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娟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福建 福州 350004
慢性扁桃體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見疾病之一,是腭扁桃體的慢性炎癥,常見于7~14 歲兒童,臨床表現為咽痛、咽部干癢、異物感等,并會引起食欲下降、睡眠障礙,甚至會導致腎臟損害及發育遲緩[1]。慢性扁桃體炎反復發作或扁桃體肥大影響患兒呼吸時,需采取手術治療。扁桃體切除術是治療慢性扁桃體炎的主要方法,可有效切除扁桃體,縮短手術時間,且術后疼痛較輕微,出血風險亦較低,講話、吞咽等方面恢復更快,可提高患兒術后的生活質量[2]。但多數患兒的年齡較小,在圍手術期易產生緊張、畏懼手術等心理,并表現出哭鬧、反抗等情況,不愿意醫護人員實施診療,不僅降低治療效果,且易引發醫患糾紛,降低家屬滿意度。因此,如何使扁桃體切除術患兒更好地配合治療與護理操作,是護理人員亟需解決的難題。行為誘導法是通過某種行為誘導個體興趣,巧妙引導其按照需求完成制定行為[3]。本研究結合患兒的心理特點,探討以行為誘導法為核心的心理護理干預對小兒扁桃體術后配合度及家屬滿意度的影響,旨在提高患兒的診療配合度,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1 年6—12 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200 例行扁桃體手術的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各100 例。對照組男55例,女45 例;年齡3~14 歲,平均年齡(6.53±2.14)歲;病程1~5 個月,平均病程(1.72±0.61)個月;每年發作2~11 次,平均每年發作(6.83±1.67)次。試驗組男52 例,女48 例;年齡3~14 歲,平均年齡(6.48±2.19)歲;病程1~4 個月,平均病程(1.74±0.53)個月;每年發作2~12次,平均每年發作(6.90±1.74)次。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征得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且所有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扁桃體炎的診斷。(2)年齡≤14歲。(3)有咽部疼痛不適、異物感、單側或雙側扁桃體腫大等臨床癥狀。(4)具有手術指征,擇期擬行扁桃體切除術治療。(5)患兒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伴上呼吸道發育異常者。(2)伴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3)伴先天性心臟病、肺發育不全者。(4)伴頜面部神經肌肉發育畸形者。(5)圍手術期出現嚴重并發癥者。(6)入組前1 個月內有抗菌藥物、糖皮質激素治療史者。
對照組采用圍手術期常規護理?;純喝朐汉螅o理人員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講解慢性扁桃體炎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手術方案、圍手術期注意事項及護理服務等;患兒術前12 h 禁食,術前6 h 禁水,予以患兒常規吸氧,手術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的生命體征,保持患兒術中核心體溫恒定,避免出現低體溫、寒顫等情況;術后遵醫囑使用鎮痛藥物,并可采用冷敷減輕患兒疼痛,觀察患兒術后并發癥征兆,進行預防性干預,出現異常立即聯系醫生;術后1~7 d 患兒攝取半流質食物,術后8~14 d 攝取軟食,禁止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根據患兒意愿協助其術后早期下床活動。
試驗組在圍手術期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以行為誘導法為核心的心理護理干預。(1)心理誘導。護理人員接診患兒時,首先與患兒進行語言互動,要保持笑容和藹,聲音柔和,通過與患兒溝通了解其性格特征,充分利用兒童好奇心強的特性,通過展示卡片、玩具及播放動畫片等方式減輕患兒的恐懼與警惕心理,對警惕心嚴重的患兒不應急于突破其心理防線,護理人員對待此類患兒應保持足夠的耐心與細致,可采用循循善誘的溝通方式及鼓勵性言語激勵患兒,如對于完成治療或護理操作的患兒予以表揚及獎勵,以提高其配合度,并可將診室及病房進行溫馨化、卡通化布置,讓患兒能夠快速融入診療環境中,減輕患兒的戒備心,獲取患兒的信任。(2)行為誘導。在言語溝通的基礎上,護理人員通過形象的肢體語言或通俗易懂的比喻告知患兒將進行的診療操作。①宣教誘導。對于3 歲及以上的患兒,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及理解能力,護理人員可采用案例列舉、播放宣傳視頻等方式,向患兒傳遞慢性扁桃體炎的危害,告知患兒進行扁桃體切除術的重要性,向患兒強調手術時會進行局部麻醉,強調無痛療法,可減輕患兒對手術的恐懼感,緩解患兒的抵觸情緒。②示范誘導。在開展某項護理操作前,如靜脈給藥,可通過播放視頻向患兒講解具體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比如在給藥時需要保持手部穩定,不隨意移動,并向患兒講解各種器具的用途,讓患兒先行熟悉以減輕恐懼感。在為患兒操作前可由護理人員親身演示配合要點,讓患兒明確配合動作,在操作過程中需察言觀色,密切觀察患兒的神色,若患兒出現緊張、害怕等表情時,需及時與患兒聊天以轉移其注意力,告知患兒護理操作馬上完成。③家屬誘導。向家屬講解陪伴對促進患兒配合行為的重要性,并對家屬進行心理干預,減輕家屬的負面情緒,取得家屬的配合,指導家屬在患兒進行護理操作時全程陪伴患兒,以減輕患兒的警戒心,家屬在操作過程中可通過輕撫患兒的手臂、額頭等緩解其恐懼情緒,鼓勵患兒積極配合。
