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琴
摘? 要:“雙減”政策已出臺兩年多的時間,教師在積極落實減負增效的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也積攢了一些問題或疑惑。而隨著新課程標準“核心素養為宗旨”課程理念的提出,減負增效迎來了新的背景、環境和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初中生物教師應對減負增效進行新的思考,總結經驗、回顧不足、關注課標,科學、大膽地創新和優化教學工作,從而賦予減負增效以新的內涵和新的成果。教師可以基于“雙減”政策、新課標,在與核心素養教育整合、增加生物教學的分量、多設計實踐活動作業、開展真實深度的跨學科學習這幾個方面對生物教學進行優化。
關鍵詞:初中生物;“雙減”政策;核心素養
“雙減”政策出臺一段時間來,教師在繼續認真落實減負增效政策要求的同時,也應看到,教學的背景在發生變化,這意味著教學理念、目標、策略也需要與時俱進,進行動態反思和優化。教學背景的變化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教師在積極落實減負增效的教學實踐中不再是“新手”,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同時“積攢”了一些問題或疑惑;第二,在“雙減”政策出臺一年后,新課程標準發布,新課標給生物教學帶來了理念革命、教學宗旨的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初中生物教師必須基于新背景、新環境、新要求,對“雙減”教學進行新的思考,并進行新的改革。
一、對“雙減”的幾點新思考
(一)新課標引出了新課題
課標是統領教學活動的綱領,教師必須以課標為依據、以落實課標理念要求為教學宗旨,“雙減”政策下的減負增效教學活動同樣也應接受課標的“領導”,而不是“另設爐灶”。也就是,減負增效不僅要繼續嚴格落實“雙減”,而且要切實落實新課標任務要求。
新課標可以說給生物教學帶來了理念革命,首次提出了“以核心素養為宗旨”的課程理念。有些教師可能不以為然,認為自打新課改開始,素養教育就已經推開,而近幾年來,關于核心素養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也是一個熱點,“以核心素養為宗旨”并不是新概念。其實不是這樣的,首先,新課改初期并沒有提出核心素養教育概念,而是強調“素質教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課程核心素養”不是一個概念;其次,前幾年確實出現了研究、實踐“核心素養”教育的熱點,而且正是這些前期的研究為新課標這個理念的提出打了前站。但有兩個問題,一是新課標前的研究和實踐思想是“核心素養教育與課程教學融合”,也就是并沒有將核心素養教育視為中心目標、教學宗旨,而是課程教學的一個附加任務;二是生物課程的“核心素養”內容、內涵沒有統一,研究者“眾說紛紜”,這造成教師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目標去實踐。而新課標不僅是提出了“核心素養為宗旨”的理念,而且對生物核心素養內涵進行了界定,統一為四大維度。
此外,與核心素養教育總目標相呼應,課標中還出現了大量新概念、新理念、新建議,如“大概念教學”“跨學科學習”“主題框架”“評價促發展”等,所以,新課標確實是帶來了新課題和新環境。
(二)生物課程的減負角色
“雙減”政策主要針對兩個負擔方向:校外培訓負擔和作業負擔。在“雙減”出臺的初期,生物教師也跟其他課程教師一樣針對這兩個負擔去對教學進行改革、設計,比如減少課下書面作業、進行作業形式改革以及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等。但經過一段減負增效的實踐后,教師的頭腦過了“發熱”期,冷靜下來之后,逐漸就產生了幾點疑問:第一,校外培訓機構幾乎是不設置生物課程培訓班的,就算是興趣班、特長班,也沒有指向生物的校外機構(學校或少年宮組織的除外)。也就是這個負擔對生物課程而言基本是不存在的。第二,相比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生物課程所布置的課下作業量其實非常有限,根本不會對學生課下學習形成負擔壓力。一周的書面作業量,可能都不會突破“一天90分鐘”這條“紅線”。
那么,生物減負增效套用其他課程的策略,可能是角色定位出現了偏差,這個課程的主要任務,其實著力點不是減負,而是增效。
(三)教師應有大課程思維
