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瓊
摘 要:語文教學是啟蒙學生獨立思考、得體表達的富有智慧的教學,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同時,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一個有效載體,讓學生在探究中增長人文學科知識,在語文學習中培養綜合能力,提升人文素養。本文針對技工院校學生語文學習面臨的現狀,研究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引導學生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探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人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技工院校;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即人的文化素養與修養,是指人們對于人類文化、藝術、倫理道德等方面的修養和理解。能力、能量、智慧、美德和品格等,皆是人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技工院校語文教學的職業性普遍顯得尤為突出,工具性作用越來越明顯,而人文性方面則被弱化了。社會需要的技能人才不僅僅是單一型、專業型的,更是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德技雙馨的技能人才。
(一)語文學習目標不夠明確
許多技工院校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語文學科內容不熟悉、理解不深刻。
(二)對語文重要性認識不足
技工院校的生源以農村生源為主,更多農村孩子報考技工院校,目的是學習一技之長,實現高質量就業,因此比較重視專業課,不重視語文等基礎課的學習。
(三)語文學習興趣動力缺乏
部分技工院校學生貪玩,不愛學習,注意力渙散,學習被動,完成作業不認真。更有甚者會曠課、逃學甚至輟學。
(四)課外注意力轉移或分散
大多數學生沉迷于手機等電子產品,大量的課余時間耗費在碎片化的短視頻、自媒體等雜亂的信息海洋之中。因為這些信息新鮮、好玩、不需要記憶、不需要思考,能給他們帶來輕松的體驗感。
為了找到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措施和策略,筆者在此簡要分析學生人文素養低的原因。
(一)基礎知識儲備不足
技工院校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現象很普遍,初中和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以應試為主,把太多精力放在刷題上,沒有學透教材;積累很少語言文字基礎知識,缺乏系統學習和大量閱讀,文化底蘊比較薄弱。
(二)實踐經驗相對較少
技工院校學生以學校、課堂學習為主,很少有機會參與實踐,實踐經驗少。有的學生害怕失敗、缺乏信心或不知道如何開始,做事情缺乏主見,沒有條理。
(三)創新思維比較匱乏
技工院校學生以偏遠農村地區的青少年為主,學習資源和信息傳播受限,具備一定思維能力的學生極少,不少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態度懶散,缺乏創新精神。
(四)文明禮儀不夠規范
部分技工院校學生文明禮儀問題比較突出,個別學生性格沖動,容易與同學或老師起沖突。
基于以上技工院校學生人文素養低的現狀和原因分析,結合技工院校學生在學習上的某些優勢,如好奇心強、動手能力相對較強,喜歡網絡世界,制作小視頻發抖音等平臺等特點,應有的放矢,揚長避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為了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興趣、發展特長、開拓視野、增強實踐,應指導學生自主閱讀,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便其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建設祖國。
(一)課程思政,立德樹人,修煉人文素養
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語文教學是啟蒙學生獨立思考、得體表達的富有智慧的教學,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教文育人,德智融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挖掘教材中的課程思政元素,積極拓寬教學思路,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效果評價,將其與知識傳授能力的培養相融合,真正將立德樹人落實到學科渠道、課堂主陣地。例如,在講授《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時,講到居里夫人的科研活動與人生追求,以科學造福人類,教師要鼓勵學生學習居里夫人追求真理、堅定執著、淡泊名利、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樹立遠大理想,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信心,熱愛職業,技能報國。課上講好思政道理,涵養時代新人,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真切感受到“厚德、積學、勵志、篤行”的深刻內涵。技工院校學生要不斷進行自我修煉,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水平,遵守職業禮儀規范,體現語文課程的思政育人價值,從而有效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二)巧設語境,觸類旁通,提升人文素養
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能培養學生學習熱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學習中,教師要在真實語境中培養學生歸納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社科論說文《錢》時,由梁實秋《雅舍小品》導入,“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教育學生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用好錢,管好錢,不能貪。同時結合生活中關于錢的話題,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積極發言,分享10條與金錢相關的名言,并說說其中哪一句最富有哲理,把體會寫下來。設法化解教學難點“為什么錢變為紙幣,表面上看是輕了,實際上是重了?”引導學生思考、歸納信息,讓學生得出結論:“輕”,是因為錢變成紙幣后,實際重量輕了;“重”,是因為錢變成紙幣后,它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大了,承載的內容多了。同時讓學生學會檢索信息,從文中第七自然段檢索出人們對錢的追求,錢促進了全球的交往;從第九段檢索出國家、地區之間的貿易,錢推動歷史發展。然后讓學生概括歸納觀點:錢促進了全球交往,繁殖了各行各業的商人,催生了銀行的產生,帶來利益,從而推動歷史的發展。最后,引導學生討論錢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殖民掠奪、泡沫經濟、小偷大盜等,啟發學生從深層次思考如何正確看待金錢,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做一個誠信守法的人,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閱讀經典,積淀智慧,豐富人文素養
