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諾,孫黃勝,房 輝
(山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山東 青島 266590)
李克強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的頒布,共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各省市也紛紛出臺相應的創新創業政策,鼓勵畢業大學生創新創業。
“雙創”的本質是以高等理論為指導的實踐活動,而高等教育是基礎。大學生是未來雙創活動的重要力量,然而當前大學生創新能力普遍不高,創新實踐教學也存在諸多問題。如何樹立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其參與實踐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是本文探討的重點和目的。
通過對建筑學、城鄉規劃、土木工程、道路橋梁四個專業的教師問卷30 份和學生問卷150 份、訪談座談32 人次、200 份試卷和作業分析等方法對教學現狀調研分析,主要發現以下問題:
多數理論課學生積極性不高,缺乏熱情。僅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能夠全程保持較認真地聽課并做記錄。多數學生上課不夠專注,如果不控制手機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有高達43%的學生會在課堂上較長時間玩手機,還有一部分聊天、做其他作業或者看其他書籍等(圖1)。不少教師缺少互動環節,講課情緒低落,學生對于教師的提問、試圖互動都反應遲鈍或不回應。
圖1 某時間段學生課堂狀態
課堂呈現教師只管講自己的,學生做自己的狀況。一方面教師對課堂秩序缺少維護,或者維護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學生缺乏進取心,過于放松自己,對專業學習缺少規劃和目標。教師個人魅力不足,包括講課的藝術性與趣味性匱乏。學生學習的動力不足,滿足于課程過關的心態較多,懶于思考問題,主動與老師交流探討問題的較少。
在對畢業時的計劃調研中(圖2),多達16%的學生表示沒有想好或者不確定畢業時要做什么,對未來沒有設想缺少規劃。訪談中得知,基于傳統觀念或家人的觀點,畢業時追求穩定的工作、較高的社會地位或者較高的學歷是首選,考研和考公務員是主體意愿。有十分之一的學生明確在本專業范圍內就業。而有創業計劃的僅2%,一是對于將來做什么缺少想法,專業領域沒有創新點,一是持傳統觀念,對于創業排斥或感覺不安定。但針對創新創業意愿方面的訪談中得知,“00 后”學生對于創新創業具有較高的欲望,由于缺少創新點、不自信、經濟方面受約束等各種因素導致愿望與實際相矛盾。
圖2 畢業時計劃
類似于原理之類的理論課程考核結果和試卷分析表明,記憶類的題目得分較高,應用類的得分不理想。理論知識掌握程度限于死記硬背,而理解程度不足。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較低,主要表現在:對于有所變化的題目應對不好,常識性錯誤較多,分析問題偏差較大,抓不住要點等。例如《城市規劃原理》,通過試卷分析發現,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等記憶類題目平均得分達到分值80%,作圖、方案分析等應用分析類題目平均得分為分值的70.1%。
參與創新方面,缺乏集體組織的情況下,學生課余時間利用率低(圖3)。娛樂休閑、玩兒手機、專業學習排在前三位,其次是社團活動、兼職和參加培訓。創新活動明顯缺乏積極性,排在靠后的位置,用于創新活動的時間較少,參與人數也較少,主要依賴團委或少數教師組織參與。
圖3 課余時間活動排序前三項人數
以往教學程序的設計將理論授課與實踐環節從時間和地點上分離,甚至授課教師也不同。表1 顯示,授課計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先理論后實踐的原則,但由于兩方面授課教師不同,有的時間間隔過長,導致理論與實踐的銜接性不好,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性不強,不利于理論的有效應用。
表1 建筑規劃專業實踐課程開課情況
由于專業課程開設過于集中,還有少數課程先實踐后理論,兩者完全分離,未考慮到相互關聯性,直接影響到實踐教學的難度和效果。理論環節止于卷面考試,缺少實踐應用。實踐環節滿足于完成基本項目,而缺乏深入研究和創新。在課程學習成績上表現為記憶類的題目分數高些,而需要主觀思考的應用分析類成績偏低,理論與實踐難以互相促進。
各學院對于創新活動和競賽類活動熱情比較高,但這類活動往往與課堂教學分離,課上與課下的內容銜接差,存在活動內容與教學內容不相關的情況。缺乏系統有效的組織,負責組織創新活動的人員也有所不同,教師在課外創新活動的參與率低下。與課堂同步的競賽活動參與率高,成績也更好。僅憑興趣參與的競賽參與率和獲獎率均不高,與之相關的課程在創新活動中也難以得到實際應用(表2)。
表2 土建類專業2020 年度部分參與競賽情況
教師一方面期望學生主動學習和創新,一方面由于各種原因缺乏主動參與的熱情。學生一方面具有創新的意愿,對榮譽比較看重,一方面由于課堂教學缺乏主動性學習的機會,學生積極性不夠高。從教學方面看,部分課程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內容枯燥,難以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致。教師某種程度上也具有功利性,在意工作量多少和績效獎勵等,從而缺乏主動組織創新活動的動力。從學習方面看,不少學生學習功利性強,注意力不集中(表3)。