在“雙減”和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樹立“大課程”教學思維。這有幾個理由:第一,新課標提出了“大概念教學”“學習主題為框架”以及“生物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學習”等理念。傳統的生物教學,教師是按教材一課一課地推進,而現在是要求在大概念統領下進行大單元教學、單元整合和跨學科學習,促使教育避免碎片化和更具有實踐意義。第二,“雙減”政策除了對減負提出了具體要求,還同時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學校提供“課下托管服務”“組織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等。
教師可以發現,這對生物課程擔當新角色產生了新的需求,比如勞動教師組織學生勞動實踐活動,多是種植、養殖類,而勞動涉及“千行百業”,勞動教師也不是全能的,所以,這就需要有生物課程參與到勞動教育中,使學生的勞動更科學;再比如,體育教師在課后托管組織學生鍛煉時,需要向學生傳授健康知識、健康理念,而這其實與生物課程的教學內容也有重疊,而且這也是生物教師的特長,如果生物參與體育教學,體育教師的教學也會更加深入。
二、“雙減”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學策略的優化
(一)與核心素養教育整合
“雙減”的減負增效應受課程標準統領,減負增效必須與核心素養教育進行整合。這其實是賦予了增效的“效”新的內涵。也就是過去的生物教學以使學生提升掌握生物知識、技能的質量、效率為增效標準,而當下,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是否得到了綜合、有效的培養,才是評定增效的指標。僅使學生掌握生物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生命觀念,只能說是落實了核心素養教育的一個維度目標,這樣的教學,不僅不能算增效,而且是低效。
那么,怎樣將減負增效與核心素養教育整合呢?其核心的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中心、講求素養建構。也就是,教師減少或摒棄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而給學生搭建平臺、創造條件,組織他們自己去進行探究、思考、體驗,從而在過程中生成和發展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等素養。
例如,在學習“我國的植物資源”一課時,讓學生了解“我國有多種植被類型”,教師不直接講授,而是課前給學生安排任務,“歸納自己的生活經驗、旅行見聞,再通過電腦網絡查詢我國有多少種植被類型、它們都主要分布在哪些區域、它們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各自的代表植物有哪些?”讓學生利用減負后充裕的校外學習時間,運用電腦網絡進行自主探究,并對所得信息進行提煉、歸納、分析。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實踐能力不僅能得到訓練發展,而且這種方式與課標“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建議相呼應,可以推進數字化學習。
再比如,讓學生自己去回答“為什么說我國植物種類繁多?”,教師指導學生調查我國的植物種類有多少,再去調查國外某些地區的植物種類,然后將國內和國外的數據進行對比,從而認同“我國植物種類繁多”這個觀念。讓學生自己去調查、分析、對比并得到結論,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還能讓學生掌握“對比”這種探究生物知識的實踐方法。
(二)重視生物課程的學習
在傳統的課程理念上,生物課程是比較尷尬的,它不像體育、美術等被視為純“副科”,又不像語、數、外那樣被視為純“主科”。而在“雙減”后,體育、美術、音樂等課程因為與“豐富學生課下文化、娛樂生活”的要求相對應,逐漸承擔了更重要的角色。
所以,相比其他課程,生物課在“雙減”后成了不太受關注的“冷門”。本質上,這只是生物教師的一種心理感覺,或者說是因其自身缺少主動作為意識造成的。實際上,如前文分析,生物課程在“雙減”背景下,不僅不應該著眼于減負,而是應想辦法利用減負契機去給學生創造更好的發展平臺。第一,利用減負后學生課下自主學習時間大幅增長的條件,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更多的生物學習,以使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綜合素養得到更有效的建構發展;第二,體育、美術等課程也并不能完全填補其他文化課程減負后所留下的時間空檔。比如體育,不可能組織學生在課下進行幾個小時的連續運動,這會給學生造成運動損傷;再如美術、音樂等,每天長時間地參與,學生也會產生厭倦。而生物對學生課下學習的參與,其實是在“學生文化生活”的豐富度上添加了砝碼。
