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軍
摘? 要:學校和教師把握“雙減”政策的要求改革初中體育教學活動,建構特色育人體系,挖掘體育教學的育人內涵,凸顯體育課堂教學指導的特色,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育運動技能的興趣,提高體育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文章從“雙減”政策入手,系統探究了初中體育教學特色育人體系的建設措施,體育教師應該從多角度挖掘體育教學特色,完善綜合育人體系,強化體育教學的技能訓練功能和人文指導功能,全面提升初中體育教學水平。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體育;體育教學;育人體系
基于“雙減”政策的實施建構初中體育教學特色育人體系,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應主動思考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貫徹落實,系統開發體育教學的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方面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系統鍛煉學生的體育綜合素質。因此初中體育教師要系統結合“雙減”政策的要求,從不同的視角創新教學方法,構建特色育人教學指導體系,支持學生多角度參與體育鍛煉活動,在活動中強化體育技能訓練效果,在體育訓練中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訓練,進一步彰顯體育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
一、“雙減”政策下的初中體育特色育人體系建設要求
在當前我國初中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實施的進程中,體育教學應當深刻領會“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基于“雙減”政策的實施意義,重構初中體育育人體系,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身心發展為導向,融合特色體育運用,保障初中體育育人的科學性。因此在新形勢下,初中體育教師應當嚴格按照教育規律,立足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在保障學生休息權利的前提下,促進其全面發展。
由此,在實際的初中體育育人體系構建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關注健康,學習正確的運動理論、掌握合理的動作模式結構,以培養學生深厚的體育運動興趣,進而使其樹立終身運動的理念。所以初中學校及體育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體育育人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在落實“雙減”政策的同時,明確學生主體地位,提升教學質量,重構課程體系。
二、“雙減”政策下初中體育特色育人體系的建設路徑
(一)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課外負擔
體育教學本身蘊含著一定的育人功能,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師在探索體育教學活動創新設計時,可以重點設計和規劃教學目標,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挖掘體育教學活動的育人功能,保障對課堂教學活動實施科學的指導,全面凸顯體育教學活動的特色功能和育人價值,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成效,從而降低學生課外的學習負擔和壓力。基于此,體育教師應當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按照教學大綱重新設計課程教學內容,通過優化教學方法,提升學生興趣,促使其能夠更好地投入學習中,提高課堂學習質量,這有利于減輕學生在課外練習和訓練的過程中的負擔。
例如,在初中生跳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模式,設計具有特色的“花樣跳繩”訓練指導。同時按照“雙減”政策的減負增效思想和理念,重構課程教學內容,如根據初中生的成長狀態和體育鍛煉的需求,設定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形成特色的引導教育模式。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體育技能的訓練,還應該思考如何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潛能。如在引導學生了解花樣跳繩的訓練要點后,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共同探索和思考花樣跳繩的不同玩法,豐富訓練的內容,這有利于保障學生能夠充分掌握跳繩的動作模式結構。并且,體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花樣跳繩”進行創新,改善以往固定、單一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進而減輕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惰性,降低學生課外運動壓力。同時通過“花樣跳繩”等課堂教學,還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疲倦感,使其在課堂中收獲樂趣,并釋放身心,從而實現了勞逸結合的健康學習方式,切實提高了育人質量。
(二)整合地方特色資源,增設體育社團或俱樂部
根據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體育育人體系構建過程中,通過開展具有特色的體育運動訓練,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運動熱情,使學生能主動參與到多元化的運動訓練指導中,全面提高教學活動的綜合效果。因此,在新時期下,初中體育教學應當注重整合地方特色資源,同時增設相應的校內體育社團或俱樂部,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個性潛能,也能夠進一步提升課后體育服務質量,更有效地落實“雙減”政策。
例如,在少數民族地區或鄰近少數民族的初中學校,可以積極整合民族體育資源,優化體育課后服務設計,并結合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初中生的身體素質、發展需求等,創設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以黎族“竹竿舞”為例,初中教師可以將“竹竿舞”引入體育育人體系中,設計明確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合理規劃育人活動,如指導學生成立“竹竿舞”社團,邀請專業的舞蹈教師在課堂上傳授動作和技巧,課后開展社團活動、參加學校文藝演出等,實現體育與藝術的融合。
體育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介紹“竹竿舞”的起源、發展、創新與繼承,再結合體育理論指導學生正確認識該項運動,并引導學生適當地改良“竹竿舞”,使其符合自身的運動特點和習慣。這有利于促使學生深切感受到黎族群眾的生活態度,培養其積極面對生活的樂觀精神,也有利于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民族體育文化傳承意識。在此過程中,通過建立社團促使學生持續參與運動鍛煉,使其合理利用課后時間進行運動,減少了體育作業的留設負擔。
(三)開發家庭體育作業系統,增強學生體育素養
