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波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戲曲是一門獨具風貌的綜合藝術,凝聚了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保?]戲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國之瑰寶、民族之魂,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與思想政治內涵。紹興地方戲曲因其特有的歷史背景、鮮明的地方特色語言和江南地域文化內涵,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令人矚目的地位。
現如今,高校在開設戲劇相關課程與課堂講授方面存在忽視地方戲劇文化內容的現象,學生對地方戲曲文化接觸甚少。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學生觀看過戲曲演出,并且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送戲下鄉活動或電視上偶然觀看,可見學生對傳統戲曲藝術是非常陌生的。因此,紹興地方高等院校的各院校既秉承“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更肩負著振興與傳承紹興地方戲曲文化的重任?;诖?,地方高校應將紹興地方戲曲融入戲劇教學中,建立文化自信、戲曲自信的教育氛圍,這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認識與了解紹興地方戲曲文化,提升大學生的綜合戲劇素質,更能通過地方戲曲思政教育這一獨特形式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紹興是一座“沒有圍墻的歷史博物館”,有著2500 多年的璀璨文明,也是我國著名的戲曲之鄉,歷史悠久,劇種曲種多樣,才人佳作頻出,有著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在這片沃土上發源了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同時也哺育了紹劇、新昌調腔、紹興目連戲等地方劇種。明代的紹興產生了諸多戲劇理論家與創作家,如徐渭、王驥德、孟稱舜等。“它們不但在豐富著古越大地的精神生活,而且通過輝煌的藝術成就在不斷地彰顯著紹興的民族文化。”[2]紹興古戲臺也是這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遺產之一,古戲臺記載了過去的歷史和文化,是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紐帶。
近年來,文化與教育的關系日益受到重視,紹興地方戲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高校戲劇教學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將紹興地方戲曲文化融入高校戲劇教學,便于學生充分學習和利用紹興戲曲文化資源,從中了解紹興風土人情與民族精神,培養對戲曲文化的熱愛,強化學生對紹興戲曲文化的傳承意識。
“戲曲在產生及不斷發展過程中,始終影響著中國人的美學觀念,至今仍有很多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深受戲曲的影響,戲曲也成為中國美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3]紹興地方戲曲不僅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同時也具有鮮明的美學特征,無論從作品曲詞曲調、思想內涵還是從舞臺藝術呈現方面,無不體現了紹興地方人文性格與濃厚的江南地域文化特色。例如,越劇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長于抒情,唱腔婉轉,表演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紹劇俗稱“紹興亂彈”,以高亢激昂的唱腔、氣勢磅礴的音樂、豪放灑脫的表演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紹興人民喜愛;劇作多講述忠奸斗爭、征戰殺伐之事,焦循在《花都農譚》中謂“其事多忠、孝、節、義,足以動人,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可見紹興地方戲曲有著非常高的審美價值。
紹興地方戲曲以多樣的面貌呈現在大眾面前,若將其充分融入高校戲劇教學中,不僅能讓學生了解紹興本土文化、戲曲知識,也能使學生在學習紹興地方戲曲的同時提升藝術審美的感悟力,引導學生從地方戲曲文化中汲取靈感,提高藝術鑒賞水平,加深對傳統戲劇的理解。“高校作為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和育人的重要平臺,應在戲劇課程建設上立足美育實際,充分挖掘戲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和藝術經典教育要素,將戲曲教育與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相融合,搭建藝術實踐交流展示平臺,使學生參與到美育中,構建以育人為中心的校園文化氛圍。”[4]
紹興地方戲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本身具有可貴的思想政治教育開發價值,經過適當的研究與開發,可以充分發揮紹興地方戲曲對高校學生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等價值觀念的培育功能。紹興地方戲曲文化體現的審美價值取向、倫理道德觀念和地方民俗風情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謀而合,增強了學生對紹興傳統戲劇文化的認同,促進了學生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形成與健全人格的培育,發揮了戲曲的教育功能。同時,有助于進一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與載體創新,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重構,實現戲劇課程教學與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
