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欣榮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國家和社會,了解國家法治,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及素養。案例教學模式是一種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來促進學生理解和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教學模式。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真實的案例,讓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討論,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則,并學習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核心素養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不僅對學生學習及掌握基礎的道德法治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提高道德品質素養以及提升法治意識也具有重要意義。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國家和社會,了解國家法治,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及素養。為了更好地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教師要隨學情變化不斷地融合、修正、試用新的教學模式,找到符合本校學情、班情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程、課堂的育人效果。
一、案例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模式是一種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來促進學生理解和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教學模式。在案例教學中,我們可以選取一些真實的案例,讓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討論,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則,并學習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
案例教學模式基于以下優點: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教學能夠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更具有實用性和現實性。2. 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學生需要對案例中的情況進行深入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在案例教學中,學生需要進行小組討論和合作,通過與其他同學交流和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二、角色扮演教學模式
角色扮演教學模式是一種通過扮演故事角色,讓學生身處其境體驗道德與法治問題的教學模式。在角色扮演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為學生量身定制一些角色,讓學生參與不同的角色,通過文本再現、過程復盤、情感體驗等,回答好“我是誰”“怎么辦”“結果如何”等問題,從知識與道德情感方面,促進學生的學識理解和價值認同。
角色扮演教學模式基于以下優點:1. 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角色扮演能夠提高學生注意力,輸出已有的知識,刺激其表現欲,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2. 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通過扮演不同角色,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與法治問題的各個方面,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3.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角色扮演能夠使學生更加真實地體驗道德與法治問題的處理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問題探究教學模式
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是一種通過提出問題和引導學生探究,以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模式。在問題探究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與道德與法治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問題的方式,深入思考和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則。
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基于以下優點:1. 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問題探究教學能夠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2.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提出問題,能夠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問題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3. 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在問題探究教學中,學生需要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通過閱讀案例、查找資料、討論質疑,在肯定與被否定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思辨教學模式
思辨性教學是順應新一輪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其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更多的獨立思考,并培養學生的學科精神。實踐證明,思辨性教學能促使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讓學生不盲從。
思辨教學模式基于以下優點:1. 重視師生關系。教師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了解學生的言行以及他們當下的內心狀態,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更加適合學生的“一班一案”,加入一定的師生互動環節,鞏固學生在課堂的發言主體地位。2. 挖掘故事素材。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使學生在閱讀這些故事時能真正體會到故事中人物的真實感受,進行相應的情節拓展,并在閱讀與學習中感悟到故事中的其他內涵,悟得其中的道理。3. 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小學生對一些社會事件缺乏足夠的判斷能力,但他們有最基礎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注重闡明理論的客觀性、生活性,緊跟時事社會熱點,鼓勵學生就人物剖析、影響判斷、價值取向等發言表態,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激發恒久學習的興趣。
五、提升信息技術使用效益
現代信息技術不僅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多模態、可交互的手段、平臺和空間,還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有便捷性、即時性、可調用的特點,對創設良好學習情境、促進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學方式變革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積極努力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基于互聯網平臺開發和利用豐富的、個性化的優質課程資源,為學生搭建自主、可控的學習平臺。要將“互聯網+”融入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中,深化信息技術與課程、場景的融合?,F階段學生掌握的信息資源渠道較多,社會上更多不良的信息會對其產生嚴重的影響,這也需要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對其積極引導,讓學生能夠明辨是非,避免過早接觸非年齡段的信息資源。
新課改后的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養成良好的終身學習習慣?;谛抡n標的要求,教師必須為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考慮,并制訂出相應的教學方案,不斷創新教學手段,使學生適應教師全新的教學方式。另外,學生不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師在教學中延用“填充式”“非主動式接收”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機會,更沒有清晰的邏輯思維。因此,針對這個問題,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的實際內容,對道德與法治教材進行合理的整合,并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教材,創新使用教材,使其發揮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褚福存.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互動式教學模式[J].天津教育,2023(08).
[2]楊穎,蔣仕華.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傳授策略新探[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