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軍峰
2023年9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以下簡稱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在天津圓滿閉幕。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共有9個項目14名選手參加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經過4天的激烈角逐,學院獲得“4金2銀3銅2優勝獎”的優異成績,同時5個項目9名選手入選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以下簡稱世賽)國家集訓隊。
賽前,學院按照“一項目一方案”的模式編制了《廣東機械技師學院國賽集訓方案》,通過倒排比賽工期,細化每日訓練內容,確保進度總體可控,集訓方案的重點集中在真題訓練、模擬競賽(含賽后復盤總結)、外出拉練(含練后總結)、公開樣題訓練、公開樣題沖刺、賽場環境熟悉等六大方面,為落實好集訓方案的內容,具體在以下五個方面做好保障工作。
(一)做好組織團隊建設
學院的參賽備賽工作得到了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的關心和重視,各級領導和有關職能部門對競賽工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為備賽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學院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專題部署,成立了參賽備賽工作小組,統籌推進參賽備賽各項工作。各參賽項目負責人壓實工作責任,樹立信心,堅定決心,上下一心,全力以赴做好參賽備賽工作。
(二)做好經費申請及使用
根據學院第四屆委員會2023年第三會議決議的內容,同意通過使用廣東省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相關經費預算,主要用于9個項目集訓的設備、刀具耗材和鋼鋁材料采購以及作為參加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及世賽項目集訓物資采購等工作預算經費。
(三)組建優秀的教練團隊
金牌教練團隊是取得成績的保障。教練團隊根據選手的特點制定個性化的訓練方案,提升選手技能水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一是重視規范性與專業性。熟練掌握競賽規則和技術要求,按世賽技能標準精益求精練技術,形成符合選手特征和職業技術發展趨勢的技術路線,穩定提升選手的技術技能水平。二是重視抗干擾性與開放性。配合技術專家組的訓練要求,開展真實環境下的場景訓練、限制條件下的苛刻訓練、噪聲環境下的干擾訓練,以及意外挫折訓練等,提高選手的抗干擾能力和臨場適應能力。
(四)做好選手體能和心理保障
學院選手的參賽項目主要為機械制造類,比賽過程中工作時間長、操作強度大,需要有強大的體力和耐力作為支撐,及早對競賽選手進行體能訓練對比賽結果有重要影響。因此,學院安排體育教師根據各項目的參賽需求,制訂科學、詳盡的體能訓練計劃,跟蹤指導,并詳細記錄體能狀況反饋給教練團隊,從而指導選手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能訓練,幫助選手維持最佳體能狀態,在賽場上得到更好的發揮。同時,在技能競賽的決賽場上,心理素質往往對勝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院一直以來相當重視參賽選手的心理狀況,安排心理咨詢教師根據訓練的實際情況,制訂細致計劃,為每位選手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長期跟蹤觀察,進行團體輔導和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并記錄詳細情況進行分析,反饋給教練團隊,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幫助選手克服心理困境、緩解焦慮,在賽場上得到更好的發揮。
(五)做好強化、特殊備戰措施
學院通過異地走訓與考核、赴行業企業進行拉練等多種方式全方位提高選手能力,確保選手在賽場能發揮出真實水平。2023年5月至8月,學院9支參賽隊伍分別前往四川德陽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阜陽技師學院、安徽六安技師學院、湖南航空技師學院、浙江平湖技師學院、鄭敬詒職業技術學校、梁銶琚職業技術學校、中山市技師學院等進行拉練。同時,邀請各參賽項目專家對選手訓練工作進行指導。通過“走出去,請進來”,鍛煉選手在不同環境下的訓練狀態,提升選手的綜合技能水平和賽時心理素質。
(一)認真做好競賽組織和管理工作
一是學院專門成立了競賽管理部門,配備專門人員,分成若干項目小組,每年對競賽工作進行精心規劃和組織管理,明確目標,責任到位。學院競賽工作組織機構涵蓋院長、主管副院長、競賽科、各項目教練組。二是建立嚴格規范的技術團隊管理評價機制,實行專家組長、教練組長、技術翻譯、心理輔導等階段目標管理制度。三是研究制定科學的集訓方案,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項目導向”。四是全面了解各級技能競賽規則和技術要求,及時跟蹤項目最新動態和發展方向。
(二)打造具有高強戰斗力和競爭力的選手團隊
