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玲,隋麗莉

【摘? 要】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受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的沖擊和數字經濟時代到來的影響,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面臨新的困境,探究如何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學者研究的主要議題。因此,論文立足于中小企業發展現狀,深入剖析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發展困境,并提出應對策略,以期助力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為推動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目標邁進作出貢獻。
【關鍵詞】中小企業;發展困境;經營瓶頸;數字化轉型
【中圖分類號】F276.3?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3)10-0082-03
1 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力軍,根據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介紹,我國中小企業正呈現“量質齊升”的發展態勢。從量的視角來看,截至2022年末,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已超5 200萬戶,平均每天新設企業2.38萬戶,可見中小企業正在飛速發展壯大,逐漸成為我國最活躍、數量最龐大的企業群體;從質的視角來看,我國打造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步伐正在逐步推進,近年來,70余家“小巨人”企業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 500余家“小巨人”企業承擔過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中小企業展現出了強勁的創新活力,日益成為創新的重要發源地[1]。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該關注當前中小企業發展存在的困境和問題。根據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發布的《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可知,以民營企業500強為例,受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的沖擊,原材料成本較高、用工成本上升、國內市場需求不足的500強企業數量分別達338家、314家、301家[2]。可見,當前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依舊十分嚴峻。
2 中小企業面臨的發展困境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是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發起、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服務全國中小企業的綜合性行業協會。本文基于近年來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發布的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等相關數據展開探究(見圖1),重點分析了中小企業發展指數以及成本指數和資金指數兩個分項指數。研究發現,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規模較小、成本上升、融資約束及轉型困難等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2.1 企業規模較小,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于2011年聯合印發的《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可知,中小企業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人員規模、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包括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受到自身規模體量較小的制約,大多數中小企業尚處于企業生命周期的初創期。從市場層面來看,中小企業市場占有率低、業務范圍局限、市場優勢不足,在市場上缺乏議價能力和競爭優勢;從產業鏈層面來看,大多數中小企業處于產業鏈末端,涉及業務往往技術含量低、利潤空間有限、產品附加值低,因此,企業獲利空間狹小;從供應鏈層面來看,大多數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容易受到需求變動、價格波動和供應鏈中斷的影響,可能對企業造成致命的沖擊[3]。
由圖1的中小企業發展指數可知,中小企業發展指數(SMEDI)2022年整體上呈現下降趨勢,2023年略有回升,但仍然呈現波動狀態。整體來看,2023年的中小企業發展指數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但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仍處在景氣指數的臨界值100以下。可見,雖然2023年以來中小企業的經濟運行持續好轉,但仍處于恢復性階段。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市場需求疲軟,加之中小企業內生動力不足,導致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較多,在發展環境、經濟運行狀況等方面仍面臨較大挑戰,在市場競爭中仍處于劣勢地位。
2.2 外部因素制約,成本上升且需求下降