(1)醫療恐懼感。 采用兒童醫療恐懼感調查量表(CMFS)[4-5]評估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的醫療恐懼感。CMFS量表共涵蓋環境恐懼(4 個條目)、操作恐懼(4 個條目)、自我恐懼(5 個條目)及人際關系恐懼(4 個條目)4 個維度共17 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3 級計分法,分別計1~3 分,1 分為不恐懼,2 分為恐懼,3 分為非??謶?,總分17~51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兒的醫療恐懼程度越嚴重。(2)醫療配合度。采用我院自制的住院患兒配合度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的醫療配合度。該問卷涵蓋躁動(3個條目)、哭鬧(3個條目)、反抗(3個條目)3個維度共9 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3 級計分法,分別計1~3分,1 分為不配合,2 分為基本配合,3 分為完全配合,總分9~27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兒的醫療配合度越高。(3)家屬滿意度。采用護士對家長支持量表(NPST)[6-7]評估兩組患兒家屬對護理支持行為的滿意度。NPST 量表涵蓋溝通與信息支持(5 個條目)、情感支持(6 個條目)、尊重支持(7 個條目)、優質護理支持(3 個條目)4 個維度共21 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4 級計分法,分別計1~4分,1分為非常不滿意,2分為不滿意,3分為滿意,4分為非常滿意,總分21~84 分,評分越高,表示家屬對護理支持行為的滿意度越高。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兒CMFS 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患兒CMFS 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CMFS量表評分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CMFS量表評分情況(±s) 分
組別試驗組(n=100)對照組(n=100)t值P值環境恐懼干預前8.39±1.17 8.57±1.09-1.126 0.262干預后5.20±0.69 6.35±0.83-10.654<0.001操作恐懼干預前8.33±1.08 8.45±1.10-0.778 0.437干預后5.34±0.56 6.92±0.79-16.316<0.001自我恐懼干預前11.47±1.79 11.53±1.83-0.234 0.815干預后8.28±1.36 9.94±1.52-8.139<0.001人際關系恐懼干預前8.47±1.15 8.39±0.81 0.569 0.571干預后5.13±0.49 6.25±0.64-13.895<0.001
干預前,兩組患兒配合度問卷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患兒配合度問卷中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配合度問卷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配合度問卷評分情況(±s) 分
組別試驗組(n=100)對照組(n=100)t值P值躁動干預前6.26±0.77 6.11±0.81-1.342 0.181干預后4.95±0.65 3.24±0.44-21.786<0.001哭鬧干預前6.21±0.68 6.06±0.72 1.515 0.132干預后4.79±0.54 3.15±0.30-26.548<0.001反抗干預前6.07±0.80 6.13±0.83 0.520 0.603干預后4.76±0.46 3.11±0.39-27.360<0.001總分干預前18.54±5.04 18.30±4.78-0.346 0.730干預后14.50±3.69 9.50±2.82-10.766<0.001
試驗組NPST 量表中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NPST量表評分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兒NPST量表評分情況(±s) 分
組別試驗組(n=100)對照組(n=100)t值P值溝通與信息支持17.08±2.72 15.43±1.93 4.947<0.001情感支持17.21±2.64 15.23±1.87 6.120<0.001尊重支持17.85±1.67 15.02±1.34 13.217<0.001優質護理支持17.92±1.73 15.49±1.36 11.043<0.001總分70.06±4.47 61.17±3.79 15.169<0.001
扁桃體切除術治療反復發作扁桃體炎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疼痛輕微及恢復快等優點,但部分患兒術后仍存在不適感及疼痛癥狀,對患兒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護理人員需加強扁桃體切除術患兒的圍手術期護理,提高患兒的臨床治療體驗,促進其術后康復。由于患兒受其年齡限制,其理解能力及配合意識較低,心理行為處于不穩定狀態,加上診療及護理操作會增加患兒的恐懼感,出現哭鬧、掙扎等情況,不利于護理操作順利進行,甚至需要強迫完成相關操作,進一步加重患兒的恐懼感,且強迫性操作也易誤傷患兒,增加醫患糾紛發生風險。鑒于此,需要采取合理的護理措施干預,以提高患兒的診療配合度。由于患兒的心理特點存在差異,在面臨診療操作時表現的行為方式也存在不同,對患兒進行護理干預時需針對其心理特點,逐漸突破其心理防線,使患兒能夠循序漸進地接受診療操作。
蔣玉梅等[8]研究表明,基于兒童心理行為特點將心理行為雙維度誘導護理用于鼻咽喉鏡檢查護理中,可有效促進患兒的配合行為,提高其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及檢查耐受度,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歐高文等[9]一項隨機對照研究顯示,針對學齡前患兒的不同性格特征實施興趣誘導,可有效改善患兒的圍手術期情緒,提高麻醉誘導配合度,改善復蘇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兒干預后的CMFS 量表4 個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配合度問卷3個維度評分及總分、NPST量表中4個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以行為誘導法為核心的心理護理干預,可減輕患兒的醫療恐懼感,提高醫療配合度及其家屬滿意度。張運梅等[10]研究選取口腔科接受治療的60 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實施基于行為誘導法的個性化心理護理,發現可有效提高患兒的口腔治療配合度及治療效果,減輕患兒的焦慮、恐懼情緒,也有利于提高家屬滿意度,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結合扁桃體手術患兒的不同心理特點,以行為誘導法為核心與心理護理融合,對患兒實施行為誘導及心理誘導,通過心理誘導法減輕患兒的恐懼與警惕心理,循序漸進地突破其心理防線,獲取患兒的信任,在心理誘導的基礎上實施行為誘導法,通過宣教誘導、示范誘導及家屬誘導等方式,讓患兒明確配合動作,減輕患兒對手術的恐懼,促使患兒積極配合診療行為,進而有利于提高家屬滿意度。
綜上所述,以行為誘導法為核心的心理護理可減輕扁桃體手術患兒的醫療恐懼感,能夠有效提高患兒的醫療配合度,改善患兒及其家屬的就醫體驗,從而提高家屬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