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要抓好課程思政建設,從而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也指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戰略工程,它關乎到中國特色主義事業的后繼有人。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和互聯網技術的融合也成為新趨勢。但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仍需要改進。此次特從互聯網的創新視域下來研究高校思政教育,有重要現實意義與實踐價值。
高校思政教育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隨著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高校思政教育也將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基于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展現出的新特征主要有:第一,時空限制得到解放。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會存在著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而基于互聯網技術下的思想教育可隨時隨地開展,讓教育工作的實施更便捷;第二,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基于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間可借助于多元化的方式進行信息交流,如在線討論、郵件溝通等,有利于增強師生、生生間的互動性,同樣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有所助益;第三,教學手段更豐富多樣。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可通過不同的多媒體手段來實現,如圖片、音視頻等,還可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思政教育平臺,均利于激發出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1]。
教育教學方法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所在,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基于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可積極運用先進網絡技術來實現教育方法的改進。以基于微視頻的翻轉課堂教學為例,該教學方式便是以網絡信息技術為核心,將“教”與“學”工作實施翻轉的課堂形式。在進行思政教育前教師可先制作出精美的微視頻,并將其上傳到班級郵箱或是學校官網中供學生下載學習,隨后在課堂上教師再結合學生的自學情況實施有針對性的解疑答惑,加快學生的思政知識消化與吸收。比如在教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時就可結合微視頻下的翻轉課堂,能有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同。同時,還有基于藍墨云班課和SPOC 等網絡教學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思政教師可結合實際選擇[2]。通過結合網絡技術來改進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能極大地提升思政教育效率與質量。
在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材是最基礎的教學資源。當前高校思政教材是通用的,各章節邏輯清晰,內容嚴謹,有極高教學價值。但隨著新時期的到來,單純的教材資源暴露出其局限性,導致思政教育工作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思政教育出現滯后性。基于此背景下,便可依托于豐富的網絡空間來新增教育資源。網絡資源不僅有著海量性、多樣化的特征,且最大的優勢在于具備實時性、共享性,是互聯網下改進高校思政教育的有利抓手。以教學《中國近代史綱要》相關課程為例,思政教師可在網絡平臺上提前搜集相關的網絡教育資源,如以近代史為題材的影視作品《走向共和》《覺醒年代》《解放》等,并將其進行剪輯來作為教學工作的補充。同樣,教師還可整理出黨的二十大報告相關精華內容,通過講解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明確自身所承擔的重要使命。此外,還可搜集出最新的新聞熱點事件來作為思政教育的典型案例,如“云南大學胡鳳益團隊成功創制多年生稻”“清潔能源的發展應用有效減緩了今年的全球碳排放增幅”等等,均可豐富課堂,激發出學生對思政課的熱情。
由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常常受到時間、空間上的限制,會導致教學質量也會受到影響。尤其是部分知識存儲量較大、理論知識較多的課程,難以在有限的學時中為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講解。借助于互聯網技術來推動高校學生的在線學習,是實施思政教育改進的有效途徑之一。傳統的思政在線學習主要是依托于學校的內部網站,雖然能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但不足在于開放性不足,因而難以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為此,在互聯網視域下可積極推進慕課平臺(MOOC)的應用。MOOC 指大規模開放課堂,它有著共享性、開放性的特征。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思政課教學為例,便可借助于MOOC 平臺來改進,學生們可按照教師要求的學習進度在圖書館、教室、宿舍等不同環境中隨時隨地學習,并且還能進行在線討論、隨堂測驗、自我管理學習進度、進階闖關、大課堂直播互動等[3]。此方法的應用不僅能推進學生的在線學習,強化其自我管理能力;還能有效增進學生對社會的認知,使其產生更宏觀的社會視野。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重視對考核評價工作的改進與更新。思政教師可為學生設置在線的成長檔案,用軟件來評估當前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為思政教育提供全新的考核模式。例如可借助“雨課堂”等互聯網智能終端設備來監控學生思政學習情況,分析學生學習思政課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隨后教師再聯合學生所反饋出的信息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效地引導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思政課堂學習中。評價考核學生的發展情況時,也可采取線上記錄的形式,在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各個階段都應用題庫軟件來記錄下學生的考核結果,同時還可利用先進的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來制作出學生成績考核結果的變化軌跡圖。總之,通過利用互聯網智能終端更新考評,便于高校思政教師實時性地了解學生動態,進而實現對教學計劃的完善。
高校在基于互聯網下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也要意識到教師互聯網水平提升的重要性。只有思政教師的互聯網技術應用程度不斷熟練,才能更好地適應當前時代下的思想教育要求。首先,高校要針對思政教師開展關于互聯網技術的相關培訓活動,邀請專業人士到校來進行主題講座、開展研討會議等等,面對面地傳授方法來幫助思政教師解決互聯網技術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從而實現思政教育和互聯網技術的有效融合。其次,作為思政教師也要樹立起“終身學習”意識,積極嘗試用互聯網技術來制作思政教育的課件,并與其他教師間相互溝通,借鑒優秀經驗。最后,高校可與其他學校間圍繞互聯網下的思政教育工作進行學術交流,從而不斷保障思政教育課程的高質量開展,切實滿足大學生的思政學習新需求。
綜上所述,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人員、思政教育內容、思政教育方式和考核評價方式等諸多方面都面臨著挑戰,亟需落實相關改進措施。經研究得出: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可從以下路徑改進,分別有運用先進網絡技術創新教育方法、依托豐富網絡空間新增教育資源、借助慕課平臺推進思政在線學習、用互聯網智能終端更新考評工作、提升思政教育者互聯網教學水平。未來還要充分發揮出互聯網技術優勢實現對思政教育的創新,為社會培育出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