現階段,國內外環境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加劇,中小企業在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呈現成本逐漸上升,而營收逐漸下降的發展趨勢。縱觀我國經濟發展,從2008年的次貸危機到2020年的新冠疫情沖擊,中小企業均是受影響最大的經濟單位。客觀來看,受經濟“K型”復蘇的影響,上游成本逐漸上漲,大宗商品價格屢創新高,中下游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
由圖1數據可知,雖然中小企業成本指數整體上呈現下降趨勢,但始終處于不景氣區間,說明成本壓力依然較大。由于國際市場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世界經濟通脹風險持續增加,多數中小企業處于產業鏈末端,議價能力相對較弱,同時,勞動力成本剛性上升,加之市場對技術創新的需求和產品標準的要求不斷提升,導致中小企業經營成本持續處于高位,因此造成中小企業利潤空間壓縮、經營難度增加,其生存面臨挑戰[4]。將上述數據的統計期間延長至疫情前進行比較可知,中小企業成本指數遠高于疫情前水平,于2021年10月達到121.1。盡管政策向中小企業傾斜,但由于企業的弱勢地位,成本上升且需求下降對中小企業經營產生的影響巨大,中小企業的經營壓力尚未得到有效緩解。
2.3 融資約束較大,企業抗風險能力不足
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言,資金是否充足尤為重要。中小企業通常處于企業發展的初創期,對資金的需求較大,融資約束水平較高,自身抗風險能力相對不足。雖然近年來為助力中小企業穩步發展,國家陸續出臺了許多中小企業扶持政策,但一方面,中小企業在市場擴張、技術升級、資本及勞動力投入等多層面,都存在龐大的資金需求,對外部融資的需求量巨大[5];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受限于自身規模小、管理制度不健全、資信等級不高等現實問題,往往難以獲得充足的信貸額度和資金支持。因此,融資難依舊是制約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
由圖1數據可知,中小企業的資金指數始終呈現小幅度波動狀態,從2022年2月至2022年12月整體上呈現下降趨勢,2023年初略有回升,但并不穩定。總體上看,中小企業資金指數始終保持在景氣指數的臨界值100以上,但高出的幅度不大,同時,中小企業融資指數圍繞90.5上下浮動,流動資金指數圍繞85.3上下浮動。結合政府相關政策等進行分析可知,央行的金融紓困、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等政策的執行,對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受到銀行信貸服務調整、中小企業自身發展困境等因素的影響,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狀況多有反復,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應收賬款回款難等問題依然突出,企業現金流受影響較為嚴重。
2.4 數字化基礎差,數字化轉型進程遲緩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升,產業數字化借助數字技術的優勢,對產業鏈開展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改造,為推動企業發展帶來了新趨勢和新契機。在開展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中小企業的問題逐漸凸顯。第一,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多局限于自身知識和能力,對數字化轉型的理念和知識儲備不足,缺少前瞻性的發展意識,欠缺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和內生動力[6];第二,中小企業處于生命周期的初創期,受制于資金、技術、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往往欠缺足夠的支撐條件,難以建成全過程、全覆蓋、全鏈條的數字化運行平臺。
根據北京大學企業大數據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企業創新創業調查(ESIEC)的調查報告,將2020年與2017年作對比,實施線上銷售的企業比例提升了14%,達到40%,開展線上融資的企業比例提升了7%,達到9%,并且75%的企業間購銷業務采用數字支付方式,28%的企業通過數字支付方式為員工發放工資。可見,近年來數字普惠金融在中小企業中的應用逐漸增加,但在辦公自動化系統、人工智能和云技術的應用方面各企業存在差距,多數中小企業仍處于信息化和數字化的初級階段,數字化應用程度、普及規模、智能化及網絡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之路仍任重道遠。
3 解決中小企業發展困境的策略
3.1 優化內部管理,提升企業自身實力
管理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和基礎內核,是一項系統工程,企業的管理如何,決定了企業的發展狀況和未來走向。部分中小企業經營模式單一、組織管理模式粗放,因此,中小企業要提升管理質量和營運水平,優化內部管理,從而提升自身的發展能力。第一,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制定健全、科學的發展戰略。具體來說,明確企業發展定位,樹立發展目標;完善企業業務流程,梳理和健全企業的辦事體系和管理流程;明確各部門職能,搭建和完善企業的組織機構和管理體系,對企業研發、計劃、生產、銷售等全流程實現全面管理和流程優化。第二,借助數字化技術和平臺,實現精細化、標準化運營管理。企業通過推進管理數字化,以企業自身生產經營情況和業務流程為基礎,運用云平臺和數字化信息系統,簡化企業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和業務效率,清晰掌握企業生產運營成本,使管理者實時了解和掌握企業信息與動態,實現實時監督和全過程管理,以此提高運營效率。第三,強化風險預測和風險防范。企業通過精細化管理,敏銳地識別企業在采購、生產、倉儲及銷售等方面存在的風險和細節變化,及時捕捉以便實時應對,發揮精細化管理優勢,全面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綜上,企業要優化內部管理,全面提升企業自身實力,以提升企業競爭優勢。
3.2 借助發展契機,提高企業盈利能力
第一,把握產業數字化轉型契機,發揮產業信息協同效應的優勢,降低企業營運成本,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立足于產業數字化轉型契機,提高產業鏈的資源整合、協同效應,打破產業集群內大中型企業與小企業間的溝通壁壘,降低上下游溝通成本,從而使中小企業能夠快速了解市場需求,明確產業鏈現狀,及時調整和優化生產經營策略,從而滿足市場需求,減少企業庫存積壓和倉儲成本,提高企業盈利能力。