表3 原因調研結果
表現在區分不同課程的重要程度,在意有沒有學分或獎勵,對學習成績和效果容易感到滿足。最終形成了教與學均被動的局面。而創新意識不僅需要培養,更需要教師有效的組織和學生積極地參與。通過豐富的教學模式,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創新意識自然應運而來。學生具備了創新意識,并得到了施展的機會,才能達到教學相長、創新與教學的統一。
4.1.1 增進師生互動,有助于培養教學積極性
各種專業競賽屬于典型的創新活動,也是師生互動重要的機會和環節。競賽能改變日常教師教自己的,學生學自己的狀態,將教師指導和學生操作聯系起來。關注專業內各種競賽活動,積極組織和參與,能夠顯著增加師生對創新活動參與的程度和熱情,并能增進師生關系。
4.1.2 喚起師生創新與主動學習意識
相比日常教學,競賽活動對于師生有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主動探索更新的教學和指導方法,學生需要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手段。并且不論教學還是學習,都需要產生創新性的方式方法。因此,師生需要群策群力,在意識上主動創新。
4.1.3 有助于師生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各類學科競賽活動要求是多方面的,涉及多門課程和領域。競賽團隊需要師生通力合作,不同課程的教師各司其職又互相學習,吸取經驗,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學生團隊成員之間分工合作,相互磨合,把個人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結合起來。
4.1.4 豐富教學內容模式,改善教學效果
參與競賽的整體過程,能讓教師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讓學生把課堂學習和實踐能力結合起來。教師在指導競賽的過程中能夠總結經驗,發現理論教學的不足,并為課堂教學積累實踐案例。學生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能夠理解自己應該具備怎樣的專業知識結構,如何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教學的內容和模式進一步豐富,教學效果得到改善。
4.2.1 課堂內容與競賽內容一致
主要是課程設計與實踐類課程,這類課程在內容、時間、學時、考核等方面,應當考慮與競賽相一致。課程安排緊扣競賽環節,任務書的制訂根據競賽活動調整。既要完成教學基本任務,又要同時參與競賽。
4.2.2 課堂內容與競賽內容相關
更多的理論課程與競賽活動內容不一致,但起主要的理論指導作用。在安排授課計劃時,應當結合競賽作品和要求,將相關的課程知識點理順,結合實踐環節講解。講課的過程中,也應該將應用率高的理論知識結合案例講解。學時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課程分為理論環節和實踐操作兩部分。講授理論為主,作業以實踐類操作和應用理論分析評價為主。
4.3.1 調整培養(課程)計劃
培養計劃的設計涉及整個專業教學系統問題,課程之間的關系、開課的先后、內在的邏輯等是否合理,關系到各個創新教學模式能否順利安排。培養計劃起到頂層設計的作用。將競賽活動融入課堂教學,需有合理的培養計劃配合。而計劃首先要梳理各科目之間的關系,將競賽項目與主干科目對應,結合相關科目,進行時間統籌。
4.3.2 完善獎勵機制
獎勵是一項重要的激勵措施。目前一般學校的獎勵機制分物質獎勵和榮譽性獎勵兩種,但覆蓋面窄,力度弱,不是所有的師生獲獎均能得到獎勵,而未獲獎的沒有任何獎勵。完善獎勵機制需要理順各專業競賽活動項目和等級,根據不同的參賽等級和獲獎級別給予師生不同層次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并可作為教學成果的一部分獲得認可。未獲獎的師生也應該有所激勵措施,比如報銷參賽成本等。既讓師生無負擔的參加創新活動,又能得到激勵努力提高參賽水平。
4.3.3 改進教學管理
目前的教學管理主要問題是重課堂教學輕實踐。針對課堂教學,在教學形式、內容、時間、考核方式等均有嚴格的限制,不少學校還引入督導機制,并出臺了課堂教學事故認定細則。而對實踐類教學則疏于管理。對于課堂教學嚴格管理的弊端就是限制了教師發揮的空間,不利于教學和實踐的結合,也不利于教學手段的創新。而對實踐教學的寬松管理又使實踐效果不佳,多數以報告的形式應付了之,實際掌握的水平欠佳。教學管理應當根據不同的課程性質采取多樣化的模式,留有較大的彈性空間。
總之,課堂教學通過融入各類學科競賽,使教師能夠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指導結合起來,把課程考核與創新培養結合起來。使學生把課堂學習和實踐操作結合起來,把個人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結合起來。在雙創背景下,課堂融入創新競賽,有助于調動師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