。章楊[7]針對社區醫養服務現狀進行了實證分析,提出了合理化建議。裴晶[8]闡述了中醫藥特色的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為構建融合中醫藥特色的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提供了建議。孫業富、湯勁松[9]認為,虛擬醫養融合服務必須依靠政府全面統籌兼顧、大力引導、突出重點、協同推進。王立軍[10]從“體醫養融合”的社區養老實踐出發,闡釋了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構建面臨的現實問題。
1.2? ?研究評析
以上研究成果包含了當前研究的主要觀點,其中不乏值得本文借鑒之處。但在這里筆者仍需指出:①當前諸多同行仍聚焦于研究如何構建和創新社區醫養融合模式,未重視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工作,這就使社區醫養融合模式難以在實踐中得到完善和應用效果提升;②當前已有學者提出了多元主體參與社區醫養融合模式實踐的觀點,但在解構多元主體時卻較少涉及個人這一主體范疇,且未能將被服務對象和其家庭成員納入融合模式實踐的主體之中。
2? ? ?“SGPG”治理視域下社區醫養融合模式績效評價體系設計原則
具體而言,在“SGPG”治理視域下績效評價體系設計原則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2.1? ?兼顧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
在構建社區醫養融合模式績效評價體系時,需要立足于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來設置合理的評價指標。其原因在于“社區醫養融合”并不屬于純公共產品,提供該產品的主體部分為營利性組織,所以唯有兼顧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才能從評價反饋中真實反映社區醫養融合模式的績效。在“SGPG”治理視域下,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均為營利性組織,其在獲得政策優惠的同時也擁有清晰的經濟效益目標,只有在實現經濟效益目標的前提下,才能使“SGPG”治理趨于穩定。
2.2? ?強化多元主體的目標協同
績效評價體系的設計意在考核各主體的工作績效,并以此作為分配參與社區醫養融合模式的各項紅利的參考。因此,應發揮評價體系所具有的制度激勵效應,使多元主體能夠在目標管理下自覺開展目標協同,最終以合力的形式推動社區醫養融合模式順利運行。若要強化多元主體的目標協同,必須遵循激勵兼容原則,設立激勵和懲戒制度,而激勵和懲戒內容應納入績效評價體系范疇。其中,應重點強化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社區、個人之間的目標協同。
2.3? ?提升個人主體的評價權重
如前文所述,這里的個人應包括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員。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要積極配合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社區的各項醫養工作安排,并確保不會隱藏關鍵的個人信息。同時,這些老年人的家庭成員以及生活失能老年人的家庭成員,也應積極配合各項醫養工作安排,并作為老年人的信息傳遞中介架起醫養融合的溝通橋梁。為此,提升個人主體的評價權重,從個人感受和體驗的角度反饋醫養融合模式的運行績效,能夠直接為改進該模式的運維狀態提供參考。
2.4? ?維護社區評價的權威地位
社區醫養融合模式的運行根植于社會網格化管理這一大背景,所以社區在該融合模式中發揮著組織、協調、領導等作用。而且,社區工作內容決定了社區工作人員與社區老年人及家屬的溝通頻率最高,所以社區工作人員也更了解老年人對社區醫養融合模式的具體需求。因此,維護社區評價的權威地位,還需重視社區的評價反饋,并以此作為改進社區醫養融合模式的關鍵信息。
3? ? ?社區醫養融合模式運行績效評價體系設計
以下從“績效評價目標、績效評價指標、績效評價方式、激勵與懲戒”四方面入手,對社區醫養融合模式運行的績效評價體系展開設計。
3.1? ?績效評價目標
在“SGPG”治理視域下,基層行政部門應制定績效評價的總目標,并由其他多元主體進行目標分解。績效評價總目標:在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為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制定社區醫養融合模式運行的績效評價體系,以反饋各基層主體的具體運行效果,并為不斷優化社區醫養融合模式運行績效提供反饋。在制定分目標時,需突出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個體目標間的可協同性,即需要在他們的分目標中尋求公約數。醫療機構的目標:通過績效評價更好地促進專業技術優勢的發揮,以提高社區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就醫便利。養老機構的目標:通過績效評價更好地促進養老服務體系完善,以提高社區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個體的目標:通過績效評價提高老年人對社區醫養系統的信任度,并使老年人的家庭成員積極配合醫養機構的日常工作。