“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與價值源泉。”[4]其本質上是對國家的價值觀念、利益主張、發展要求的認同、維護和踐行,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體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而這恰好是紹興地方戲曲作品中核心的教育內容之一。紹興地方戲曲的劇種各有特色,其中紹劇尤為擅長演繹有勇有謀、有情有義的家國故事,是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例如,紹劇《佘太君》用全新的角度塑造了一個正義凜然、不卑不亢的愛國女將形象;紹劇《于謙》“以史為材,蘊含了‘社稷為重君為輕’的道理,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5]。學生在賞析這些優秀戲劇作品時,可從中感悟到先輩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心系國家的偉大精神,從而自覺擔負起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的持續性發展,地方戲曲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越來越得到重視與弘揚,紹興地方戲曲文化中所體現的價值取向與地方特質則彰顯了文化自信的力量。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與外來文化的沖擊,地方戲曲劇種的生存狀態惡化,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對傳統戲劇文化也越來越陌生。眾所周知,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最廣泛而深厚的自信。“我們理應對這些戲曲劇種所承載的戲曲文化充滿自信,并自覺地認識到每個劇種都是那個地域的民眾所創造的獨特審美樣式,都有其內在的生命力和感染力。”[6]所以,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師應在戲劇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從紹興地方戲曲中培養文化自信。
戲曲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一個戲曲作品的成功上演需要經歷從故事構思、劇本寫作、詞曲編排到演員選擇、彩排練習、正式演出等多個環節,其中離不開編劇、導演、演員、服化道、舞美、燈光、音響、攝像等各個崗位人員的共同努力,一旦其中某個環節出現紕漏,演出就很難呈現出理想的效果。因此,在高校戲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團隊意識。例如,在話劇排演教學中,第一堂課上教師應為全班立下統一目標,即共同協作完成大戲演出,并安排學生擔任不同崗位的職務,使學生在排練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從而實現戲曲思政的育人效果。
紹興地方戲曲文化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合了多樣的演劇形式和地方文化特色,理應得到保護與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7]紹興地方戲曲作為中國獨有的傳統戲劇文化,一直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越劇《蘇秦》顛覆了人們對越劇“只會寫才子佳人題材”的固有認知,拓寬了題材與審美的邊界,以厚重雄渾的審美風格向觀眾展現了一個恢宏的歷史故事。紹劇也不再局限于歷史題材的創作,開始將眼光放到現代社會,以紹興戲演紹興事,以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參照,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高校要根據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戲劇素質的實際需要,統攬全局,完善具有紹興地方特色的戲劇課程體系,增加越劇、紹劇等紹興地方戲曲的知識普及,品讀經典地方戲曲作品,深挖紹興戲曲文化中的德育資源;突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刪減不符合現代主流價值觀的戲劇內容;借助戲劇史論、話劇排演等相關課程,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使學生形成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良性互動。
高校應在培養學生文化素養與政治素養這一要求的基礎上制定課程思政范圍,深入梳理教學內容,將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團結協作、守正創新等思政元素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自然嵌入,在政治育人的理念下將其與紹興地方戲曲的歷史淵源與發展、內涵特征、教育與民俗價值、劇種分類、作品內涵等文化相融合,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汲取紹興戲曲作品中體現的民族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戲曲的傳承與創新意識,發揮紹興地方戲曲融入高校戲劇教學的特殊作用。
高校可以優化戲劇課程設置,并增加課程中關于紹興地方戲曲的內容與課時,或打造一個全新的紹興戲曲專題,將紹興地方戲曲文化融入戲劇課程思政教學中,從而彰顯“思政+戲曲”特色。當前相關內容的課程種類少,課時不足,盡管戲劇教學中對地方戲曲文化有所涉及,但只停留在簡單的作品介紹與藝術特色分析,無法深入作品本身展開探討。以中國戲劇史及作品選讀課程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借助影像資料、劇本等資源,加深學生對紹興地方戲曲文化的理解。
首先,要強化實踐教學體系,提升學生的參與感。高校要緊跟實用主義,積極搭建創作中心、排練室、校內小劇場等戲劇實踐基地,提供學術對話平臺,將紹興戲曲元素融入豐富的戲劇教學實踐活動中。高??裳埥B興戲曲傳承人來校開設講座并進行表演,讓學生感受原汁原味的紹興地方戲曲文化;校外可帶領學生參觀紹興當地劇團,對話專業演職人員,了解紹興地方戲曲專業知識,感受紹興地方戲曲文化底蘊。
其次,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采用案例式、情境式、討論式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和團結協作意識。教師可通過引用紹興經典戲曲橋段、戲劇作品主題提煉、課堂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導學生根據紹興戲曲進行二度創作,活躍課堂氣氛。以“話劇排演”這一課程為例,在大戲《暗戀桃花源》的排演中,“桃花源”的部分可充分融入越劇元素,豐富戲劇舞臺呈現效果,可鼓勵學生在排練過程中主動學習越劇唱腔,編寫唱詞,練習戲曲動作,最終得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最后,要發揮課程思政的積極作用,提高課堂凝聚力。紹興地方戲曲作品講述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塑造了多個經典人物,高校以戲曲作品中的人和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紹興不同戲曲作品中體現的文化自信、民族氣節、道德倫理和愛國情懷,切身感受紹興地方戲曲文化的獨特魅力,以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學習紹興地方戲曲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地方高校應深入挖掘紹興地方戲曲文化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積極探索紹興地方戲曲融入高校戲劇教學新路徑,不斷創新育人理念與方法,培養更多優秀的戲劇人才,以期為傳承與弘揚傳統戲劇文化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