所以,生物教師應大膽地給學生布置更多的課下生物學習活動任務,比如前文的舉例,讓學生利用電腦網絡去調查中國、國外的植被數量、類型、種類等,還有下文要專門探討的實踐活動。
(三)增加實踐活動作業設計
前面提到,生物教師應科學分析“雙減”后所產生的環境,以及生物課程的特質、教育角色、功能等,著眼于增效,以提升生物在學生整體學習中的比重。但教師還要注意一點:減負要求是必須嚴格執行的,但不能是利用其他課程減負的“機會”用生物學習去填補這個負擔空白。千萬不能說,語文、數學的作業減了,那么教師給學生布置大量的抄寫、默背生物知識的機械、強化作業,負擔從課程角度上此消彼長,是不符合減負政策要求的,是負擔轉移。所以,生物學習增加學習任務,重心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及滿足學生個性學習、多樣性發展的需求。因而,教師應按素養建構規律以及“雙減”所提出的“組織學生進行豐富多樣實踐、學習活動”的建議,多設計一些實踐性、活動型的作業。
例如,在學習了“我國的綠色生態工程”之后,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設計一個“校園綠化方案”。教師提出方案設計要求:第一,種植地點要科學合理,便于管理;第二,所選植物要健康有益、適宜校園和本地;第三,盡量具有校園的裝飾性,盡量使校園四季常青。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托管時間在校園內進行實際測量、調查,并根據自己所學知識選擇植物品種、設計養殖地點和方法等。這樣的實踐活動,既能豐富學生課下生活,又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責任意識等素養得到均衡有效的發展。
(四)開展真實深度的跨學科學習
如果教師有興趣去了解其他課程的新課標,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僅是生物課標提出了“跨學科學習”的建議,而且很多課程都提出了同樣的建議和要求,如語文、物理、體育、美術、勞動等等。前文還分析到,其實在“雙減”之后,不少課程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課下托管時間的活動時,遇到了需要得到其他課程教師幫助的需求。
比如勞動課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種植、養殖類的勞動實踐時,需要生物教師從專業角度給出指導。否則,經常出現今天種、明天鏟的現象。這會使學生參與勞動的心態變得消極。而反過來,生物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實驗,也經常會用到植物,比如葉面水分蒸騰現象的觀察——生物教師遇到缺少足夠大葉植物的問題。而如果勞動與生物結合起來,既能保證勞動教育能收獲成果,又為學生生物觀察、實驗提供了實體材料。
再如,生物與美術課程的整合,在課下讓學生在美術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美術技巧繪畫各種植物、動物圖,或細胞結構、呼吸原理圖。這樣做,既給美術的課下活動提供了內容材料,又使得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結語
本研究結合近幾年來生物減負提效教學工作的經驗、心得,以及對新課程標準的解析,對指向“雙減”的初中生物教學進行了幾點新的思考,并基于這些新思考,提出了幾點生物教學優化革新的策略。總體而言,隨著新課標“核心素養為宗旨”理念的提出,初中生物減負增效面臨新課題,教師需要準確把握核心素養目標、重新定位課程角色、建立大課程教學思維,積極采取有效的策略,促使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促使學生深入學習生物知識,實現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陽陽. 基于“雙減”背景的初中生物作業的設計和布置[J]. 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21):55-57.
[2]陳艷芹.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課后分層作業的實踐研究[J]. 學苑教育,2022(32):39-41.
[3]胡瑩,高品. “雙減”視域下初中生物教學實踐創新與思考[J]. 中學生物學,2022,38(06):82-84.
[4]劉小燕. 初中生物教學在雙減政策中怎樣減負[J]. 讀與寫:中旬,2022(10):88-90.
[5]李永祥. “雙減”背景下生物課堂教學實現減負增效的措施[J]. 試題與研究,2022(33):4-6.
(責任編輯:張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