第二,把握中小企業政策幫扶契機,加快打造“專精特新”型企業,提高競爭優勢,促進自身高質量發展。2022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指出,要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同年5月,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2022-2025年)的通知》,提出通過部門聯動、上下推動、市場帶動,促進大中小企業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全面融通,著力構建大中小企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企業發展生態[7]。除此之外,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等積極出臺中小企業幫扶政策。因此,中小企業要牢牢把握政策扶持契機,結合自身的專業和特點,利用政策傾斜和扶持優勢,提升專業性和創新性,推動自身向“專精特新”型企業發展。
3.3 拓寬融資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產生的原因,通常是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金融機構難以準確評估中小企業的發展及償債能力,出于對降低貸款風險的考量,使得其提供貸款的動力不足。因此,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第一,中小企業應借助數字化技術與金融機構實現高效對接,便于金融機構了解企業相關信息,為其快速評估和準確判斷提供數據支撐。第二,要及時了解政府頒布的普惠政策,并充分把握和運用融資政策,降低融資難度。第三,要拓寬融資渠道,可以借助動產融資、金融科技發展、設立專項融資基金、落實股票注冊制改革等多渠道,為中小企業取得直接融資或間接融資創造更多機會[8]。
當然,要想獲得更多的融資機會、穩定的資金來源,企業應從自身出發,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和科學的財務管理意識,構建完善的企業管理制度,同時,與金融機構建立良好的信貸關系,維護好企業的社會形象和信用形象,由此才能使企業贏得豐富的融資渠道和廣闊的融資空間,切實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3.4 整合企業資源,助力企業全面轉型
隨著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的進程顯得更加迫切。數字化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要解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突出問題,需要從多個層面持續同時推進。
第一,數字化轉型理論的構建和方式的選擇,要立足于企業自身發展需求,確定符合企業自身戰略的發展目標和定位;第二,數字化轉型的實現,要有完備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加大自身在網絡基礎設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方面的投入;第三,數字化轉型的實現,離不開數字化專業人才的努力和付出,企業要注意引進和吸納具有數字化理念、素養和技術的專業人才,加大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為企業轉型提供人員和技術支持;第四,數字化轉型不能僅靠技術和數據來實現,因此,管理者應該具備數字化理念和思維,從數字化視角構建企業文化,整合企業內部資源,引領和帶動全員參與,共同提升企業作業效率與管理效率,全面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目標。
4 結語
綜上所述,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推動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對實現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和困境為立足點,對中小企業如何擺脫困境進行了探究,期望為中小企業有序、健康、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相信在我國政府的有效幫扶、企業的積極努力下,中小企業必將順利擺脫困境,實現持續性、高質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佩玉.去年中國平均每天新設企業二點三八萬戶——中小微企業已超五千兩百萬戶[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06-20(11).
【2】全國工商聯經濟服務部.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發布報告[EB/OL].https://www.acfic.org.cn/ztzlhz/2023my5bq/2023my5bq_05/202309/t20230905_195489.html,2023-09-12.
【3】李雨桐,薛欽源.數字化轉型助力中小企業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物價,2023(5):104-107.
【4】徐娜.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困境及出路[J].中國中小企業,2021(10):78-79.
【5】許麗香.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及對策[J].今日財富,2022(24):16-18.
【6】劉靜靜.數字經濟時代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研究[J].中國商論,2022(18):146-148.
【7】王健寶.當前中小企業發展困境分析及策略建議[J].中國市場,2023(13):106-109.
【8】邊婧.“一帶一路”背景下吉林省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及對策研究[J].市場周刊,2022,3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