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 福建 廈門 361000)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勢在必行,以培育社會產業所需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師不僅承擔了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任務,還要充分發揮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橋梁和催化作用。本文以工業機器人專業的形勢與政策課程開發建設為例,在校企合作課程開發過程中,著重分析了課程思政和產業課堂結合的過程和方法研究,引導學生綜合歷史、經濟、社會、文化及思想政治等層面進行思考和認知,堅定學生對經濟與社會發展、國家和民族富強、物質同精神提升的信念和認同感,規避和化解將來可能存在的高職院校輸送的產業人才在思想和技能上同社會產業要求脫軌的風險。
以高職院校工業機器人專業的形勢與政策課程設計為例,從教學目標、學生核心素養、課程重難點、課程的特色及課程評價標準等方面分析思政+產教融合課程。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核心素養培養為核心,依據《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遵循課程標準、工業機器人專業特點、學生發展規律、個體差異,確定課程設計的三維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了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和本質要求,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戰略支撐和國際環境。
②能力目標: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共性與個性,能夠理解智能制造及應用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作用。
③素質目標,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捍衛“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將黨的最新創新理論成果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與智能制造行業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積極規劃未來的職業理想。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結合當地行業企業的發展特點,本專業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
①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捍衛“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
②培育學生不斷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愛崗敬業的勞動精神和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
③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核心素養分析,遵循專業課程培養方案、工業機器人專業特點、學生發展規律、個體差異,確定本課程的重點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和本質要求、全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政策措施,難點是“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區別、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對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意義。
①教學目標,確定重難點的根本。基于本單元“知識、能力、情感”的三維目標,確定教學重點。
②教學內容,確定重難點的基礎。深入鉆研教材,弄清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對所教授內容做深入地剖析,理出背景意義、內涵剖析、躬行踐履、拓展升華等環節,更好地確定教學難點。
③學情分析,確定重難點的依據。根據教學平臺數據統計分析,結合問卷調查判斷,學生已學習了黨的二十大的精神實質和具體部署,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容未形成系統的認識,他們思維活躍,善于利用網絡關注時事熱點,但尚未形成完整認知體系,存在重實踐而輕理論的思想傾向,結合教學目標補齊短板,依此確認教學重難點。
1.4.1 深度融通,促進思政理論“落地生根”
將形勢與政策課程與工業機器人專業特色結合起來,從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出發,將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適時引入、科學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讓學生用專業的思維來思考課程,有效增強了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而且打破了學科壁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獲得感。
1.4.2 理實結合,推動學生核心素養形成
課堂既有理論教學又有社會實踐,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銜接,將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同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相結合,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引導學生結合世界和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大勢等現實情況,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本質要求重大原則,深化對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牢固樹立專業設置同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民族富強、物質精神滿足的辯證關系,推動學生專業核心素養形成。
1.4.3 校企合作,共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導師的作用,選取企業導師與思政教師聯合授課的方式,通過現場實景式教學讓學生近距離感受企業文化和勞動精神,了解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前沿科技創新技術,凝聚協同育人力量,激勵學生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育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思政+產教課堂的教學評價,體現在課中教學互動和課后教學反饋階段,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課堂參與度。通過對接工業機器人的專業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學生課堂參與度以及“抬頭率”“點頭率”“微笑率”明顯提高,對工業機器人專業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有了切身體會,圓滿達成知識、能力、素質目標且增量明顯。
②暑期實踐應用。學生能利用假期通過開展社會調研、國情認知、志愿服務、專業實踐等形式的活動,體現青年擔當,做到學以致用,知行統一。
③未來思想動態。通過教學,學生了解掌握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最新動態,明白了工業機器人專業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著重要角色,學生專業認同度大幅提升了,專業自豪感明顯增強了,主動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需要相結合,樹立正確職業理想的意識變得更加明晰。
為有效地開展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工作,需要進一步進行思政課程的設計。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課堂興趣,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教學過程的重點,結合專業特色理解教學難點,并進一步形成課后反饋,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和本質要求、全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要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政策措施。
形勢與政策課共劃分為“經濟社會發展篇”“涉港澳臺事務篇”“國際形勢政策篇”三大模塊,三大模塊下根據國內外形勢共開設7 個專題。根據學習階段和專業特性,每學期選擇5 個專題進行講授,并進行一篇一次的綜合實踐教學。
情境創設法。由教師創設情境、學生提出問題、探究方法,“情”“境”交融的課堂氛圍中,理解教學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議題式教學法。結合教學內容擬采取議題式教學法,以議題為引線,以情境為載體,以探究活動為路徑,按照“設疑、生疑、解疑”三個環節,圍繞教材從學生生活或社會熱點中確定相應的議題,從而突破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角色扮演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對角色進行模擬扮演,體驗角色的突出貢獻,感悟角色的重要性,促進教學素質目標達成。
實踐調研法。將教師講授與學生實踐與自學相結合,根據不同專題,設置不同實踐任務,由學生收集問題、提出問題、整理問題,通過實踐走訪,分析問題,得出實踐結論,做到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
