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婭玲

國家助學金的評定對促進教育公平、維護學校安全穩定十分重要。在助學金實際評定過程中,存在評審材料的真實性和準確度難以研判、評定過程中人為影響因素多、受助和未受助的學生容易出現思想變化及心理健康問題等,建議從加強對學生的關心,嚴格審核認定材料,強化監督評定過程等方面入手,在保護學生個人心理健康基礎上,推進國家助學金公平公正的評定。
國家建立了完善的本專科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全過程、全方位幫扶,確保每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入學并完成學業,其中助學金政策與學校的大部分貧困學子息息相關。每年秋季學期是評定助學金的時段,對符合條件的貧困生進行評定,按相應名額和等級發放。最新的助學金補助標準在原基礎上提高了10%,越來越多的學生特別是貧困生都十分關注助學金的評定,如果出現申請助學金的學生對助學金評定過程有異議的情況,勢必帶來不良影響。班主任是助學金評定的主要負責人,在實際評定過程中,需要對一些現象和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以改進評定過程并推進助學金評定的公平公正。
一、助學金評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評審材料的真實性和準確度難以研判
以往,學生在申請貧困生認定的時候,需要提交家庭情況調查表和當地街道或者村委會開具的貧困證明,幾乎所有交上來的材料都有這個證明。班主任在翻閱班上學生貧困證明時,可能會思考該材料是否存在工作人員懶政的情況,是否存在學生只要去找他們開,他們在沒有認真核實家庭情況的基礎下就直接在表格上蓋章的可能。因為部分開了貧困證明的學生從在校生活條件來看,和表格上的貧困情況描述存在著一定差異,有很多學生確實不算貧困。所以,貧困證明的真實性和準確度難以研判。
現在,國家資助中心強調推行“去證明化”,即學生不需要找街道、村委會等部門開貧困證明,只要學生本人承諾自己家庭條件困難,在承諾書上簽上名字,就可以申請納入貧困生庫,具體的貧困等級將對學生提供的個體化貧困材料由評審小組認定。相對之前需要由行政部門認定貧困,轉而由學生自己承諾貧困,看似避免了行政權力的濫用,但是導致的問題是——貧困生的門檻越來越低。行政部門的認定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公信力的,不蓋章后雖然省去了蓋章的繁瑣,只用填承諾書就行,因此跟風申請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帶來的后果就是評選助學金的競爭性大大增加,評審小組的評閱量大幅增加,材料里的自述真假難辨,容易導致原本該真正的貧困生落選,不是貧困生的同學被評上。
(二)評定過程中人為影響因素較多
1.貧困生和班主任老師以及同學互動較少
一部分貧困生因為自身家庭條件較差,存在自卑、內向的心理,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實情況透露給別人。在班級里面,和老師、同學互動較多的學生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條件較好,性格開朗活潑的學生。班主任老師和評審小組的同學往往更容易關注到顯性的貧困生——即成績好的學生或者是和班主任老師交流多的班干部貧困生。在這種因素影響下,評定小組成員就容易在評定過程中對這部分顯性貧困生進行情感傾斜,相應的,在班級默默無聞、內向、敏感類型的貧困生容易“吃虧”。
2.評審小組打分公平性難以把控
為了公平起見,首先,需要對評審小組的成員進行限定,評審小組一般要由班主任、學生干部、各宿舍代表組成,盡可能避免與某些參評者關系好的同學參與。其次,由學院和班級會制定量化評分表,使評審人員在一定的制約范圍和標準下打分。然而,這兩條公平化措施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一方面,評審小組的同學自己對貧困程度的認知標準不統一,即使有量化評分表,但每個人心里有桿秤,無法保證每個人都按量化表來打分。另一方面,雖然各宿舍派一名代表打分,但是不一定能保證打分者不會因為遠近親疏關系實事求是地打分。所以,評審小組打分公平性難以把控。
(三)受助和未受助的學生容易出現思想變化及心理健康問題
一方面,評定過程中貧困生的家庭情況無法避免的會被評定小組成員知曉,貧困生因擔憂他人知曉自己的家庭情況而倍感自卑,因此大多數貧困學生很介意自己貧困生的身份,幾乎都不愿意透露自己家庭的真實情況,如果不是經濟壓力太大,他們絕不會申請助學金,因此,申請貧困助學金會給貧困生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
另一方面,獲評助學金的同學還需接受其他同學的監督,特別是在日常消費上,他們可能需要小心翼翼,以防花費過多被舉報。實際上,部分貧困生是因為自己勤工儉學有一定收入才想提升生活水平,而某些未評上的同學可能存在嫉妒心理,希望從獲得助學金的學生的消費中察覺可以舉報的蛛絲馬跡,這就給評上的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而另一些未評上的學生可能會抱有投機欺騙的心理,有可能在下次助學金的評定中在申報材料中弄虛作假,以使自己被評上,這些情況都需要關注。
二、對策與思考
