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璐 郭思禹 謝 飛
(北京化工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北京 100029)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動員起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和青年工作必須回答的重大課題”[1]。高校大學生群體是新時代中國青年團體的中流砥柱,有著推動社會進步、改變世界客觀環境的強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嶄新的歷史方位,深刻地把握青年人成長成才的發展規律,著眼于新時代青年發展的實際情況,準確分析了當今青年的特點,為新形勢下高校學生會建設提供了指引方向。高校學生會正是由大學生中的優秀青年組成,他們以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為宗旨,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落實學校重要部署、助推學生學業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維護學生正當權益等方面發揮著協調中樞、引領助推和橋梁紐帶的作用,為完成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目標提供啟迪。
伴隨新時代對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立德樹人作為堅實基座,結合實際、與時俱進”成為高校建設發展所堅持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之下,形式的變化、環境的改變和學生都對高校學生會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許,但其目前還難以及時把握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的規律,在一定程度上與學校的壯大和學生的需求脫節,組織遴選渠道單一、工作理念相對滯后、工作方式趨于單調、制度機制建設有待優化等問題和不足日漸抬頭、愈演愈烈。[2]作為高校至關重要的組織結構之一,高校學生會的工作效率與工作成果極大程度地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管理的工作效率以及校園風尚的建設成果,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所在,是打造和諧校園氛圍的強勁引擎。因此,結合時代變化與社會需求對高校學生會的工作進行改進迫在眉睫、不容忽視。本文將結合自身近幾年學生管理工作的實踐經驗,就創新并做好新時代學生會工作提出“三個必須堅持”。
自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方面不斷努力,呈現出發揮學生主體教育主導作用的發展趨向。[3]作為黨領導下的學生組織,學生會是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先做好高校學生會及其成員的思想引領工作。
一是要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五四”運動“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響亮口號激發民族意識覺醒,到“一二·九”運動掀起全國人民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的新高潮,全國學聯和各高校學生會始終同中國共產黨血脈相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學生會被定義為在黨的領導、團委指導下的學生“四自”組織。[4]當今社會,國際政治局勢趨于復雜,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日益加劇,引導大學生確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當前高等學校一項極為重要而又十分緊迫的任務。高校學生會作為落實學校部署要求、聯系服務廣大學生的橋梁和紐帶,必須把樹立堅定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在思政理論學習方面不斷深化、強化,進一步提升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始終做到頭腦清醒、立場堅定,深刻領悟“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高校學生會在建設中務必明確正確政治方向,發揮好學生會組織在青年工作格局中的基礎作用、示范作用、引領作用,保證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諸如定期開展學生會的理論學習,組織緊跟時事的“翻轉課堂”,在校園環境下掀起學習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學習之風,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作為貫穿高校“立德樹人”任務的根本主線,在育人行動上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引領青年學子用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刻苦奮斗,勇于挑起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擔當。
二是要強化高校文化引領,詮釋踐行高校校訓精神。賦予時代精神的高校文化是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規范自身行為、提升自身素養的思想基礎,高校校訓及大學精神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的靈魂,是全校師生的價值取向、意志追求和行為規范。作為高校學生會成員必須是高校文化的宣傳者、傳承者,是高校校訓的詮釋者、踐行者。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中,要立足本校校情,賡續傳統文化,積極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將文化浸潤作為引領學生價值觀的重要手段。以北京化工大學為例,在組織“五四”青年節、校慶、慶祝新中國成立70 周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志愿服務等系列活動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準,結合“團結奉獻、艱苦奮斗、務實力行、博學創新”的本校精神和“宏德博學、化育天工”的校訓,努力構建全校學生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取向,激勵引導學生將小我融入大我,將個人成長成才以及學校不斷發展前進,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緊緊聯系在一起,積累強大的精神動力。