2.2.1 深度融通,促進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在形勢與政策課程設計中,將教學內容與專業課程相結合,有效融入智能制造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等內容。
專題二中,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分享新時代十年智能制造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強專業認同和職業自豪感。
專題五中,通過學生分享調研報告,布置參觀及探究任務:中國智能制造產業如何引領世界經濟潮流,準確把握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
2.2.2 理實結合,推動學生核心素養形成
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無縫連接,組織學生走進航天斯爾特、美亞柏科、金龍客車等實踐基地,將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同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相結合,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深化對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推動學生核心素養形成。
2.2.3 校企合作,共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導師的作用,與思政課教師共同授課,在專題六中,筆者選取金龍客車公司,以現場實景式教學讓學生近距離感受企業文化和勞動精神,了解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前沿科技創新技術,凝聚協同育人力量,講好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故事,激勵更多青年學子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以感召和培育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課后拓展設計是形勢與政策課程設計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能夠有效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對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學生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及將學習內容有效應用到后續學習和生活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專題一中,組織學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爭做新時代好青年”寫一段暢想發布到朋友圈;
專題三中,結合專業,圍繞“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編寫一段快板詞;
專題五中,發布實踐任務,引導學生結合專業,尋找中國智能制造產業對世界經濟發展貢獻的好故事并上傳超星平臺。
形勢與政策課是理論武裝時效性、釋疑解惑針對性、教育引導綜合性都很強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第一時間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引導大學生準確理解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其內容不同于同類課程有固定的教學內容體系,而是根據教育部下發的每學期“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點”以及結合學校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來確定。講清“兩個確立”的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側重實踐邏輯和對中國社會產業發展的決定性意義。
在課前準備階段,學與思相結合,以問題為導向,布置自主探究性活動。如專題二中“現代化是否等于西方化”;專題三中“走訪國企、民企、外企探究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的高水平體現在哪里”;專題四中“通過采訪行業榜樣,探究如何破解高技能人才缺乏的問題”。
在課堂實施階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教學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開放民主的氛圍中進行,引導學生在平等溝通、民主討論、互動交流中理解教學重難點,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以專題一為例,在“兩個確立”重點課堂中,宏觀上,通過學生成果分享:新時代十年的歷史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引導學生思考取得成就和變革的根本原因為“兩個確立”,微觀上,圍繞福建故事:習近平三進下黨的故事,引導學生得出下黨鄉巨變的根本原因是有習近平總書記的掌舵領航。
情境創設法。在專題二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中,通過主題辯論、成果分享、案例研討等互動式教學方式講授“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后,創設“新時代青年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做些什么”情境,由學生暢想如何運用工業機器人專業所學,努力成為一名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推動智能制造、制造強國貢獻一份力量。
議題式教學法。在專題三開創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中,設置“什么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為什么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如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三個問題,由新時代十年的工業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及應用場景廣泛為切入口,闡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貫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全過程的重要任務。
角色扮演法。在專題四聚天下英才,筑強國之基中,以“技能成才,強國有我”為主題,讓學生扮演大國工匠成衛東、魏鳳云、蓋軍銜等角色,通過邀請優秀校友分享在校參加各類技能技術競賽與入職央企的工作體會,引導學生理解高技能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支撐,不斷增強技能本領,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實踐調研法。在專題六脆弱復蘇的世界經濟中,對話企業導師。我們走訪金龍客車公司,以現場實景式教學讓學生近距離感受企業文化和勞動精神,了解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前沿科技創新技術,凝聚協同育人力量,講好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故事,激勵更多青年學子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育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本教學打通了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之間的壁壘,強化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教育理念,有效引導學生綜合歷史、經濟、社會、文化及政治層面進行思考和認知。通過沉浸式體驗為工業機器人專業的學生量身打造了專屬的“大思政課堂”,通過思政+產教課程的有機結合,讓高職學生聽起來“解渴”、學起來“共鳴”、回味起來“余音繞梁”,服務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形勢與政策課程經分析、設計和應用階段,歷時6 個月,共有4 名教師100 多名機器人專業學生參與,順利完成了“形勢與政策”+產教融合課程的開發,達到了機器人制造專業既定的思政課程教學目標。
一是持續強化“鏈接專業”,增強教學針對性;與專業課程進一步融合,有效融入智能制造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等內容,精選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案例等,深入挖掘思政育人元素。
二是持續深化實踐教學,增強教學說服力;課內安排豐富的實踐活動,如:角色扮演、辯論賽、課外帶學生走進思政實踐基地如金龍客車、集美新城等地。
三是持續培養全局思維,增強教學有效性。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要加強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教育,加強學生的全局思維鍛煉,鼓勵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開闊自己的視野。
在今后的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中,將不斷更新不同專業領域內新的經典案例,為不同高職專業的學生量身打造專屬的思政課堂,既能彰顯思政理論的廣泛適用性,又能引導學生認清專業技能在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勵更多青年學子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堅定學生對經濟與社會發展、國家和民族富強、物質同精神提升的信念,增強對專業行業的認同感,確保高職院校輸送的產業人才在思想和技能上同社會產業要求保持一致,從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高學生的就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