(一)班主任老師加強對學生的關心,及時更新貧困生檔案
一是班主任老師要花時間多和學生交流。抓緊在大一秋季剛開學時同學之間不算很熟悉、對助學金政策了解不全、交流時更沒有“目的性”的時間,多和學生交流,以了解學生的情況,這時學生反饋的信息可能更真實。
二是做好家訪工作。學校要結合教育部《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精神,搞好寒暑假學生家訪活動,重點到貧困生家里,將家訪工作和“五幫五促”相結合,摸清學生家庭情況,做好記錄,用心、用情、用力為困難生解決實際困難。
三是實現對貧困生的動態化管理。學校老師平時要和學生多交流,贏得學生的信任,第一時間了解學生家庭遭遇的變故,及時更新貧困生檔案,在評選國家助學金獲得人員時,優先考慮家里出現新變故的學生。另外,要通過談話和家訪調查以及學生反饋,將學生家庭已經脫貧脫困的學生及時退出貧困生庫,保證貧困生庫里的學生都是實實在在的家庭困難生。
(二)嚴格審核認定材料,制定科學評定標準
因為班主任家訪的次數有限,無法對所有貧困生進行家訪,所以學校可以通過生源地調查,直接聯系學生當地村委會、居委會等基層部門,或者請同鄉學生回家時順道去當地了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第一手數據。另外,在互聯網大數據環境下,通過查看學生飯卡消費數據、各級扶貧信息大數據、高校學生資助信息化平臺以及通過和學生室友深入溝通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以此作為助學金評定的參考。
助學金評定的標準盡量量化且符合實際。要根據《國家助學金管理辦法》及上級有關文件精神,制定細則,首先要確定優先評定范圍,例如烈士子女、孤兒、殘疾人家庭子女或自身殘疾學生、家庭收入水平很低的學生,以及近三年家庭醫療費用支出較大的學生等,要保證這些群體的學生優先評定助學金;同時要明確一票否決的不得評定范圍。其次要規范評分細則,制定量化評分表。國家助學金要根據家庭經濟狀況、日常消費、學習情況和思想品德這四項進行評定,并規定相應的分數比例,每一項列舉出具體的分值檔次,方便評分人量化打分。還要及時修訂量化標準,比如學生家庭年收入標準要隨著社會平均標準的變化進行修改等。
(三)評定過程強化監督,多渠道反饋
評定中,由班級設立由班主任、班委、各宿舍代表組成的測評小組,形成一個相互制衡且兼顧各方利益的決策小組。在家庭情況調查表和貧困證明的基礎上,根據量化評分表打分,班主任老師要仔細講解評定要求,監督每位評定人員公平公正、科學有序地打分。最后測算出每位參評學生的平均分(見上表),按照分數高低和名額來確定受助名單。名單電子版要在班級群線上公示,紙質版在學院公告欄公示,充分接受第三方監督。學生可以通過和班主任、輔導員、學院領導見面、微信、qq留言和email等多種方式來監督受助學生。如果存在質疑的問題,班主任需要第一時間核實,并邀請全班同學進行無記名投票。
助學金評定后,班上同學有權監督獲評同學,重點監督受助同學是否存在揮霍助學金和將助學金再次分配的情況。因此,班主任老師要做好宣傳工作,提醒受助同學守住初心,如實申報,鼓勵其他同學用好監督權。一經發現有弄虛作假的情況,要追回所發款項,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批評教育或紀律處分。
(四)樹立正確價值觀,加強思想教育
首先是誠信教育。很多老師感覺現在的學生不如以前“單純老實”,誠然,有些學生為了申請到助學金,不惜編造虛假材料,病歷造價、公章造假、口頭哭窮,騙取老師和同學的同情心。所以,在助學金評定前,在班會上班主任老師首先要強調誠信,組織學生填寫《助學金申報承諾書》,通過儀式感和現場宣貫增強學生誠信意識,培養誠信品德,使助學金能發到真正需要的學生手上,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其次是關愛教育。關愛的對象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申請助學金但沒評上的學生,另一部分是獲得助學金的學生。對前者,落選會帶來失望,班主任老師需要對他們予以更多的關心和安慰。首先在精神上要做好思想疏通,要讓學生明白每個人衡量貧困的程度不同,名額有限,結果無法讓每個人滿意。然后在物質上,優先把學校的勤工儉學、義工補貼、其他困難補助的資源向他們傾斜,減輕他們沒評上助學金的心理壓力和經濟壓力。對后者,更需重點關注,既要考慮他們因為貧困導致的自卑、孤僻、壓抑的心理,又要提醒他們拿到助學金后不要肆意揮霍,做好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等情況的談話記錄。
最后是感恩教育。在主題班會上,各班級圍繞學校資助政策、感恩教育、如何合理使用助學金等主體展開交流,班主任要引導學生心存感恩,教育學生懂得節儉,用心學習,用實際行動回報國家和社會的關愛;教導受助學生把資助用在專業學習和日常生活上,合理使用助學金。
結語:
助學金評定工作考驗著班主任老師的智慧和責任。雖然在評定過程中,部分學生會對評定過程產生各種質疑,老師們會受到不理解甚至責備,但班主任老師仍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總結經驗教訓,將暫時的困難作為不斷前行的動力,讓助學金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作用,努力用知識、能力、愛心來幫助學生改變自身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