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育英
摘 要:在學校里,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在當前信息化社會新媒體的環境下,語文教學中要根據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結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特點,進行德育滲透。文章從五個方面的具體做法做詳細論述。闡明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聯系實際適時、適度地進行德育滲透,才能達到寓教于文,文道貫通的目的。
關鍵詞:德育滲透;語文教學;道德品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應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全面把握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突出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樹人作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清晰、明確地體現教學目標的育人立意。所以作為肩負思想啟蒙重任的小學語文教師要發揮語文學科在“培根鑄魂”方面的獨特優勢,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進行德育滲透才能切實達到育人的目標。而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顯性的,有隱性的;有間接的,有直接的;有整篇的,有片斷的;有愛國主義的,有揭示辯證唯物主義的;有科學家埋頭苦干,堅持真理,志攀高峰的;有不為名、不為利的高尚品德的人物傳記;等等。小學生的年齡一般是在6歲至12歲之間,正處于童年期向少年期發展的階段,他們無論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發生很大的變化。再加上當前信息化社會新媒體的環境下,為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帶來重大的挑戰。作為語文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寓教于文,文道貫通,從而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呢?下面談談筆者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一、以文論道,潤物無聲
按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小學的語文教學應重視字、詞、句的基礎知識教學。這樣,以文論道,自然滲透的方法可以運用于這些基礎知識的教學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認識字形、詞語理解、句子的咀嚼、文段揣摩中,發掘課文所傳遞的主旨,進行思想品質教育。這種寓教于學的方法如春風細雨般,潤物無聲,不留痕跡。在教與學中自然滲透,注入學生的心田。例如,筆者在講授《我不能失信》一文時,就是采用這種自然滲透的方法,文中本文運用了大量的人物語言描寫,在文中小慶齡與爸爸媽媽的幾次對話,筆者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去感悟人物的思想品質。再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通過對比,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在小慶齡心目中信守承諾比什么都重要。“我并不后悔,因為我沒有失信”,課文以這句話結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筆者趁機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覺得宋慶齡為了履行自己的諾言放棄早就盼著去伯伯家的機會值不值得?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在討論交流中,更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小慶齡誠實守信的可貴品質,很自然地在思想上受到啟發,在做人做事上獲得正面的引導。
二、以文設境,情懷熏陶
這種方法的基本點在于渲染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情緒,從而感染學生,達到思想品質教育的效果。所謂以文設境,就是要求教師在授課前,根據教學的目的要求,預先設置好符合課文感情基調和思想內容的情境。如教學古詩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全詩短短28個字,如果直接講解詩句的意思對于小學的學生來說,肯定會感到乏味,不能很好地收到文道貫通的效果。于是課前筆者先讓學生自行搜集有關作者的資料及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資料,對詩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上課時播放符合此詩意境的音樂,讓學生反復誦讀后,學生被古詩的韻律美、節奏美深深感染,不由自主代入情景,借助插圖和注釋去解答疑難,理解詩句意思,從而體會詩人情感。詩中寫了詩人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當時詩人剛被貶謫,遠離故土和親友,此時又送別好友,再遇到寒風冷雨更顯孤寂。詩人將“冰心”喻比自己孤傲高潔的心,表明自己不向權貴低頭,不與他人同流合污的品格,更讓學生從“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一千古名句中受到教育:不向邪惡勢力低頭,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與磨難,都要保持著自己堅定的信念。
以文設境,情懷熏陶的做法可以多種多樣,結合課文的要求,可以播放一段視頻,演奏一首樂曲、跳一支舞……學生的心是敏感的,只要引導得當,他們就能入情、入景、入心,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以文悟道,升華情感
對于一些委婉含蓄、深長意境的課文,要使學生以文悟道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小學的學生。這就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如教學《少年中國說(節選)》,梁啟超在文中以整齊的句式描繪了少年中國的光輝前景,激勵中國少年發憤圖強,勇挑建設少年中國的重任。對于課文的韻律美和語言美,學生比較容易感受和理解的,但對于文字后面深藏著的作者的思想底蘊,學生未必能捉摸到和感知到。這就要教師去引導。因此,筆者在講《少年中國說(節選)》這一課時,先借助資料,幫助學生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寫作背景,理解課題的含義,初步激發學生的情感。此文意蘊豐厚、感情充沛、氣勢磅礴,筆者讓學生多種形式誦讀(配樂誦讀、領誦與合誦結合、表演式誦讀……),從讀中體會少年中國與中國少年之間的聯系。然后小組合作深入理解文意,產生為國家繁榮富強而奮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最后布置學生通過課下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為實現強國夢想而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物故事,感受他們的奉獻精神,并制作手抄報,加深學生對課文情感的理解,感受到梁啟超對祖國繁榮富強的熱切期盼。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也更深刻明白了作為一名青少年身上所肩負的責任。自然而然,他們的情感就得到了升華。這種愛國情感就像一顆種子播撒在學生心中,自主地發芽、成長,激勵著他們用實際行動,勤奮學習,不斷提高本領,立志長大后為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四、因文而異,辨證是非
在教師營造的寬松愉快的課堂上,學生往往能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式,敢于提出質疑,如學古詩《暮江吟》,學生提出:“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真”為什么不直接用“珍”字呢?教學文言文《精衛填海》時,也有不少學生質疑:精衛自己沒有安全意識掉海里被淹死,為什么不檢討自己還要怪海?……雖然有時候學生的理解與作者的表達意圖有所偏差,所提的問題也略顯稚嫩,但也不是信馬由韁的。這跟他們的認知層面、社會現狀、家庭因素、學校教育等等有關,所以尊重他們獨立思考和自我判斷的權利,更能提高學生辨證是非的能力,是對祖國未來創新人才的呵護和培養。
五、文道結合,強化訓練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說過:“一種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受益終身!”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正是小學語文課加強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環。而培養良好的習慣就需要強化訓練,這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如在學生的書寫方面的教學,教學大綱要求“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課文要仔仔細細地讀,練習要踏踏實實,作業要認真地完成”。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堅持、不斷練習的過程,需要教師耐心地指導,嚴格要求學生規范書寫。更要讓學生明白橫平豎直的方塊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體現中華民族的智慧。小學語文教學大綱還指出:“字是一個人的習慣、思想乃至氣質的反映。”所以我們要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此外,習作教學,也是德育滲透的陣地。有良好的道德認知不等于有良好的道德行為。而學生習作的素材來源于各自不同的生活實踐體驗。他們從什么角度、什么方法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往往在他們的習作中體現出來。可以說習作訓練對于學生來說就是道德實踐的過程,對于教師來說是掌握學生思想動態的最佳途徑。筆者在擔任班主任兼任語文科教學過程中就深深地體會到了這種做法的好處。平時,筆者結合習作的要求,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研學活動,組織課外活動小組開展科技活動,通過社會調查、專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渠道,有效地強化了學生的道德行為并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因此,我們要善于運用習作訓練,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并通過批改、評價來及時矯正其不正確、不健康的思想,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聯系實際適時、適度地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能成為德才兼備的接班人。語文教學中寓教于文,讓學生文道貫通的目的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