閱讀經典,汲取力量,腹有詩書,氣質豐華。語文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學習經典,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以經典為紐帶,讓學生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閱讀力就是學習力。閱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讓語文學習更加自主、高效,還能提升語文核心能力、學習能力。語文教學中的中華傳統文化為培養技工院校學生文化自信輸送養分。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高質量的文本、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例如,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學習《經典語文系列名人課》,學習語文課本內外豐富的人文內容,使學生開闊視野,豐富人文底蘊。又如,講授葉圣陶《景泰藍的制作》一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完成“精讀、品讀、拓展、探究”,通過“精讀”讓學生抓住景泰藍制作手工操作的特點;制胎和點藍工藝繁復、精細,作者用文藝性筆調將科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學生完成制胎和點藍工藝的學習;學生通過“拓展讀”了解景泰藍的人文歷史;景泰藍如今已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生通過“探究讀”加深對景泰藍這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眾多經典的篇目皆承載著豐富的人文內容,閃爍著耀眼的人文精神,充實了教學內容。教師精心挑選具有系統化、結構化、情境化的文章,學生感興趣,學習效率高。筆者所在學校有書目齊全的圖書館、設備先進的朗讀亭以及優雅的書箋小筑,每年組織校園技能節師生朗誦比賽,眾多學生在比賽中榮獲佳績,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也收獲了成功,大大提升了自我效能感、語文核心素養和人文素養。
(四)創新多變,多元評價,增強人文素養
技工院校應注重培養學生在職業實踐中的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語文教學對學生創新人格的培養至關重要。新課標提出,學生應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創新思維激發學習潛力。課堂上,語文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應強調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出更多開放性的話題,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給出多種答案,追求創新的解決方案和作品,學生進行自評互評等。評價方式應相應采用更為開放的過程化評價方式,注重評價學生的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僅僅評價學生對知識是否掌握。例如,筆者在為生態旅游專業學生授課時,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引用攜程BOSS直播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以故事線索、人物扮演等方式讓旅游直播變得趣味橫生、引人入勝。教師還可以汲取“讓文物活起來”“唐宋八大家”“又見大唐”等轟動全國的旅游展覽的創意,引入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導游講解,以史明志,無痕融入語文教學中來。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在語文教學中應采用任務引領式教學,創建真實的探究性學習情境,在自主探究學習中增長人文科學知識,增強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五)實踐活動,“做”中學習,延展人文素養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生為本,“做”中學習。語文教師要立足學生主體,在語文實踐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教學,不是只有課堂教學的形式,應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跡、欣賞藝術精品、文物國寶,感受文化的魅力。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調查、擔任校園電視臺節目主持、外出親近大自然等,語文教師要注重學生社會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筆者在講授口語知識“講解”時,課前會親自帶領學生探尋紅色旅游景點廣州中共三大舊址,追尋革命先驅的足跡;體驗南沙水鄉生態游淳樸民風;走近永慶坊,以“沉浸式”體驗挖掘廣府文化本質,讓學生“看見文化的力量”;游覽廣州地標建筑廣州塔,探尋羊城美景,領略大都市的文化底蘊。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把學生劃分成4個學習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要求學生撰寫旅游解說詞,利用學校實訓室和導游亭,每組制作5分鐘廣州景點解說小視頻。課后鼓勵優秀學生報名參加“讀懂廣州”導游志愿招募活動,鼓勵學生到各大景點擔任志愿解說員,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既讓學生接受了人文熏陶,也培養了學生人文情懷,提升了學生實踐能力,達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境界。
(六)綜合應用,強基固本,涵育人文素養
在日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如生態旅游專業學生熟練掌握旅游宣傳片解說詞、導游詞、景區景點介紹、旅游廣告、旅游活動策劃等文案的撰寫方法及應用,還可開展相關的職業實踐活動,如設計主題為“讀懂廣州——旅游解說”,要求生態旅游專業學生能合作完成撰寫廣州有代表性的旅游景點解說詞,并能親自在景點進行準確簡潔、生動有趣、自信從容的解說,從而實現結合專業組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鼓勵學生參與這類活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意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為生態旅游業輸送更多高層次復合型專門人才。總之,提升學生人文素養需要采用多種策略,包括閱讀、分析、寫作、實踐、整合、示范和技術應用。這些策略可以幫助學生培養人文情懷、價值觀和道德觀念,使他們通過語文學習更全面地發展。
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語文學科是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素養、能力、水平為基點,追求實用效果。“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五千年人文精神的沉淀,讓五千年歷史的古老中國根深葉茂而又朝氣蓬勃。語文教學傳遞的人文精神和語言藝術,可提升技工院校學生人文素養和審美追求。語文教學是豐富學生文化素養、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一個有效載體,而語文素養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見影。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進行長期探索和積累,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致力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做一個有良知的人,做一個有智慧的人,做一個有修養的人,成為一個有溫度、對祖國有用的技能人才。
[1]于漪.弘揚人文 改革弊端:關于語文教育性質觀的反思[J].語文學習, 1995(6).
[2]吳向東.培養學生創新和提問的能力[N].中國教師報, 2023-05-31.
[3]付睿.堅守與超越:語文課程性質界定的歷程、特征及啟示[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2(3).
(作者單位:廣州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