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萍 吳建祥 陳偉 阮麗萍 鄭葉平




[摘要]?目的?探討“零通道”急救模式對提高重度顱腦損傷患者救治效果的作用。方法?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嘉興市第二醫院收治的147例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將2020年1月至12月以傳統急救模式入院搶救的62例患者納入對照組,2021年1月至12月以“零通道”急救模式入院搶救的85例患者納入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的開始搶救時間、完成CT檢查時間、完成輸血時間、手術時間、臨床預后和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的開始搶救時間、完成CT檢查時間、完成輸血時間、手術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恢復良好占比顯著高于對照組(68.2%?vs.?38.7%,χ2=12.671,P<0.001)。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21.18%?vs.?80.65%,χ2=51.000,P<0.001)。結論?“零通道”急救模式可有效縮短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救治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使用推廣。
[關鍵詞]?零通道;重度顱腦損傷;救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R651.1??????[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4.01.003
Application?of?“zero?channel”?emergency?mode?in?patients?with?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
YU?Liping,?WU?Jianxiang,?CHEN?Wei,?RUAN?Liping,?ZHENG?Yeping
Department?of?Emergency,?the?Second?Hospital?of?Jiaxing,?Jiaxing?314000,?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zero?channel”?emergency?mode?o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Methods?A?total?of?147?patients?with?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admitted?to?the?Second?Hospital?of?Jiaxing?from?January?2020?to?December?2021?were?selected?as?study?objects.?Sixty-two?patients?hospitalized?in?traditional?emergency?mode?from?January?to?December?2020?were?included?in?control?group,?and?85?patients?hospitalized?in?“zero?channel”?emergency?mode?from?January?to?December?2021?were?included?in?observation?group.?The?initiation?time?of?rescue,?completion?time?of?CT?examination,?completion?time?of?blood?transfusion,?duration?of?operation,?clinical?prognosis?and?complication?rate?were?compared?between?two?groups.?Results?The?initiation?time?of?rescue,?completion?time?of?CT?examination,?completion?time?of?blood?transfusion,?and?duration?of?operation?in?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shorter?than?those?in?control?group?(P<0.05).?The?proportion?of?good?recovery?in?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control?group?(68.20%?vs.?38.70%,?χ2=12.671,?P<0.001).?The?complication?rate?of?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control?group?(21.18%?vs.?80.65%,?χ2=51.000,?P<0.001).?Conclusion?“Zero?channel”?emergency?mode?can?effectively?shorten?the?treatment?time?of?patients?with?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improve?the?success?rate?of?rescue,?reduce?the?incidence?of?complications,?worthy?of?clinical?use?and?promotion.
[Key?words]?Zero?channel;?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Rescue?efficacy
顱腦損傷是一種常見外傷,每年有超過5000萬人受到顱腦損傷[1]。中國顱腦損傷患者的總數遠超大多數國家,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迄今為止,顱腦損傷的防治工作一直是全球腦外科領域研究的重點和難點[2]。重度顱腦損傷通常是指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為3~8分,受傷24h內出現6h以上的意識障礙或昏迷癥狀[3]。在我國,院前救治體系及創傷救援體系建設近年來已取得較大進步,但部分醫院仍采用傳統的會診救治模式,存在滯留時間長、救治時效差及后續救治不及時等問題[4]。怎樣提高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救治水平是目前臨床面臨的難點問題。“通道”是指患者從到院至就診的一系列特定流程,中間經歷掛號、就診、繳費、檢驗、檢查等多個環節,均需要消耗時間[5]。“零通道”強調將院前、院內、急診術前等多個環節進行整合并優化,竭力爭取“零耽誤、零障礙、零等待”。針對存在的院前院內銜接不暢、院內救治耗時長等一系列問題,提出綠色通道優化流程——“零通道”急救模式以縮短急診科滯留時間,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殘率[6]。本研究擬探討“零通道”急救模式對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嘉興市第二醫院收治的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重度損傷以顱腦損傷為主;②受傷至急診時間≤12h;③符合腦外傷手術指征;④通過醫院協同救治平臺入院者。