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李情情 張凡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舊建筑面臨被拆除的風險。這些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城市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舊建筑進行適當的改造,可以有效地將其轉變為具有文化內涵的空間,為城市注入新的生命力。通過對當前我國舊建筑改造設計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總結了舊建筑改造為文化空間的案例,力求得出普遍做法,以期對今后的舊建筑改造設計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舊建筑改造;設計原則;文化空間;文創園
對舊建筑進行改造,其核心在于推動建筑的再生。舊建筑見證著城市的發展,承載著一座城市發展的記憶,也是一座城市文脈的延續,它所具有的獨特文化價值往往是新建建筑所不具備的。建筑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不僅具有物質價值和歷史價值,還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使用價值以及景觀價值等[1]。將舊建筑改造為文化空間是城市發展中的重要環節,可以實現功能多樣化,在傳承歷史和推進現代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將舊建筑改造為文化空間是一種傳承與創新的實踐,是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同時也是對現代設施和需求的適應。
一、舊建筑改造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一)舊建筑改造存在的問題
1.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分離
新建筑為現代人提供了豐富的城市面貌,也導致了與傳統文化的隔絕。舊建筑是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結果,對于城市建筑空間的歷史文化延續、傳統觀念的傳承以及地域風情的重現,都有著重大的歷史與文化意義。對舊建筑空間進行改造,并不意味著完全摒棄和隔絕傳統文化,而是應該尊重文化的多樣性,讓改造后的建筑空間擁有多元的文化體系[2]。在改造后的建筑空間中,我們需要保護傳統文化的屬性,并將其與現代文化相融合,創造出更具活力、更富含特色的文化體系。
2.意識形態與地方文化相失衡
舊建筑一般都具有特有的區域文化特色,不恰當的改造會導致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內涵。對舊建筑空間進行改造,既要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又要為當代社會提供更多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在對其進行改造時,要注意其形式是否滿足現代人的美學要求,同時又要具有某種地方化的精神。同時,在對其進行改造時,要考慮到其所處的時代、區域、景觀以及社會的價值觀念,并采用相應的設計表現手法。在進行改造的同時,要保持傳統的地方文化特質,彰顯其獨特的個性;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要注重創新,吸納現代的、多元化的元素,把異域的文化與當地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傳統的建筑空間具有更強的本體特性。
3.商業色彩濃重與科學性缺失
在舊建筑改造的過程中,商業化動機過于強烈可能會導致對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空間功能及其原有特色的忽視,從而存在商業色彩濃重的問題。此外,一些改造項目可能也存在科學性的缺失,如對建筑的結構、環保、能源利用等方面未進行充分的評估與規劃。改造過程中需重視歷史文化及原有特色,商業利益并不應是唯一的動力。因此,要結合建筑的特點進行改造,并考慮其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現代需要的結合,注重保護原有特色和功能,從而創造更具文化內涵和適應性的空間。
(二)舊建筑改造設計的原則
1.新舊建筑共生
新舊建筑共生旨在將新舊建筑的空間形式、結構體系以及構筑形式進行融合和替換,找到新舊建筑之間設計的契合點,實現互補。在新建筑的設計中,要考慮與舊建筑的外觀風格統一,以保持整個區域的建筑風貌一致性。新舊建筑的共存需要考慮材料的搭配,從而使新舊建筑的外觀更加協調、和諧。新舊建筑共存的原則不僅能夠保護歷史建筑遺產,而且還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環境質量,將城市建設的方向帶向一個更加人性化、有機融合的發展方向。通過合理的流線組織和功能劃分,能為不同的創業者提供思想上的交流。舊建筑在新時代創新精神的注入下,能夠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共生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
