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新媒體廣告藝術設計與傳播》
作者:楊明
出版社: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4-2731-0
出版時間:2022 年3 月
定價:64 元
以數字傳播場域為參照,意味著廣告設計必然要摒棄傳統理念與范式,采取順應、符合數字傳播特色的新形式及新手段,更具體地說,就是要確保廣告信息精準、及時且高效地傳達于受眾視覺系統,在大數據技術和平臺推介機制下形成“一對一”營銷,以提升廣告投放的消費轉化率與宣傳產品曝光度。同時,為了滿足受眾對廣告設計的滿意度與認同感,廣告設計人員應具備高超的視覺傳達實踐素養,即確保視覺傳達知識、技巧、經驗及案例等在廣告設計過程中得到有效應用。《新媒體廣告藝術設計與傳播》一書由楊明編著,該書聚焦新媒體平臺、立足數字傳播背景,為讀者講析了數字傳播生態對廣告的影響,以及數字傳播生態下廣告設計新理論、廣告受眾新需求及廣告產品新特征,詳細介紹了基于視覺傳達的廣告設計、制作、傳播及監控過程。通過研讀該書,有助于提升視覺傳達在廣告設計中的應用效果。
該書針對數字廣告產業調研,解析視覺傳達在廣告設計中的應用缺陷。該書調研對象及內容廣泛,既包括廣告投放機構、受眾群體、中介組織及設計師,也包括電商端、移動端、數字出版端等平臺,基于調研結果分析出視覺傳達應用存在的缺陷,歸納起來主要涉及“廣告形式”及“廣告內容”兩方面。一方面,在形式上表現單一、雷同度高,視覺傳達效果難以企及預期。事實上,盡管廣告行業已經深度嵌入數字傳播情境中,但許多廣告設計者并未脫離傳統廣告業務思維,例如廣告設計主體部分仍是“明星+產品”的組合元素,又或采取浮夸、炫目的數字特效呈現,類似的設計方式在數字廣告高頻度、大數量投放于網絡媒介的前提下,然而容易導致視覺及審美疲勞、引發受眾厭惡。另一方面,在內容上創意匱乏、視覺引導混亂。在數字傳播背景下,整個文化產業已然達成了“內容為王”的共識,相對應的,新穎創意是增強廣告視覺傳達效果的關鍵,然而許多廣告設計行為陷入“數字優勢”的陷阱,在廣告設計中忽略廣告內涵、強調廣告表象(字體、色彩、圖案等),由此設計的廣告作品本質上是“數字元素堆砌”而來的,從視覺傳達角度分析,它存在“吸睛有余而認同不足”的問題。
該書系統歸納數字傳播特點,明確視覺傳達在廣告設計中的應用原則。該書篩選數字電視、移動平臺、影視植入等多種廣告形式為研究對象,系統地歸納出數字傳播具備個性化、互動式及整合性特點,將這些特點轉化為廣告設計要求,并以視覺傳達效果作為著力點,必須要遵循三個應用原則。其一,人性化原則,傳統媒體時代“廣告服務于人”,而在數字傳播背景下“廣告服務于個人”,所以廣告設計不僅要賞心悅目、還要細分定位,充分契合不同收入層次、年齡階段、職業種類等人群的廣告需求,換言之,就是保障廣告視覺傳達于廣告受眾心理形成對稱關系。其二,綜合性原則,數字傳播背景下的廣告設計不能只關注視覺效果及傳達效率,還要聚合多元功能,如知識普及、搜索入口、消費鏈接等。其三,融合性原則,從某種意義上說,“視覺傳達”概念緣起于跨媒介傳播,基于此概念展開的廣告設計活動,也應強調媒體融合特征,如影視植入場景下廣告內容與影視主題聯動。
該書通過解析數字媒介特征,提出視覺傳達在廣告設計中的實踐途徑。該書在“新媒體廣告設計”部分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強調了廣告設計順應數字媒介特征的重要性,從視覺傳達角度出發,具體實現途徑如下。一方面,聚焦廣告的基本價值,即引導消費,構建“交互性體現”實踐途徑。所謂交互性體現,不局限于企業、廣告、受眾三方之間的信息交互,而應該拓展到情感、心理、價值觀等交互層面。例如,將“團圓寓意”賦予月餅、水餃、湯圓等節日食品中,廣告設計中的應用就要顯著強調“團圓”這一主題,視覺傳達維度要加強“家文化”“孝文化”等元素的突顯。另一方面,構建“人本主義”為核心的實踐路徑,傳統廣告設計采取的是“以物(商品)為本”的原則,這與數字傳播場景下強調個性的趨勢相悖,因此在視覺傳達應用方面,廣告設計要突出對人的關愛、關懷,一定程度上弱化商品的存在感,受眾從廣告視覺傳達元素中體驗到“被尊重”的情感,反而有助于改善購買意愿與品牌信任。
綜上,該書表明“數字化”業已成為各行業的發展常態,尤其在廣告業務領域,隨著數字廣播、數字刊物、數字電視及數字影視等新興媒體的興起,導致熒屏、廣播、平面、車體及戶外等傳統媒介上的廣告投放意愿與規模持續持續削減,而基于數字技術衍生出的“跨媒介傳播生態”已經成為廣告設計新主場。研讀該書,有助于廣告設計人員掌控數字傳播規律,促進視覺傳達效果在廣告設計應用領域的充分體現,也可為重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 2021 年度課題“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高校鄉村服務體系構建與實踐”(2021GX377)開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