“雙減”政策的提出,不斷提高了對體育課后作業的重視程度,相比于文化課程而言,體育作業更具有實踐性,并且往往要求學生與家庭成員共同完成。在新時期下,應當注重優化課外家庭體育作業,避免其成為學生的課后負擔。因此在實踐過程中,初中體育教師應當嚴格按照“雙減”政策的要求,盡量減少作業量及完成時間,加強家庭作業管理水平,完善作業留設形式和內容。為此,體育教師需要從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角度出發,利用現代化高科技手段,構建適合初中生發展的家庭作業系統,為體育育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初中體育教師可以結合課堂學習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采用分層留設家庭作業的方法。如在長跑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手機運動App記錄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并針對男女生的個性差異、身體素質的差異等,參考中考體測標準,設定多個長跑完成目標,以身體素質正常的學生為例,設定男子1000m及女子800m長跑的作業標準,如表1所示。當學生達到標準后,可以適當增加目標難度,保證學生能夠循序漸進、長效地提升身體素質。通過設定符合身體實際的家庭作業,能夠改善以往僵化的作業評價標準和硬性完成要求,促使學生的運動鍛煉能力得到有效培養,避免出現學生為達成高目標等占用大量時間加練的情況,有效實現減負。
(四)提供延時體育服務,滿足學生課后運動需求
對初中體育教學活動而言,教師在課后鞏固訓練環節可以開發多種不同的特色體育運動活動和育人活動,關注學生運動素養的高效化培養,使多種運動訓練項目能實現融合發展,共同支持學生的多元化運動訓練。因此初中學校可以開展延時體育服務,充分滿足學生的課后運動需求。
在實踐過程中,初中體育教師可以全面調查初中生的體育興趣愛好,然后優化設計延時體育服務項目。例如,部分學生對武術有濃厚興趣,學校可以聘請專業的武術教練,并配備一名任課教師輔助教學,構建“1+1”雙師課堂運作模式,提升課堂實效和課后服務質量。同時對學生感興趣的足球、羽毛球、擊劍、滑冰、滑雪、游泳等運動項目,學校可以積極通過搭建網絡平臺,邀請更多的教練或退役運動員轉型的體育教師走進校園,充分利用“雙減”政策釋放的體育鍛煉空間。
同時,在提供延時體育課后服務時,學校可以面向全體學生,針對不同年級和水平基礎的學生,分別設計不同的班型和教育教學內容,構建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育人體系,這不僅有利于滿足部分學生“零起點入門”需求,又能夠滿足部分學生的提高拓展需求。例如,在初中體育育人過程中,可以建立豐富多樣的“5+2+X”課后服務模式,在落實“雙減”政策的基礎上,啟動學校課后托管服務,設置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長跑、跳高、跳遠、游泳、武術等綜合性的課后訓練項目,根據學生的運動選擇將學生劃分為多個不同的學習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生實施多元化的指導。在教學指導環節,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體育技能訓練情況、體育興趣的激發情況,還要重視在課后體育訓練中對學生實施針對性德育指導,把握細節,引發學生對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發展的思考,使學生在課后也能參與到體育運動訓練中,感受運動的趣味性,可以受到多層次的啟發和引導。
在課后訓練指導中,教師通過多元化運動活動的設計和開發,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運動興趣愛好,還能通過小組中的同伴結對訓練,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進一步彰顯體育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
三、“雙減”政策下初中體育特色育人體系未來建設方向
首先,應該注重體育教育人文化,強化體育教學德育指導功能。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從滲透人文教育理念的視角開發特色教學活動,系統挖掘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德育元素,在體育教學訓練中關注學生的表現,對學生實施針對性的德育指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高度,有效鍛煉學生意志品質。
其次,應該注重體育教學民族化,構建民族特色教育體系。我國民族體育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悠久,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教育意義。體育教師可以挖掘民族體育文化素材,強化體育教學的特色文化傳承功能和育人功能,豐富體育教學課程內容體系,在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意識,有效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最后,應該注重開發特色育人項目活動,將體育教學與相關素質拓展項目融合,在特色體育項目活動中形成情境訓練體系、游戲化訓練體系,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訓練的積極性,引導初中生參與針對性的體育訓練,并在訓練中感知自己在情境中的責任和使命,然后教師帶領初中生通過團結合作、互相幫助,解決體育特色育人項目和素質拓展項目中的關卡,最終完成任務,鍛煉學生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基于“雙減”政策的要求,改進和創新體育教學活動,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措施和方法應該契合學生的成長需求,能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和思維狀態,全面提高初中體育教學活動的綜合效果。鑒于此,新時期體育教師可以建構體育特色育人體系,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減輕學生體育運動的壓力,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從而保障體育教學活動的價值和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彰顯。
參考文獻:
[1]李小龍. 初中體育教學中“快樂體育”的研究[J]. 新課程,2022(42):140-141.
[2]閆新平. 關于初中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分析[J]. 中學課程輔導,2022(34):117-119.
[3]洪健平. 以問題引領式教學實現中學體育與健康課堂的轉型[J]. 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2(12):27-30.
[4]王敏. 雙減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學中武術教學要點[J]. 武當,2022(11):76-78.
[5]袁軍. 探討初中體育教學中增強學生心理素質的策略[J]. 新課程,2022(41):168-170.
[6]燕文軍. 趣味田徑教學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實踐分析[J]. 智力,2022(33):28-31.
[7]張志明. 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J]. 家長,2022(33):10-12.
[8]李超. 探析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學中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1):61-63.
[9]顧明. 關于傳統武術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對民族精神的培養策略[J]. 武當,2022(11):73-75.
(責任編輯:張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