3.2? ?績效評價指標
基層行政部門主要提供社區醫養融合模式運行的績效評價總目標,所以績效評價指標需要根據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個體的職能進行設置,且應關注各主體的利益訴求。以季度為績效評價周期,針對醫療機構的績效評價指標:季度內與社區老人及家屬的在線聯系次數、季度內與養老機構的協作次數、季度內接診的社區老人人次、季度內治愈康復的老年患者人次、老年人及家屬投訴情況等。針對養老機構的績效評價指標:季度內與社區老人家屬的聯系次數、季度內配合醫療機構的效果(由醫療機構單獨反饋)、季度內老年人飲食條件和膳食結構、家屬投訴情況等。針對個體(主要為老年人家屬)的績效評價指標:季度內聯系通暢程度、季度內來養老機構訪問次數。
3.3? ?績效評價方式
基于上文的指標,績效評價需要分別采取主體自評、多元主體互評、輿情分析等方式。針對醫療機構的績效自評指標:季度內與養老機構的協作次數、季度內接診的社區老人人次、季度內治愈康復的老年患者人次。另外,“季度內與社區老人及家屬的在線聯系次數”可作為自評項,也可作為多元主體互評項。針對養老機構的績效自評指標:季度內與社區老人家屬的聯系次數,且該指標也可作為多元主體互評項。針對個體的績效自評指標:季度內醫療機構與社區老人及家屬的在線聯系次數、季度內養老機構與社區老人家屬的聯系次數。除此之外的各指標可作為多元主體互評項,并在季度末依據具體數據在線作出評價。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基層行政部門需要在季度內跟蹤社區醫養融合模式運行的輿情,由政府工作人員通過走訪來獲取并分析輿情,作為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的績效評價方式。
3.4? ?績效評價反饋
在“SGPG”治理視域下,各主體盡管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但都須明白唯有相互合作方能實現各自的利益目標。為此,多元主體都應認真對待績效評價反饋,并根據反饋不斷優化自己的工作模式。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反饋績效評價的主體應為社區主管部門。社區主管部門作為基層行政部門下設的基層社會治理組織,在獲得授權的基礎上可向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個體反饋績效評價結果,并重點對醫療機構、養老機構進行約談,就反饋中所存在的不足進行雙方和多方商議,以找到最符合各方利益訴求的解決方案。可見,社區主管部門在不斷優化社區醫養融合模式的過程中,需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尋找問題解決方案,并根據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的產權屬性與結構,尋求具有社會經濟結構植根性的解決方案。
4? ? ?提升社區醫養融合模式運行績效的思路
圍繞績效評價體系的制度激勵和懲戒功能,這里就提升社區醫養融合模式的運行績效提出以下思路。
4.1? ?績效評價應根植于網格化管理傳統
社會網格化管理作為當前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架構,出于歷史原因需要建立差異化的社區醫療融合模式運行形態,進而建立差別化的績效評價指標。例如,對于傳統的工礦企業區,其社區主要由職工家屬區演變而來,離退休職工長期在職工醫院(已經改制)獲得醫療服務,并在企業離退休辦的組織管理下在家養老(一般跟隨子女),此時的社區醫養融合模式便應根植于上述網格化管理傳統,并細化績效評價指標。再如,在新型城鎮化發展推動下,部分農村居民的身份轉變為城鎮居民,他們所在的社區主要由村社演變而來,這里處于醫養融合的薄弱地帶。因此,需要根據當地情況建立績效評價體系,以滿足醫養融合的現實需求,并為改進當地醫養融合模式的運行現狀提供反饋。
4.2? ?正視醫養融合模式的半公共品屬性
上文多次提出,應正視醫養融合模式的半公共品屬性,即社區老年人若要獲得醫養融合服務需付費。由此便衍生出這樣的情形,即醫療機構、養老機構需要獲得預期經濟收益,不然這些主體可能出現消極對待社區醫療融合模式運行的問題。因此,基層行政部門應公開醫療機構、養老機構提供服務的價格,且該價格應屬于公允值。通過滿足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合理的利益訴求,促進他們提高季度指標。另外,由于醫養融合模式屬于半公共品,社區中部分老年人不愿購買該項服務,或者個別老年人無力購買該項服務,所以在量化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的季度指標時應根據社區實際來確定,以避免各社區在面對績效評價時存在苦樂不均的現象。
4.3? ?重點發揮績效評價的正向激勵功能
