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 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是不斷增強“中國之治”新優勢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淮安市淮陰區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強化前端預警、中端解紛、末端服務,實現全周期管理矛盾化解閉環,創新打造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新模式。2023 年,淮陰區司法局“老兵調解”工作法入選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淮陰區公安分局王營派出所入選全國第三批命名“楓橋式公安派出所”。
淮陰區秉承矛盾糾紛“早發現、早預防、早介入、早化解”工作理念,強化前置防線、前瞻研判、前端處置,下好矛盾糾紛源頭治理“先手棋”。
織密信息排查網絡。以網格化管理為依托,強化力量協同,豐富載體形式。統籌人民調解員、“三官一律”、村(社區)干部、平安志愿者等130 余名志愿者與全區897 名網格員協同合作,定期開展拉網式、滾動式排查,將各類問題全部登記在冊、逐一落實化解責任,確?;鶎用芗m紛“一網打盡”。充分運用“百名政法干警助力鄉村振興”“法官參與黨群議事會”“法律體檢進民企”等形式,加強社情民意收集和風險隱患摸排,實現源頭防范全方位覆蓋。建立重點領域、重要節點專項排查工作模式,將涉法涉訴、金融、房地產、涉軍等重點領域問題納入排查走訪重點內容,定期邀請區金融辦、區住建、區退役軍人等職能部門聯合開展風險隱患重點領域專項排查,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群體性風險。
健全風險研判機制。錨定精準化、智能化方向,建立遞進式矛盾糾紛分析研判和動態預警路徑。在日常信息排查的基礎上,建立矛盾糾紛排查信息數據庫,全量采集矛盾糾紛信息,運用矛盾糾紛聯合研判機制,會同區公安、區住建、區退役軍人、區信訪、區民政等職能部門,每兩個月研判1 次各行業各領域矛盾糾紛走勢、風險點和突出隱患,研究化解思路、提出防范建議、提前預警處置。依托社會治理智能化綜合平臺,定期統計各專業調處機構糾紛化解數據,實時整合“江蘇微解紛”“蘇解紛”“人民調解小助手”“無訟淮安”和網格化平臺等業務系統信息數據,精準分析、跟蹤研判矛盾糾紛種類變化和升降態勢,形成“矛盾糾紛走勢動態圖”,為矛盾糾紛前端化解、精準化解提供支撐。
夯實源頭治理能力。以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為重點,統籌區公安、區法院、區司法等職能部門,一體推進區級、鎮(街道)和村(社區)“一站式”解紛三級平臺建設,推動矛盾糾紛全口徑受理、全方位調解、全周期服務。在區級平臺設置12 個主要功能區,發揮處置分流、組織協調和指揮調度作用。在鎮(街道)平臺設置9個重點功能區,負責來訪接訪、分析研判和排查化解等方面工作。在村級平臺設置調解工作室、“三官一律”進網格工作站及其他特色功能區,承擔轄區內矛盾隱患預警排查、上級分流案件辦理處置等任務,實現群眾訴求“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務、一攬子解決”,構建糾紛聯排、矛盾聯調、問題聯處的協同聯動社會治理新格局。
淮陰區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楓橋經驗指示精神為指引,堅持群眾滿意、實戰實效的工作導向,完善優化調解流程,推動調解質效整體提升。
整合調解資源。結合區域行政布局,成立包括村(社區)調委會在內的各級人民調解組織327 個,登記人民調解員1235 名,實現調解網絡全域覆蓋,同時整合多部門資源,建立勞動爭議、醫患糾紛、商事糾紛等9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以專業精準服務促進調處提質增效。充分凝聚社會力量,組建由職業律師、退休法官和“鄉賢”骨干130 余人組成的“淮陰區人民調解員專家庫”,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分析研究重點矛盾糾紛化解方案,對矛盾風險隱患較大的重點案件,及時主動介入,進行點對點處置化解,實現多方調解力量互補疊加。
創新調解方式。根據受理矛盾糾紛性質和類別,將矛盾糾紛按照“Ⅰ、Ⅱ、Ⅲ”三檔定級,落實分級調解責任,制定分類調解舉措。一方面,堅持屬地原則和管轄范圍,將解紛責任分別落實到區、鎮、村三級,明確專屬調解室和調解員掛包聯系處置,制定個性化應對策略和化解處置方案,做到“一案一策一方案”。另一方面,由區委政法委牽頭建立調解聯席會議制度,對疑難復雜矛盾糾紛事項,協調相關部門、心理咨詢、行政管理等方面力量參與,每月開展1次“領導接調、律師陪調、法官輔調”三調會診活動,共同研究會辦,提出解決方案,做好綜合疏導。
完善調解服務。圍繞“創新、便民、快捷、實用”服務宗旨,強化信息化運用和智能化支撐。自主研發“指尖調解”小程序,設置人民調解、法治宣傳、時事新聞、法律法規、專家說法等專欄,小程序上線運營以來,平均月瀏覽量2000 余人次,累計在線受理矛盾糾紛申請6700 余件,得到群眾一致好評。全面推行“蘇解紛”省一體化非訴訟糾紛化解平臺,注冊人數突破2.4 萬人,線上案件申請數1036 件。積極推動“智慧調解”模式實戰化運行,引導全區327 個綜合性調解組織全部入駐“無訟淮安”“指尖調解”“蘇解紛”等線上平臺,矛盾調解實現由“線下申請”傳統模式向“智慧調解”新興模式轉型,推動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機制走向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軌道。
淮陰區緊緊圍繞“事心雙解”工作目標,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功能,鞏固經驗做法,做好矛盾調解“后半篇文章”。
完善動態閉環管理。建立“調解+回訪+確認”工作制度,對于已經化解的矛盾糾紛,組建回訪小組在調解后的1個月內進行滿意度回訪,鞏固調解成果;對于需要進行司法確認的案件,會同法院開辟司法確認“綠色通道”,明確專人提前審核,當事人到場即辦,實現糾紛受理到執行保障的閉環管理,提高人民調解公信力和執行力。健全專職調解員全方位考核評價體系,采取獎勵激勵和“動態進出”管理的方式獎優罰劣,按照每年不低于10%的比例表彰先進,更新隊伍,確?;鶎诱{解工作力量精干、動力充足。
落實延伸服務舉措。把社會矛盾糾紛治理與法律服務、政策幫扶、保障民生相融合,組織“法律志愿服務隊”和村居法律顧問每月下基層開展法治講座,“以案說法、以事普法、以理送法”,以法治淳化社情民風,助力社會治理。打造便捷服務陣地,在區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建立政策咨詢工作接待服務站,提供住房、醫療、養老金等28 類政策解讀、幫辦服務,讓群眾知政策、少跑腿。設立區級“矛盾糾紛化解社會關系修復”專項基金,補充司法救助調節機制空白,為生活困難利益受損群體提供臨時性救助補貼。
彰顯示范引領效應。圍繞團隊品牌和個性調解室建設,運用項目化方式打造多元解紛“淮陰品牌群”,先后形成了“老兵調解”工作法、物業調處“456模式”、家事調解“五式五度”、行政爭議紓解“六步工作法”、商事調解“有話好說”等特色調解品牌,其中7 個調解組織榮獲省市金牌調解室稱號,區調委會獲評全國“‘學習楓橋經驗’先進集體”,逐步形成點上有特色、面上成規模、整體見成效的矛盾調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