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效能感低下是職校英語學困生的心理常態,他們通常表現為思想消極怠惰,學習動力不足,甚至自暴自棄,還會影響他們的整體自我效能和在其他學科的學習表現。本文依據自我效能感理論,探究提升職校英語學困生學習效能感的策略,以期從根本上改變英語學困生的心理困境。
關鍵詞:英語;學困生;學習效能感
作者簡介:李靜,蘇州工業園區工業技術學校。
一、引言
新職教法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以及“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等職教政策,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和經濟體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也迫在眉睫。然而相當一部分職校生偏科比較嚴重,中考某一科或幾科的學業成績特別低,基礎薄弱。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發現,相當一部分職校生的英語偏科現象嚴重,在英語學習中表現出明顯的習得性無助,不愿付出努力,自暴自棄,嚴重影響教學效果。英語學困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共性特征就是學習效能感低下,它反映了個體對自己控制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是對自己能否利用已擁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學習任務的自信程度的評價。學習效能感高的人通常自我期望值高,在學習任務面前積極應對,樂于迎接挑戰,能夠控制自暴自棄的想法,在面對挑戰時,能夠發揮智慧和技能,容易獲得學業成就。而學習效能感低的人通常在面對學習任務時畏縮不前、情緒化地處理,逃避學習壓力,甚至悲觀放棄。對于職校的英語學困生,必須要先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能感,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擺脫英語學習的困境,實現自我蛻變。
二、理論背景
(一)學習效能感
學習效能感這個概念源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于20世紀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中提出。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為“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學習效能感即學業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學習領域內的表現。
學習自我效能感可以預測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態度,通過直接影響思維品質和對所獲認知技能的妥善使用以及間接加強尋求答案時的堅定性,而對學習行為表現產生較大的影響。學習要求效能感低的學生,尤其容易產生成就焦慮、威脅感,導致成績下降。減輕這種焦慮的最佳途徑不是靠焦慮緩解,而是通過發展認知能力和處理學業要求、自我致弱思維模式以及不良情感狀態等的概括性自我調節技能來建立強有力的效能感。
根據班杜拉的研究成果,先前的績效水平作為最重要的效能信息源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一般來說,成功經驗會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復的失敗會降低效能期望。而職校英語學困生長期缺乏英語學習的成功經驗,很少受到外界的贊揚,長期的負面經驗不僅導致他們在英語學習上喪失信心,自我否定,也會間接影響他們在做其他事情時的心緒狀態,降低他們的整體自我效能感。所以要從根本上提升他們的學習效能,必須引導他們的注意力從長期積壓的失敗經驗中轉移出來,尋找學習效能感的影響因素,找到突破口,逐個擊破。
(二)歸因和能力觀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班杜拉的研究表明,先前的成敗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要受個體歸因方式左右。如果歸因于外部機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就不會增強效能感,把失敗歸因于自我努力等內部可控因素不一定會降低效能感。相信自己的能力是通過持續努力而形成的,這種成就的努力歸因會提高效能。前期的教學經驗中發現,英語學困生通常很少把失敗原因歸于自己的努力,他們的歸因通常更傾向于外部不可控因素,比如不喜歡某個老師、英語單詞太多、語法太難、學英語沒用等,這種歸因方式都是出于本能的自尊保護,在這種歸因模式下,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負面情緒堆積,產生抵觸情緒。歸因于外部因素通常是出于本能的自尊保護,而歸因于內部可控因素卻需要專門的訓練,需要教師的專業引導。