三是要強化黨團組織引領,確保學生會工作行穩致遠。高校學生會組織領導體制是學生會順暢運轉的“導航系統”,高校黨委的領導決定“航向”,高校團委的指導校正“航線”。高校學生會的思想引領關系到高校能夠培養出什么樣的人、高校在為誰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因此做好新時代高校學生會工作,必須始終堅持高校黨委的領導、團委的指導,方能把準航向揚帆起航。高校學生會也要自覺爭取黨團組織的系統領導,準確地將其部署要求不折不扣地傳遞給廣大學生,切實發揮其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傳承好來自青年、服務于青年的群眾優勢,在保證自身發展前行的同時不斷地把青年學子緊密團結在黨團組織的周圍,為黨的青年工作凝心聚力從而確保高校學生生命力旺盛、戰斗力強大。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伴隨新時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思想思維活躍化、學習工作自主化的新特性,高校學生會工作必須強化基礎工作,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一是要創新學生會工作理念,鑄牢“以學生為本”服務思想。要創新做好新時代高校學生會工作,推進高校教學管理變革,必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服務管理理念[5],把學生平等參與政治置于核心,使學生成為服務對象的同時又作為服務主體參與其中。實現學生會工作方式方法的轉型,將服務理念與學生的培養目標、價值觀塑造相結合,保障和維護學生正當權益,切實滿足學生學業輔導、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需求,避免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真正做到為學生辦事、辦實事,從轉變學生會工作理念出發,滿足學生全面協調發展需求,從而順利完成高校人才培養的使命。
二是要創新學生會干部遴選機制,選優配強學生會干部。做好學生會干部遴選,必須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堅持以競選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學生干部為目標,以完善學生會干部選拔任用培養制度為抓手,明確選拔標準,適應崗位需求,避免主觀干擾,實現學生會的自主運行。在選拔過程中要嚴格選拔程序,堅持做到將廣泛選拔與重點選拔相結合、將突出特長與優勢互補相結合、將擇優錄用與考察培養相結合的原則,切實將那些政治覺悟高、道德品質好、學習成績優、業務能力強、身心健康的優秀學生選拔到學生會隊伍中來。同時,為強化學生干部的歷練和競爭,要勇于打破常規,探索實施學生會下設部門彈性化和部門之間輪崗制,根據實際工作體量,做好部門數量與工作人員人數上的彈性調控,如工作人員名額的適當增加或減少,職能部門間的合并或撤銷,或是在部門設置不變的情況下實行成員輪崗制[6],或是在有關部門繁忙時,動員同學以志愿者身份參與學生會工作等。這樣既能增強工作人員的憂患意識和挑戰性,又能促使其獲得更多的鍛煉,也為普通同學臨時參與學生會工作提供機會和平臺,從而激勵學生會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三是要創新學生會工作方式方法,探索打造“網上學生會”建設。要積極適應“掌媒時代”青年學生交流對話的新特質,在推動學生會工作“校—院—班”三級聯動運行機制的同時,充分運用學生會空間公眾號、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實現新媒體矩陣有機結合,探索打造“安全、高效、零距離”的“網上學生會”建設,建立高效便捷的“線上運行機制”;通過開設“青語青詢”“權益周刊”等特色欄目,以廣大同學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服務力度,提高服務互動性,做好重大活動和關鍵時間節點的輿情引導。學生會既要主動傳遞黨的聲音和要求,引領思想和風尚,又需廣泛吸收同學們的意見建議,接受廣大同學的評價和監督,切實做到促進工作落實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營造陽光積極的校園網絡氛圍,生產優秀的網絡文化產品[7],選標桿、樹典型,充分利用網絡陣地擴大學生組織的輻射作用。
科學而又嚴密的規章制度是大學生管理服務的基本手段,是大學生管理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基本保證。特別是要不斷適應新時代要求,必須在嚴格執行現有工作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修定完善有關制度機制。
一是要進一步優化學生會及各部門工作制度機制,充分發揮部門主體作用。高校學生會要結合工作需求與組織情況等進一步完善學生會章程等規章制度,進一步優化“?!骸唷比壜搫訖C制,打造“校學生會主議、院學生會主行、班級支撐”的工作體系,讓高校學生會工作走到學生身邊。學生會各部門也要結合本部門職責特點,分別明確各自職能、優化工作制度,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守土有責、守土盡責。進一步理順學生會主席團成員之間、部門之間、干事與干事之間、學生會與上級領導部門之間的關系,努力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管理運行機制,確保學生會工作務實、優質、高效。
二是要進一步優化學生會考核激勵制度機制,增強學生干部做好工作的主動性。在以往的學生會工作人員考核機制中,評價內容更多側重學生會成員對內的考察結果,而忽略了廣大學生,特別是不參與學生組織工作的同學對學生會工作效果的評議。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通過廣泛調研聽取學生會之外的聲音,加入學生滿意度、參與度等多方面評價學生會工作的考核內容,發揮考核評價機制的杠桿作用,進而充分調動學生會成員的工作熱情與積極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會形成“行政風”“官僚風”等不良風氣,堅決維護高校學生會清廉正直的良好風尚。同時,進一步健全優化學生會干部條例、民主評議制度等,從思想素質、學業成績、工作效果、紀律處分等多方面優化學生會工作人員的考評機制,全面掌握并考核學生會主席團成員、各部門工作人員參與學習活動、履行崗位職責情況,并把考核結果與綜合成績相掛鉤,與個人評先、推優、競崗、保研相聯系[8],切實對那些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工作務實、成績突出的學生干部給予榮譽和獎勵,有所措施地調動學生會成員的工作熱情,有所激勵地提高其工作效率。
三是要進一步優化學生會相關活動制度,推進高校學生會與學生社團相輔相成。高校學生社團作為學生受眾最廣的學生組織之一,充分發揮了其在“一心雙環”組織格局中外圍延伸手臂的作用,是推動高校學生會組織與學生社團及相關學生組織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重要環節。在活動的審批組織中,注重強調兩者協調發展的合作關系[9],明確兩者的職能與分工,合理規避資源爭奪、人力不足等問題,在保證高校學生會主旨服務全體師生的同時,也可以參與社團管理,充分發揮團組織對青年的帶動作用,彰顯“一心”的先進性與凝聚力,進一步優化學生社團活動制度,不斷加強學生會與社團治理的正相關聯和相互促進作用,為師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確保黨的事業薪火相傳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規律,出臺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青年發展規劃——《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 年)》。這體現了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發展,大力推進青年工作,部署了共青團改革,高校學生會的一些“固有頑疾”,如學生會組織的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等得到階段性解決。然而,高校學生會改革與建設并未止步于此,如今高校學生會在高校思想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學風涵養建設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一支先進的青年政治力量逐步釋放出新的活力,切實起到學校與廣大學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