2.空間整合原則
舊建筑改造設計的空間整合原則是在尊重舊建筑的基礎上,以現實需求為依據,科學地整合塑造建筑空間,使得舊建筑既有現代化的特征,又有更強的適應能力,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的居住和工作環境。在改造過程中,應考慮不同業態、功能、空間大小的需求,營造不同的空間質感、氛圍,以滿足不同的用戶需求。以舊建筑的空間造型、空間尺度、空間色彩、空間結構等為依據,采取一種全新的設計語言和表現方式,這是一種對舊建筑要素的深化和延伸。與此同時,按照需求添加新要素,也是為了適應空間參與者需求的變化趨勢。
3.人性化設計原則
舊建筑改造設計應該注重人性化設計的原則,提高建筑的使用舒適度和便利性。在設計過程中可以考慮人們的生活需求和行為習慣,做出有針對性的設計。在文化空間的設計中,應當注重人性化的設計,例如考慮殘疾人設施、文化活動的組織、文化藝術的普及等,以滿足現代人的文化需求。
4.可持續發展原則
舊建筑是一座城市發展歷史的重要載體,它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在對舊建筑進行更新改造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論,并合理運用“綠色針灸”“海綿城市”等生態學理念[3]。舊建筑改造應該考慮可持續性,盡可能地使用環保材料和能源,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改造設計應該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建筑物的能量效率,并降低能源消耗。
(三)舊建筑改造的發展趨勢
建筑的改造可分為“改”和“造”兩個層面,“改造”二字也可以拆分解釋,即“改”字可以被理解為修整、更改,“造”字基本釋意為制作,二者的結合即修改原有成分進行再制作[4]。對舊建筑的改造是將不符合時代要求和使用功能需求的建筑體,以適宜性的設計策略來重新解讀,賦予已喪失使用功能的建筑及其整體環境集合體以新的時代意義,將重建和延續充分融合。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舊建筑改造正在成為建筑發展的重要趨勢。改造舊建筑能夠合理利用城市空間資源,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并創造經濟效益。改造方式多種多樣,既有功能改造,也有風貌保護。舊建筑改造后可轉為公共文化空間、創意園區、文旅設施等。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舊城區改造的支持力度。舊建筑改造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在今后將推動建筑業和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舊建筑改造為文化空間的設計理念
(一)文化空間的含義
文化空間,也叫文化場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使用的一個專有名詞,是對具有典型意義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形態和樣式的統稱。在《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文化空間被定義為既有時間性又有空間性、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5]。在我國的文化遺產領域,有學者對文化空間的定義是:“可以用于任何一種遺產類型所處規定空間范圍、結構、環境、變遷、保護等方面的,因而具有更為廣泛的學術內涵。”
(二)舊建筑改造為文化空間的內涵和功能
設計可以改變生活,設計可以創造價值。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人們就越來越關注如何充分發揮其文化功能,充分體現其設計的價值。建筑是文化有形的和具體的表現。一個城市文化空間的設計水平,是其文化品位與美學品位的體現。將舊建筑改造為文化空間,可以賦予建筑新的內涵和功能,通過改造可以讓人們更好地認識、感受歷史,同時在文化、藝術等方面能夠獲得更多的選擇。在城市建設與社會發展過程中,“再生”問題一直是人們所關心的。最近幾年,為了扶持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國家已經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各個地區都在積極地利用這些老舊的廠房來擴大自己的文化空間,建立起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這些園區都是促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力量。例如,北京798藝術區、沈陽鐵錨1956文化創意園、武漢漢陽造藝術區、上海M50創意園等等。
三、舊建筑改造為文化空間的實踐案例
(一)鐵錨1956文創園
