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駿

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如何布置作業成為廣大語文教師新的課題,而破題的關鍵在于抓住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語文是一門培養學生文學素養、審美鑒賞能力、優秀文化涵養的基礎課程,可以說語文學科影響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發展。文章就以指向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策略為主題,探討“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雙減”;語文核心素養;作業設計
作業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解、掌握、深化和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徑。設計有效作業,讓作業承擔更多的認知功能、育人功能、發展功能、評鑒功能和誘導功能,讓學生能真正從作業中有所獲,這是教師布置語文作業的初衷??墒情L期以來,作業設計存在一系列問題。
一是作業布置隨意,無效作業較多,目標不明確或者目標只是指向考試,使學生陷入淺層次的學習;二是作業布置缺乏分層性,忽略了學生學習個體的差異性;三是作業形式單一,往往以教材的課后練習、配套練習冊、抄寫等作業為主,了無新意,造成學生煩厭作業;四是作業布置缺乏系統性、序列化,缺乏視野與回味的空間,不能激起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五是作業完成的形式和評價方式單一,更多的作業存在答案唯一性的問題。
這些問題都使得學生感覺作業索然無味,缺乏提升思維、鑒賞評價、傳承文化的動力。特別是在“雙減”背景下,作業時間受到限制,傳統做法使得語文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布置作業成為“雙減”背景下每一位教師亟須思考的問題。而要解決時間與成效的問題,語文作業設置的關鍵點還是必須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同時,為了提高作業的效能,在作業布置過程中亟須改變過去單純的一課一練的操作模式,作業設計需遵循整體性、系統性、分層性和多樣性等原則。
一、作業必須指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初中語文作業應該是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作業,旨在提升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能力和文化底蘊,在課堂之外讓學生發現、領略語文的魅力,激發其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具體如表1所示,語文作業設計應緊緊圍繞著這四方面落實相關的訓練。
(一)作業設計中體現語言建構與運用
這是語文學科獨有的,具有本質意義的內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建構語言運用機制,增進語文學素養,努力學會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作業設計應該從“識記”逐步轉為“識用”,從過去簡單的字形、字音、字義的識記轉變為在一定語境下的使用和辨析,在有限的訓練時間里,減少重復性的抄寫訓練。
另外,語言訓練也應從過去的側重訓練書面文字表達改變為重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這類訓練作業可以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如朗誦比賽、演講比賽、學習感悟分享等形式。事實上,學生在準備這些口頭作業時,經歷一個“思考—文案寫作—練習—口頭展現”的完整的語言學習過程,就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而言,比單純的寫作訓練更為有效。
(二)作業設計中體現思維發展與提升
初中時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更應該強調學生通過學習語言的運用,獲得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等思維能力的發展。對此,教師在進行語文作業設計時,需注重設計對學生思維發展有所提升的題目。而這一塊正是語文教學的弱項。一直以來,語文課都重視語言的鑒賞,卻極少重視對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這方面是有一定的教訓的,近幾年的全國高考的現代文閱讀I,三道選擇題學生的得分率一直偏低,這跟對學生思維訓練不足有密切關系,這一方面想要通過突擊訓練得到提升難以實現。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進行這類題目的命制,讓學生的語言思維在訓練中得到提升。
這一方面的作業設計需遵從由淺入深的原則,結合生活實踐,以學生感興趣的語言素材入手進行設計,設計題型可以從簡單的圖文轉換、語段壓縮、語段排序到短文閱讀一步步進行訓練。教師在分析講評作業的過程中,更應重視對語言內部邏輯的分析與講解。
(三)作業設計中體現審美鑒賞與創造
初中是小學與高中的銜接點,也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形成的重要時間點。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初中階段的作業布置應以課文作為日常訓練的素材,配合群文閱讀的手段,由課內引申到課外,從讀一篇文章引發對感情、審美一致的同類文章的賞讀,這類作業問題的設置需從個體現象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進而再要求學生進行自我閱讀感悟的分享,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當然就初中階段而言,教師還是要遵循從句子鑒賞、人物分析、內容歸納、感情主旨四大方向去命題,讓學生系統地學習品鑒文學作品的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四)作業設計中體現文化傳承與理解
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通過綜合性學習,讓學生走進這些文化中。針對這一核心素養,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開展名著閱讀、美文朗誦、古詩詞大會等實踐類作業。這類作業如果要想收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和育人效果,最好就是做成專題系列性作業,一個學期針對不同的年級結合一個主題開展這幾個活動,讓學生在閱讀、思考、內化、自我作品呈現中獲得提升。
例如,在《紅星照耀中國》名著閱讀中,教師設置了“讀名著,重走長征路”的主題閱讀活動,要求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整理出《紅星照耀中國》中涉及長征的路線、人物和事件,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革命先輩為民族的獨立與復興所付出的努力。這比簡單的講授和不加指引的閱讀會更加有效,而且能讓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理清主線、學會閱讀。
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為語文學科作業的設計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在“雙減”要求下實現則需要教師更多的智慧。
二、把課后思考與探究融入課堂教學
“雙減”之下,時間不夠是最大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最重要的一個辦法就是整合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內的教學資源。很多時候,教師喜歡把課文后面的“思考與探究”與課文內容講解分開處理,有時間時就把“思考與探究”布置給學生完成,并在課堂上講評,但是遇到課時緊張時,就會忽視對“思考與探究”的教學。但是“思考與探究”是編者對課文的理解或者是指引學生理解課文的思考方向,如果對“思考與探究”不做分析解讀,就忽略了編者使用該課文的意圖,學生的學習很容易進入盲目的狀態。如果單獨用一段時間要求學生去完成“思考與探究”的題目,然后在課堂中講評,那么學生作業的時間就會增長,課時會更加緊張。所以對課后“思考與探究”最好的做法是在課堂中把“思考與探究”的問題穿插于課文解讀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思考,準確理解編者對課文的理解。如《驛路梨花》的課后“思考探究”就有三個問題:
第一:下面的人物分別與小茅屋有過什么故事?誰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第二:本文構思巧妙,層層設置懸念和誤會,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結合課文內容分析這種寫法,說說其表達效果。
第三:“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現,所指不盡相同,請找出來,解釋各自的含義,并說說這幾次出現對全篇結構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驛路梨花”做標題有什么妙處?