社區醫養融合模式作為我國現代養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大力發揮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挖掘各領域資源,所以應重點發揮績效評價的正向激勵功能。具體而言,在績效評價體系的激勵與懲戒條款設計中,應突出激勵條款,并在設計懲戒條款時重點發揮社會監督功能,以使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因擔心名譽受損而不敢消極怠工。為此,基層行政部門應在輿情分析的基層上,對轄區內各社區參與醫養融合模式的醫療機構、養老機構進行年度排名,并向社會公布排名信息,促使處于末端的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因社會輿論壓力而主動提升服務質量。
4.4? ?開發社區參與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
目前,社區在參與醫養融合模式運行時所發揮的作用還十分有限,主要原因是社區在運行中的職能定位較為模糊,且社區不具備專業性醫療和養老服務能力。然而,發揮社區在模式運行中的組織協調職能十分關鍵。所以,當前還需要開發社區參與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主要是針對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的評價指標,且評價反饋能夠影響兩類主體的切身利益。
5? ? ?結束語
在“SGPG”治理視域下,基層行政部門應制定績效評價的總目標,并由其他多元主體進行目標分解。績效評價總目標為在社會主義新時期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制定社區醫養融合模式運行的績效評價體系,以反饋各基層主體的具體運行效果,并為不斷優化社區醫養融合模式運行績效提供反饋。績效評價指標需要針對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個體的職能進行設置,且應關注各主體的利益訴求。績效評價需分別采取主體自評、多元主體互評、輿情分析等方式。多元主體都應認真對待績效評價反饋,并根據反饋結果不斷優化自己的工作模式。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化楠.老年人社區醫養融合養老模式選擇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ISM-AHP方法[J].西北人口,2016(4):57-63.
[2]彭金玉,洪皎皎.促進城市社區醫養融合養老服務發展的對策研究:以諸暨市西施殿社區為例[J].學理論,2017(11):100-101.
[3]張苗苗.新時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社區“體醫養”融合養老服務困境與路徑[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2(4):115-117.
[4]孫云鵬,朱雨涵.醫養康養融合視角下加速天津農村養老社區化建議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2(2):19-23.
[5]王剛軍.新時代社區體醫養融合養老模式的構建[J].醫學爭鳴,2019(6):9-14.
[6]汪斌.中國老年人社區醫養融合服務利用的影響因素[J].寧夏社會科學,2021(5):181-189.
[7]章楊.關于構建沈陽社區養老服務醫養融合機制的對策建議[J].遼寧經濟,2018(12):68-69.
[8]裴晶.融合中醫藥特色的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探究[J].衛生職業教育,2021(18):146-148.
[9]孫業富,湯勁松.健康視角下“虛擬醫養融合院”發揮政府服務職能作用的研究[J].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1):22-27.
[10]王立軍.新時代“體醫養融合”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創新路徑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1(10):33-37.
[收稿日期]2023-04-15
[基金項目]2022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委員會課題“‘SGPG治理視閾下社區醫養融合模式運行與績效評價”(XSP22YBC268)。
[作者簡介]成彥惠(1978— ),女,湖南長沙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土木工程巖石力學;何棟梁(1979— ),男,湖南益陽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新材料與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