沈陽鐵錨1956文創園的前身為沈陽市紗布廠,它坐落于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大東路47號。鐵錨1956文創園在改造時保留了原有的“基因”,為老工廠注入了新的活力。經過改造后的鐵錨園區,在大量保留工業建筑原貌的同時,大膽創新建筑設計,打造出一個具有東北院落特色的LOFT建筑群。園區通過保留歷史元素,增加歷史文化識別系統,以及仿制火車頭等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來展現工業歷史。園區規劃了文化空間、創意辦公、商業服務三大業態,實現了對舊建筑的活化利用。
通過對沈陽鐵錨1956文創園案例分析可知,在對舊建筑進行改造時,要尊重歷史文化,注重對舊建筑的保留和利用。雖然歷史文化遺產保留了過去的價值,但需要適當地融入現代元素,滿足當今人們的需要。在園區改造時,應該注重創新思維,將創意和設計融入其中,增強文創園的吸引力。同時,可以設計多樣化的功能,來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二)北京798藝術區
798藝術區坐落在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它的前身是718聯合工廠,占地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改造時廠區內藝術家們保留了大量的既有工業建筑,并且根據不同的空間特征和尺度,對其進行活化再利用[6]。園區內聚集了博物館、藝術展廳、文創店鋪、餐飲等,形成以藝術創意服務、展示博覽、商業銷售為主的經營模式,是國內將工業園區轉型為文創產業園的典范。在改造過程中,對原有建筑進行了適當的加固和更新,保留了原有的磚、橋、頂等元素,融入現代鋼結構,體現了時代的變遷、藝術的交融。以798藝術區蔓空間改造為例,該建筑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蔓延”,以“蔓”字為設計核心。雖然這個字看起來很具體,但卻蘊含著許多空間的想象力,設計師希望用簡單的幾何語言來表達這種綿延向上的意境,于是,他提出了“空間無限蔓延”的核心理念。
通過對北京798藝術區案例分析,在對舊建筑進行改造時,要運用創新的設計理念,注重新舊元素的對比融合,塑造與眾不同的藝術氛圍。同時,注重園區品牌形象的塑造與園區的品牌推廣??梢酝ㄟ^各類文化藝術活動和展覽的策劃,成功擴大園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提升園區的品牌形象和商業價值。
(三)上海M50創意園
上海M50創意園位于普陀區莫干山路,是上海標志性的創意園區之一。M50創意園是上海城市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工業文明的載體。改造后的M50以設計、藝術和文化創意為主導功能,向公眾開放,舉辦各類展覽活動,具有鮮明的文化氛圍。同時,園區實施人才和資源整合,吸引眾多藝術家、設計師等創意人才入駐,形成創意要素集聚之地。M50改造兼顧歷史保護和功能創新,將老工業遺址活化成為承載設計創意的文化園區,實現了老城區活力提升,也豐富了公共文化生活,是工業文化遺產利用保護的典范案例。
M50改造案例充分展現了工業文化利用的巨大潛力,對其他舊城區改造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對于城市發展當中所遺留下來的舊建筑不應該全盤否定,而是要與城市發展的特征相結合,將其“變廢為寶”,使之煥發出新的生機。我們要在傳承創新中,打造更多既保留歷史又富有特色的文化空間。
目前,在生活中存在許多廢棄閑置的舊建筑,迫切需要將這些雖已破敗不堪但又經過漫長歲月沉淀的舊建筑復興,使其具有新的功能與價值。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進一步加強對舊建筑改造的研究和實踐,發揚創新精神,準確把握文化與歷史底蘊,并合理規劃和運用現代科技與設計手段。同時,應注重保護文化遺產,避免無序開發和過度商業化,保持其歷史與文化價值,為人們提供更為優質的文化空間和生活體驗,使得舊建筑成為城市文明的瑰寶。
參考文獻:
[1]康思斯.新與舊的對話:舊建筑內部空間改造設計與再利用研究[J].門窗,2016(9):118-119.
[2]王峰.當今建筑空間改造中“新舊”共生設計理念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3.
[3]劉國昊.文創產業導向的既有工業建筑空間改造設計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學,2022.
[4]張靜.基于舊建筑改造的眾創空間設計研究[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20.
[5]蒯大申.公共文化空間發展的趨勢與特征[J].中國文化館,2022(1):22-25.
[6]周曉哲.舊建筑改造中異質共生設計理念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20.
作者簡介:
周磊,沈陽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設計學。
李情情,沈陽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設計學。
張凡,沈陽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