此外,先前的成敗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還取決于人們對能力本質所持有的觀念。持能力增長觀的人更多是追求學習目標,失敗對他們來說,是因為努力不夠或策略運用有失,他們會調整行為和努力來改變結果;而持能力實體觀的人通常認為成績結果反映了自己的能力水平,失敗后的自我能力否定會導致無力感。所以,持能力增長觀的人,其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持能力實體觀的人。職校英語學困生通常會表現出對于自己能力的否定,認為英語太難超出了自己的學習能力,一旦學生把自己的能力定性,就會喪失行動力,完全放棄努力。所以歸因方式和能力觀,是提升英語學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突破口,如果能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歸因觀和能力觀,就能幫助他們提升自我效能感。
(三)同伴和環境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同伴影響在學生自我效能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教師對學生學業的評價、同伴對彼此相對能力的比較和評價會無形中形成共同的社會評價,對個人的效能感產生重要影響。其次,同伴通過他們的指導作用塑造效能信念。同伴示范學業技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能信念、學科內容效能信念及實際成就感。再次,同伴示范通過影響社會比較來改變效能信念。同伴示范能夠獨立于任何技能傳遞而通過社會比較來改變效能信念。最后,同伴也會通過人際聯系影響學習效能。父母和同伴的支持能激發個體應對學業壓力的個人效能感,消極的情緒和社會生活會侵蝕智力效能和自我價值感。替同伴考慮周到并被同伴接受的學生比起行為疏離社會和不斷被同伴拒絕的學生,更可能體驗到有助于學習的良好的學校環境。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師生關系、學生氛圍、交友圈能夠促進有利于智力追求的態度、學業標準和社會認知技能。
三、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
(一)重構思維,引導學生合理歸因,樹立正確能力觀
歸因方式和能力觀是學生思想的重要方面,支配著學生的行為方式,所以它們成為教師提升學困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前提條件。促進自我效能感提升的最佳方式是將失敗歸因于缺乏可以習得的知識和認知的技能,強調個人能力的增長。將能力說成是一種固有才能傾向不利于能力的發展,將能力視為可習得的技能則有助于培養人們樂觀堅韌的效能感、助力人們確定挑戰性的個人抱負、促進分析性思維的發展以及提高行為成就。
為了幫助學生重構思維,教師首先要合理地使用言語勸說法。首先要有理有據,避免強勢灌輸。教師要善用權威的科學理論,如學習動機理論和成敗歸因理論,可以避免主觀性和增加權威性。教師在運用言語勸說法時,以對學生發展有利的方面為切入點,采取正面啟發和積極引導,更容易讓他們接受。其次,以實例點撥,避免空洞說教。要使道理符合客觀實際,最好有真實可信的案例,無論是名人軼事,還是學生身邊的學校風云人物,都可以為英語學困生提供良好示范。最后,要結合實際,注意多次強化。因為歸因方式和能力觀都是學生根深蒂固、積久成性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否定舊觀念接受新觀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學生聽進去到真正接受并且踐行,是一個漫長反復的過程,所以教師要即時關注學生的變化,幫助他們穩定動搖的思想,建立自己努力與能力提升的聯系以及能力提升與學業成就的聯系,從而促進效能感的持續提升。
(二)設置分層目標,積累成功體驗
鑒于學困生從先前的英語學習體驗中沒有獲得足夠的成功經驗,要他們帶著較高的自我效能感投入接下來的學習,實屬難事,但是通過抱負和目標激勵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發現,有效的目標系統表現為一個等級結構,維持自我動機的最佳方式,就是將長期目標同一系列可以達成的亞目標結合起來,長期目標為個體設定努力的道路,短期或切近的目標提供即時激勵,指導和維持個體的努力。
首先,學生自我設置近期目標。自我設定的目標可以提升滿意感,而對外在指定的目標,個體則不一定必須接受或者有義務完成。所以要引導學生為自己設置一個個小目標,能夠定期達成。對于學困生比較集中的班級,因為學生的知識基礎呈現層次化,甚至兩極分化,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也應該呈現層次化,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感受到目標驅動,積累成功體驗。還要注意評價指標的層次性,讓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評價指標內都能獲得成就感和正向反饋。
其次,多多鼓勵學生進行語言輸出,創造成功機會。英語學習的最終的目的是使用它與人交流,所以不能只停留在知識積累上,而要鼓勵學生多多進行語言輸出??梢哉故镜膶W習成果,能更加直接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師在課堂上或者課后設置適合學困生的簡單輸出任務,為其創造“能夠熟練掌握”的經歷,尤其在起始階段,可以特意為學生營造成功可能性較大的情境,讓他們體驗成功,這樣他們就會有更大動力去堅持提升,提升自我效能感。