教師在講授這篇課文時可以把這三個問題組成三條線索,引導學生分別從人物、情節、從標題含義到文章主旨含義三個大方向解讀課文,從而完成對課文的整體理解??梢哉f,把這三個問題理解透徹,這篇文章也就解讀透徹了。
三、作業布置單元化、系列化,實現階梯式學習
系列化布置作業是“減負增效”另一個途徑。過去,教師一直遵從一課一練、課課清的原則。但是在一課一練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大量重復性的練習,往往使學生陷入題海中,特別是部分教師,不加選擇地把大量教輔資料上的題目直接布置給學生,使得學生每天在題海中鏖戰,卻又無法在茫茫題海中理清知識的主線,作業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必須從過去針對每課的練習轉變為單元化和系列化作業,讓學生實現階梯式學習,進而提升其學科核心素養。例如,字、詞的訓練則需通過課前預習、課中讀寫、課后以單元為單位的復習檢測完成學習。
再如,對文章的解讀的相關練習則要從單元的主體結構、編輯思路去做整體設計。如統編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四篇課文分別是《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列夫·托爾斯泰》《美麗的顏色》。這四篇課文或深情回憶,敘述難忘的人與事;或懷景仰之情,展現人物的品格與精神。學習本單元,要求學生了解回憶性散文、傳記的特點,比如內容真實、事件典型、注重細節描寫等。還要從中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品位風格多樣的語言,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因此,教師可以把這四篇課文的內容統整起來就內容歸納、寫作特點進行命題,這樣就能起到大處著眼、重點突破的作用,從而避免重復性訓練,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
至于作文、詩歌、名著閱讀等訓練則應該遵循系統化、系列化的練習策略,讓學生通過三年系統的訓練有所獲益。如記敘文作文訓練,教師要根據“人物描寫(外貌、動作、語言、微表情)”“環境描寫(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環境對情節的推動)”“情節設計(開端與結尾、情節的波瀾)”三大要點設計系列化的寫作訓練。系列化的訓練可以讓學生自主安排時間進行訓練,避免了集中一段時間完成的問題,起到化零為整的作用。
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置分層作業
“一刀切”是班級集中教學最大的問題,事實上,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由于先天稟賦以及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的差異。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智力水平不同,各自的非智力因素也不一樣,語文素養參差不齊。所以不論是在作業量的多少,還是在難度的深淺上,都要精心設計。甚至,可以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上,讓學生自愿、自主地決定作業的內容和數量。當然,這必須建立在教師對教材、教輔資料以及熟悉學生的學習情況下才能操作。有的教師把不做作業當作一種獎勵,不加引導就讓學生選擇是否完成某類型的作業,這樣的操作也是有問題的。
一般情況下,語文學科的作業往往分為基礎知識、閱讀與鑒賞、表達與應用三大類,其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應用難度較高,布置作業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情況,分層次落實。
作業一直是教學的重頭戲,“減負增效”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只要作業目標明確、策略得當、內容豐富,作為語文教師,不必“爭搶”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生自會在枯燥無味的“題?!敝刑鰜?,有的放矢地學習。教師的教學也會從“散亂”走向“高效”,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曾艷娟,吳健勇. 單元統整 任務驅動 支架助力——“雙減”背景下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11):7-10.
[2]呂銀蓮. “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作業創新設計路徑探析[J]. 新課程,2022(19):6-7.
[3]卜唐穎. 基于核心素養的專門學校初中語文作業設計[J]. 現代教學,2022(24):38-41.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