排除標準:①嚴重損傷不以顱腦損傷為主;②有其他嚴重合并癥,如血氣胸、空腔臟器破裂、實質性臟器破裂;③已經在外院就診后轉入本院;④臨床資料缺失。共納入重度顱腦損傷患者147例,其中男100例,女47例;年齡4~89歲。將2020年1月至12月以傳統急救模式入院搶救的62例患者納入對照組,2021年1月至12月以“零通道”急救模式入院搶救的85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兩組患者的年齡、外傷原因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嘉興市第二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JXEY-2021SZ051),患者或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救治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傳統急救模式。護士預檢分診后進入搶救室,按常規進行處置,CT檢查后,呼叫腦外科醫生,確定是否手術。需要手術者完善術前準備后送入手術室,術后進入重癥監護室。
1.2.2??觀察組??采用“零通道”急救模式。入院前即進入就診流程,“上車即入院”,并將“零通道”延續到院內。現場查看患者,經評估判斷伴隨頸椎損傷時,確保生命體征平穩,查看四肢活動及感覺情況。立即使用頸托保護頸椎并囑患者制動,轉運或翻身時確保頭、頸、肩成一直線,軸線翻身,避免二次損傷。通過院內院外協同救治平臺,提供患者信息、傷勢情況、隨車醫生聯系電話、GPS實時追蹤地圖。通過信息傳輸急診科在入院前完成患者的預掛號,院內急診外科醫生根據平臺提供的患者病情在患者未到達醫院時開具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輸血申請單,聯系血庫,啟動急診手術室。有疑問者,隨時聯系120醫生;并提前呼叫腦外科醫生會診,制定初步診療計劃。實現院前院內緊密銜接,根據GPS情況,院內創傷救治團隊事先在急診門口等候,準備好轉運床、供氧及監護設備。患者到院后,立即進行緊急處置,開通靜脈通路,進行相應檢驗、檢查。后續步驟同對照組。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開始搶救時間(患者到達醫院門口交接至開始搶救時間)、完成CT檢查時間(從接診開始至完成CT檢查時間)、完成輸血時間(從備血開始至第一袋血開始輸注時間)、手術時間(從接診到手術開始時間)、術后72h的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lasgow?outcome?scale,GOS)評分、術后并發癥。GOS評分標準[7]:5分,恢復良好,輕度缺陷但可正常生活;4分,輕度殘疾,但可獨立生活,能在保護下工作;3分,重度殘疾,意識清醒,日常生活需要照料;2分,植物生存,僅有最小反應,如睡眠覺醒周期正常,眼睛能睜開;1分,死亡。術后常見并發癥包括腦疝、顱內感染、癲癇、肺部感染、應激性潰瘍。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的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率)[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急救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開始搶救時間、完成CT檢查時間、完成輸血時間、手術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兩組患者的GOS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恢復良好占比顯著高于對照組(68.2%?vs.?38.7%,χ2=12.671,P<0.001),見表3。
2.3??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21.18%?vs.?80.65%,χ2=51.000,P<0.001),見表4。
3??討論
調查數據表明,顱腦損傷發生率占全身部位損傷的10%~15%,僅次于四肢創傷,主要為墜落傷、交通事故或鈍器擊打等直接或間接暴力傷害,是創傷引起死亡和殘疾最常見的原因[8]。重度顱腦損傷致死率、致殘率高。近20年來,我國顱腦損傷救治條件和救治水平明顯提高[9]。研究顯示,在12h內進行手術可改善大于10ml顱內血腫的開放性顱腦損傷患者的預后,同時降低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10]。采用“零通道”急救模式可改善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救治效果,縮短救治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
顱腦損傷多屬臨床危急重癥之一,患者常出現惡心嘔吐、頭痛、感覺障礙、思維障礙和意識障礙等臨床癥狀[11]。因此,重度顱腦損傷的及時救治格外重要。“零通道”急救模式的應用可提升患者的救治時效,觀察組患者的開始搶救時間、完成CT檢查時間、完成輸血時間、開始手術時間均明顯縮短。近年來,我國多地成立國家創傷救治中心或區域創傷中心,提出多種應急救治模式和針對性的救治措施,對嚴重創傷患者進行一體化救治,使其救治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12-14]。本研究應用“零通道”急救模式救治嚴重顱腦損傷患者,加上院前院內協同救治平臺的助力,實現院前院內信息共享、車上車下無縫銜接,從救治流程上大大縮短患者的救治時間,真正實現“零通道”理念。
筆者采用“零通道”急救模式救治嚴重顱腦損傷患者,做到早到達、早治療,合理利用院前院內協同救治平臺,提高嚴重顱腦損傷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減少并發癥。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恢復良好占比68.2%,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①院前院內協同化救治平臺的應用,讓患者的基本信息、受傷情況提前通過平臺傳達到院內信息系統,使院前院內形成無縫銜接,院內接收信息后,立即啟動應急反應團隊,為院內搶救贏得寶貴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②車上與車下進行有效信息銜接。院內通過平臺提供的信息,進行預掛號、預檢分診后,應急反應團隊組長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開通綠色通道,預先開具檢查檢驗項目及輸血前準備,預先通知手術室。有效縮短患者的院內等待時間,最終使嚴重顱腦損傷患者得到有效、及時的救治。③救治路線優化。院內輔助檢查科室相對集中,與急診科毗鄰,可簡化患者外出檢查路線,加之手術室開辟急診專用手術室及急診手術專用通道,使患者在院內可得到盡快救治,排除因轉運帶來的延誤和風險。④成立全流程時間追蹤表。救治區域內各個操作及治療進行時間節點記錄,團隊中的質控員對追蹤表每月進行統計分析,建立數據庫,不斷進行流程改進。同時定期進行相關的理論、操作培訓,針對典型案例,急救后進行復盤,讓應急反應團隊成員的急救技能更嫻熟,急救流程更規范,配合程度更流暢,救治理念更先進,努力減少或預防嚴重顱腦損傷患者的死亡。
意外傷害事件猝不及防,時間就是生命,爭分奪秒搶救患者,提高通道效率,最大限度減少患者的等待時間是急診科一直追求的“加速度”。“零通道”急救模式應用于重度顱腦損傷患者,可提高救治效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收稿日期:2023–03–06)
(修回日期: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