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冬
■摘 要:“三教”改革是現代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傳統的教學環境與教師素質提升、學生個性化需求還有差距,教學方式缺乏特色,教材內容滯后于產業發展。教育信息化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推動“三教”改革,推進教師理念和教學水平提升,開發網絡學習資源,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實現教法創新、教材改革、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從而更加高效地推動現代職業教育創新發展。
■關鍵詞:中職教育;教育信息化;“三教”改革
■課 題:本文系河北省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基于崗位能力的中職幼兒保育專業‘雙師型教師認定與培養路徑”的研究成果。
教育信息化利用教育技術發展實現教育改革發展,核心要義是提供公平和多樣化的教育資源,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和終身化學習需求。我國教育信息化已經從1.0時代升級為2.0時代,在基礎設施、教育資源、教學應用和體系建設等全過程取得了重大進展,對實現中國特色教育現代化發揮強大的帶動作用。
這些成就基于我們所處的時代訴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人們對教育提出迫切需求,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滿足教育需求提供了現實可能,特別是在以面向人人、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為方向的職業教育領域中這一需求顯得尤為突出。因為教育要素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知識的獲取途徑和載體日益豐富。其次,個體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職業培訓、崗位培訓等非正式學習隨著終身學習理念的普及變得越來越常態化。最后,教學評價和決策發生變化,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教學評價和決策成為重要手段。正是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推動我們反思“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等深層次問題。
要實現教育信息化2.0的發展目標,必須把握“三教”改革這一重要切入點,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三教”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可能。
(一)國家政策引導“三教”改革進一步深化
職業教育信息化是現代職業教育的顯著特征,是適應教育改革和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趨勢的必然選擇。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先后制定出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等重要文件。上述系列文件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主動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綱領要求,明確了基礎能力、數字教育資源、教育教學模式、管理服務、師生信息素養等重點任務,同時強調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職業教育特色。要深刻理解中職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內涵要義,圍繞職業教育的專業和課程特點,深化“三教”改革。
(二)信息技術發展推動“三教”改革開展
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日益常態化、深度化,多媒體教學突飛猛進,教學資源平臺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常規意義上的教學方式融入了大量信息技術,教學理念、師資隊伍、教材形式和教育生態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教材是教育教學核心要素之一,對保證教育教學質量起著基礎性作用。一方面,隨著信息資源的日益豐富,大量數字化教學資源,如微課視頻、MOOC、電子書等進入課堂教學,新型教材應運而生。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與不同產業產生了深度融合,崗位任務呈現出深度的交叉性,以“崗課賽證”融合的價值目標的引領教材代替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單元的教材。“教材+職業標準+競賽標準+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成為主流趨勢,推動教師緊密對接企業、行業、產業需求,把學科前沿等融入教材。
實踐證明,中職教育“教師、教材、教學”變革受益于信息化推動,規范了人才培養模式,深化了產教融合,提高了教學質量,助力職業教育創新發展。
(一)區域教育信息化不均衡依然存在
教育信息化均衡發展對實現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表明,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整體上呈現持續發展趨勢,資金投入和管理力度不斷加大,信息資源利用率、參與率顯著提升,但由于各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存在差異,造成不同區域間的信息化發展不平衡。具體表現為:信息化教學環境有待改善、信息化教學應用不全面、師生信息素養發展不均衡等。
(二)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困境
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有著強烈需求,對信息技術認可程度和運用程度有大幅提升,但在實踐教學中,常常出現盲目追求新技術或過度依賴技術的誤區。具體面臨三個矛盾:一是認知矛盾,盡管絕大多數教師認可信息化教學的重要價值和迫切性,但對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難和抵觸情緒;二是實踐矛盾,將信息化簡化為以傳統教學數字化作為替代或進行補充講解,本質上仍是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缺乏信息技術對教學全要素的支持;三是培訓碎片化,各種主題、不同時長的培訓由于缺乏系統性設計,往往注重技術操作而欠缺教學整合能力的培訓,導致教師缺少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綜合能力提升。
(三)教材和教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信息化時代的教學特征是開放、共享、交互合作,教材編寫也應如此。在國家推廣應用數字教育資源平臺、豐富優質教育資源的大背景下,活頁式、手冊式等數字化教材由于實現了與課程和配套資源使用的一體化,成為教材開發追求的理想樣板。
傳統的教學管理對掌握學情、把控教學進度、考核學習效果等也缺乏精準有效的把握,這也是信息技術對教學方法的最大作用。線上學習、智慧學習等方便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實時交流,大數據分析優化了學習效果,多樣化電子設備實現了個性化移動學習。可以說,信息技術從教、學、用、管等多方面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一)教師積極更新理念,主動進行信息化教學實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上級管理部門的培訓支持,也離不開教師個人積極實踐。一方面,相關部門和學校通過多種培訓途徑幫助教師樹立終身學習和信息化教學的理念,進行多樣化信息技術培訓;另一方面,教師要凸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大數據、仿真實訓等,真正將信息技術服務應用于教學全過程,更好地滿足學生差異化、多樣化需求。
(二)基于“典型工作任務+數字技術”的教材開發
“職教20條”提出“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因此,在編制信息化教材時,要改變傳統學科思維體系,從完整的工作任務出發,強調遵循工作過程、職業過程和崗位標準的規范性和流程性,兼具典型工作任務和數字技術雙重屬性。在教材內容上,要緊貼產業新工藝、新技術,做到及時更新。在教材形式上,要充分發揮信息化資源的及時性、多樣性,開發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緊貼職業崗位的活頁教材,并配套微課、動畫、VR技術和題庫等,以彌補當前中職教育教材內容滯后、形式單一的不足。
(三)運用信息化優勢創新教學方法
隨著信息化教學平臺、教學資源庫等日益完善,信息化正全面改變著以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一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校企合作積極開展在線課程、課程資源庫建設,開發虛擬學習空間、仿真實訓等資源,更加強調職業素質技能學習。二是凸顯信息技術在教學全過程的高效運用,普及情景教學、模塊教學、現場教學等,更好地提升了學習效果。
大力推進“互聯網+職業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教育信息化創新要素推動職業教育實現全面均衡發展。我們要不斷深入理解“三教”改革時代意蘊、內涵特征,探索實踐路徑,構建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型職業教育體系,從而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1]徐蘭,鄧映峰.“三教”改革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基于產業數字化轉型背景[J],職教論壇,2022(7).
[2]變亮.信息化賦能職業教育“三教”改革[J].河北職業教育,2022(3).
[3]董同強.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指標構建及區域差異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6).
(作者單位:河北省遷安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