最后,關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習事半功倍。在當下數字多媒體時代,學生可以很容易獲得各種學習資源,英語學習不再僅僅依賴傳統的課堂學習和背單詞、刷題目,更多線上資源,如背單詞軟件、微課資源、英語影視資源都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并積極挖掘其潛能。
(三)樹立榜樣示范,巧用同伴影響
雖然沒有直接的成功經驗幫助學困生形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但是替代經驗或模仿也是效能期待的來源。通過效仿他人的替代經驗,尤其是與觀察者經歷類似的榜樣,會讓效仿者獲得很大的心理能量。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巧用同伴影響。
首先,成立學習互助小組,以優帶困。優困結合的互助小組,可以貫穿在英語學習全過程。學優生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更能有效地提升其學習效能感和成就感。不僅可以讓學優生更加自信,更有學習動力,也可以讓學困生學習到直接的經驗和方法,更具引領性。
其次,構建積極正向的人際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要建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之間互相的賞識與鼓勵,建立良好的班級人際關系,形成向上有愛的學習共同體。要有效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和團隊協作。有效的小組應該體現出層次性和互助性,與同伴互相比較中產生的心理壓力,會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有很好的驅動作用。學生在互助上進的團體中,自然會更有動力提升自己,努力趕上其他人。
再次,設立榜樣,正向引領。同伴示范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信念。學生從不斷發展認知技能和自信的同伴榜樣那里,比從開始就表現出高度熟練性的聰明的同伴榜樣那里收獲更多。同樣的認知技能,同伴示范比教師示范更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所以對于簡單層次的內容,要充分調動學優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
(四)注重家校合作,合力強化積極成果
因果評價對學生效能信念有很強的塑造力量。對于學生做出的改變和進步,教師要及時給出積極反饋,強化他們的積極成果,如果沒有及時給予積極反饋,學生容易放棄努力。當學生聽到別人對他的贊同和對他進步的積極反饋時,他就會把自我懷疑轉變為自我效能。當他們聽到別人鼓勵說“你做得很好”和“只要努力,你就能完成……任務”時,他們內心的想法和信念就開始轉為相信“我能夠做到”。
除了教師的積極反饋以外,來自更多人的關注、積極反饋和社會認可,能夠合力強化學生的積極成果,幫助學生獲得進一步行動的動力,更加穩定地提升學習效能感。家長作為學生最親近的人,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最大的,所以教師要做好家校溝通,把學困生的積極表現和成績反饋給家長,讓家長對于學生的努力給予肯定和贊賞,使學生產生更大的學習動力,讓他們更加相信自己努力的能量,獲得更高成就。
最后,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總結與反思,記錄成功的經驗。學生及時梳理自己的所得所失,能夠發揮元認知的調節作用,幫助他們及時修正方法,鞏固轉化成果,尤其是將自己成功體驗記錄下來,會幫助其獲得更多的自我肯定,強化成功體驗,積聚內在力量,增強學習效能感。
四、結語
學習效能感是學生對自己能力的主觀感受和把握,直接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意愿和表現。本文結合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各種因素,認為教師可以從引導學生積極歸因,樹立正確的能力觀、設置合理目標、引導榜樣示范、及時積極反饋等方面入手,幫助英語學困生提升自我效能感,激發他們的學習內驅力,堅定學習進步的決心。
參考文獻:
[1]謝毅.高職學生學習效能感培養途徑研究[J].知識文庫,2019(14):209-210.
[2]A·班杜拉.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阿爾伯特·班杜拉.自我效能[M].繆曉春,李凌,井世潔,張小林,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Schunk D H, Hanson A R. Peer model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5(3):313-322.
基金項目:本文系蘇州工業園區工業技術學校校級科研項目“任務型教學法在提升職校英語‘學困生’學習效能中的實踐研究——以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生為例”(項目編號:ITSKY-YB20220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