一是選拔一流選手。每年新生入學后,學院通過分層海選,將成績優異的學生分到競賽班,進行強化訓練,梯度培養,邊學習、邊訓練、邊參賽、邊選拔,選出優秀選手參加省賽、國賽、世賽,直至成為金牌選手。這一模式確保了學院競賽選手源源不斷產生,后繼有人。二是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學院對選手的訓練堅持初級以實用為主,重在吸引;中級以提高為主,重在技能的提升;高級以創新為主,為大賽培養人才。采取針對性訓練、障礙性訓練、國際交流訓練和心理及體能訓練等措施,每一級的晉升,都要經過嚴格的磨煉和公開、公平、公正的選拔。三是制定個性化的科學訓練方法。以“規范、強化、知彼”為原則提高選手的技能水平,以“補短、實戰、應變”為原則強化沖刺訓練;以世賽為標準,要求集訓的標準必須高于世賽技術標準、高于世賽檢測標準、高于世賽體能強度,選手必須具備絕對的技術儲備。同時,學院創新開發使用先進的競賽訓練智能管理平臺,做到對選手成績進行精準分析和科學訓練。四是開展對外交流和國內走訓、沖刺。到國外知名企業、院校等開展技術交流,積極開展“一帶一路”走訓,組織選手到北京、天津等地市院校、企業進行集訓,提高選手的適應能力。
(三)以全方位的后勤服務為支撐,提供一流的保障
一是學院大力投入、全力做好各集訓基地建設,高標準配置并指定設備和工量刃具;二是為選手提供全方位的集訓保障,在思想、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給予指導以及無微不至的關懷;三是在訓練和沖刺階段,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各級領導多次蒞臨集訓基地看望、慰問選手和專家教練,極大地鼓舞了選手的斗志。
技能競賽作為技工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教育質量提升的有效措施。全國技能大賽等高水平技能競賽結束后除了應該傳承競賽中獲得的經驗,改善競賽中的不足,更需要將競賽所得反饋到教學中,形成競賽與教學的良好互動。通過與競賽成績顯著的院校進行對標交流,學院將重點做好以下五方面競賽成果轉化成日常教學成果工作。
(一)結合競賽成果,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將“模具制造專業”“數控車專業”等競賽項目所傳達出的職業教育要深化工學結合、強化技能訓練、改革培養模式的理念融入,參考技能大賽的成果,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增加分層次的技能訓練。邀請相關行業專家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還原工作崗位真實環境,強化實踐性教學,同時注重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素質的養成,培養德技兼修的高技術技能人才。
(二)更新教學內容,優化專業課程設置
開展競賽資源成果轉化,將競賽理念、內容、考核方式融入日常教學,分析賽項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對于在專業課題體系中已有的課程,可以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還可以將競賽的標準和情境融入相應的課程當中,讓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相應知識和技能。
(三)將競賽的考核評價標準轉化為課程教學評價標準
將各類大賽的考核評價機制融入課程教學評價中,確定“四個相結合”的基本原則:一是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考核相結合;二是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三是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四是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作為學習任務完成情況的綜合評價。專業核心課程考核注重“三化”:考核形式多樣化、考核內容多樣化和考核時間全程化。
(四)教練團隊的建設經驗促進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通過備賽階段指導學生比賽的機會,接觸行業最新的知識。賽前的交流、現場的觀摩、分析裁判的評分,都是教師自我學習提升的過程。指導教師可以將自己在技能競賽中學習到的直接經驗轉化成學生的間接經驗。經過多次職業技能競賽的鍛煉,競賽名師可以將自己的競賽經驗推廣到教學中,發揮大賽指導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組織專題性教師研修和專家巡講活動,引領廣大教師開展群眾性的專業技能教學研究,促進競賽成果向專業技能教學實踐的有效轉化,從而起到教學輻射作用。
(五)開展教材及立體化教學資源建設
目前,學院成立了世賽成果轉化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研究中心,全力推進世賽標準應用和成果轉化工作,不斷深化專業課程改革。學院承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技工院校對接世賽標準深化專業課程改革模具制造專業(牽頭校)、數控車專業(代表校)、汽車維修專業(參與校)3個專業的世賽成果轉化工作。目前已完成模具制造專業人才培養規范1份,一體化課程標準9份,一體化學習工作頁9本。學院深入研究世賽成果的轉化,推動競賽引領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競賽項目向學校新專業轉化、競賽標準向課程標準轉化、競賽模塊向專業核心課程轉化、競賽訓練方式向教學實訓方式轉化、競賽場地向實訓場地轉化、單一型教師向“工匠型”教師轉化、競賽成果向教科研成果轉化。
今后,學院將繼續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技能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不斷開拓創新,力爭早日把學院建設成為“富有特色、內涵發展”的示范性高水平技師學院,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