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燕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小學的數學課堂中,要把立德樹人融入學科教育。教師可以結合時事熱點、數學文化歷史、小組活動、生活實例等教學形式,將數學教學與思政教育相結合,開展思政教育。
關鍵詞:小學數學;立德樹人;思政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堅持德育為先”,要“強化課程育人導向”。數學課堂是德育教育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陣地之一。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文化知識教育,在數學課堂融入思政教育。
一、日常數學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從立德樹人的角度,反觀我們日常的小學數學教學,發現許多教師還未能充分挖掘資源,落實育人目的。主要存在以下的問題。
(一)教師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
很多數學教師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比較單一,認為思政教育這些內容應該是班主任、思品教師負責的教學內容,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以為教好數學的學科知識就可以了。還有的教師覺得,每天只有一節數學課,必須每一分鐘都高效地利用起來,根本沒有時間再進行思政教育。殊不知,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可見,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非常重要且必要。
(二)教師不熟悉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
作為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研中大多對本專業的學習更感興趣,更多地關注數學的專業提升,研讀不同版本的教材,研究學情,研究教學的重點難點等,但是在數學教學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很多教師都覺得無從入手。
(三)教師未能充分挖掘結合數學教學融入思政教育的資源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源于對現實世界的抽象,講求嚴密的邏輯,涉及運算、推理、模型建構等,因此容易讓人感覺和思政教育關系不大,也沒有可供整合的現成資源提供參考,許多教師也不知道哪些內容可以融入思政教育進行教學。
二、在數學課堂中開展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索
怎樣做才能在數學學習中把學科教學和思政教育較好地融合起來呢?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思考和實踐探索。
(一)結合時事熱點,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時事熱點融入我們的數學課堂。一年級學習“10的認識”的時候,筆者帶領學生數數,可以順著數,也可以倒著數。
師:同學們,你還在哪里見過倒著數啊?
“我知道我知道”,小華著急地舉手,“我在電視上看到的,過年的時候,倒著數完,鐘聲就敲響了,大家就鼓掌。”
師:那你覺得大家開心嗎?為什么?
生:我覺得大家很開心,很幸福。因為大家都在開心地笑。
師:是啊,因為我們的國家現在強大起來了,人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大家倒數完都歡呼起來了。
小明:我也在電視上看過倒數,“神舟七號”……
師:(大拇指)來,我們一起看看這則新聞。(播放“神舟七號”發射的新聞)
“10、9、8……”同學們都跟著小明倒數起來,最后一起激動地大喊“發射”。
師:看到大家這么激動,老師也很激動。同學們知道嗎?曾經我們國家由于弱小被迫跟其他國家簽訂不平等的條約,而現在,在無數人的努力下,國家越來越強大,科技越來越發達,我們的航天員在太空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聰明勇敢的中華兒女又一次創造了奇跡!你有什么想跟大家說的嗎?
小亮說:“我以后要造更好的飛船,和翟志剛叔叔一樣,也飛去太空漫步!”
小萱說:“我要學很多很多的知識,讓我們國家越來越厲害!”
以上的教學,筆者結合學生熟悉的神七飛天的新聞,讓學生有具身的感受,在學習數數的時候,很自然地把思政教育融入了數學的教學當中,讓學生追最閃亮的星,并且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國家榮譽感,于潤物細無聲間就完成了一次愛國主義的教育。
(二)結合數學文化歷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數學承載著思想和文化,貫穿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國古代的數學發展源遠流長,作為數學教師,備課時不僅要備知識點,也要對相應的數學文化或歷史知識多做了解,上課時才可以視乎教學情況信手拈來。
在六年級教學圓周率的時候,筆者簡單地介紹了從《周髀算經》的徑一周三到劉徽的割圓術,以及祖沖之在此基礎上把圓周率精確計算到了小數點后第7位,成了世界第一人,比西方國家足足早了1000多年。雖然不過是簡單的幾句話,筆者卻在學生的眼里看到了亮光,有的學生說:“我覺得祖沖之一定經過了反復計算,我也要像他那樣不輕易放棄。”還有的學生說:“其實我們國家很多地方也很優秀的,以后肯定會更優秀。”
又比如,位值制是中國最先發明的,“0”的出現和十進制的計數比之第二發明的印度足足早了1000多年,這可是對人類文明不可磨滅的貢獻。當上課的時候筆者向學生介紹時,學生都連連驚嘆,都為老祖宗的聰明才智折服。
這些偉大的數學家們認真鉆研、永不言棄的優秀品質打動了學生,他們取得的卓越成就讓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也油然而生,進而提升了社會責任感,還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像這樣吸引人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應該好好利用數學家感人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塑造優良的品質。
(三)結合數學小組活動,培養集體榮譽感
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這樣可以很“高效”地完成教師的教學內容,但是教學的效果往往不如人意,由于缺乏互動,缺乏操作,很多時候學生以為自己已經懂了,結果一做就錯。而恰當的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在小組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互相體諒、互補合作,為了學習目標共同努力,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五年級學習“多邊形的面積”這個單元的時候,每個學習小組都在學習任務的指引下開展活動。他們在小組內分享、交流、篩選出最優方案,然后開始剪、移、拼或折等操作,推導出面積計算的公式。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既需要獨立思考,也需要通力合作,還需要每個成員的高效配合,才能迅速又高質量地完成操作,在小組評比里先拔頭籌。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懂得了有效配合的重要性,有了合作的意識,有交流、有互補,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去努力,也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四)結合生活實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都非常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但是重復的說教無法觸動學生,對好習慣的培養并沒有多大的用處,如果選用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生活實例,反而可以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三年級認識“時、分、秒”的時候,筆者給學生播放了一個視頻《一分鐘,中國會發生什么》:1分鐘,復興號能前進5833米,1分鐘,有35217名旅客出行,1分鐘,快遞小哥收發76000件快遞,1分鐘生產汽車55輛……
師:我們可能不經意間磨蹭掉1分鐘,可是你看,這么多人的1分鐘,匯聚成了中國的奇跡。
小亮:我們要珍惜時間!
師:說得好!誰和大家分享你一分鐘能做什么?
小華站起來:“我昨天一分鐘做了26道口算題!”不少同學都對小華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小然說:我一分鐘能跳繩187下!
小雅:我1分鐘可以寫18個字。
師:“短短的1分鐘做了這么多事,老師給你們點贊!付出一定會有收獲,積極鍛煉,不僅收獲了健康,還可以代表學校參賽。養成好習慣,珍惜我們的每一分鐘,長大了,我們也為國家的奇跡奉獻1分鐘!”
看著下課后連收拾書本都迅速了很多的學生,筆者相信,他們都是有觸動的。只要教師用心去觀察,用心去積累,生活中這些事例更能打動學生的內心,更有利于良好習慣的養成。
數學教學要深化新課程理念,遵循黨的教育方針,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充分挖掘在數學課程中的德育元素,精心設計,靈活引導,在教學中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大問題,為黨和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李文林.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及其影響[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5(01).
[2]馬春虎.德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