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怎么辦?》是列寧批判俄國“經濟派”、闡明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學說的重要著作,以解決當時俄國無產階級革命中亟須解決的問題為導向,從解決無產階級運動的迫切需要出發,回應了“我們的政治鼓動的性質和主要內容、我們的組織任務”等問題,對“經濟派”等在內的錯誤思想進行了清算,蘊含豐富的意識形態思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基于《怎么辦?》對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話語生成、本質意蘊和現實觀照三維向度進行考察,對于進一步提煉和闡釋列寧的意識形態思想,進一步堅定共產黨人的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進一步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列寧;意識形態;《怎么辦?》;現實觀照
[中圖分類號]A22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3)06—0035—08
[作者簡介]戚良釗,男,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新疆警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意識形態安全、思想政治教育。
《怎么辦?》是一部凝結著豐富的意識形態思想的重要經典文獻。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第二國際內部出現修正主義思潮,伯恩施坦主義的新變種“經濟派”反對政治斗爭,鼓吹“批評自由”,否定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的作用,強調工人運動的自發性,俄國社會民主黨內部思想混亂、組織渙散,主張工人階級要進行經濟斗爭,系列現實問題無不關涉意識形態批判與建構。列寧面對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的泛濫以及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侵蝕,從解決無產階級運動的迫切需要出發,回應了“我們的政治鼓動的性質和主要內容、我們的組織任務”等問題,對“經濟派”等在內的錯誤思想進行了清算,系統闡發了“灌輸論”思想,廓清了意識形態建構的基本輪廓。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溫《怎么辦?》這一經典文獻,對于進一步提煉和闡釋列寧的意識形態思想,進一步堅定共產黨人的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進一步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重要意義。
一、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話語生成
列寧在《怎么辦?》一文中系統提出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在列寧意識形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形成經歷了長期而復雜的歷史過程,植根于俄國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工人階級的革命實踐,無論從理論溯源還是從實踐表征上看,列寧的意識形態思想都具有深刻的時代烙印。
(一)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生成的理論邏輯
列寧的意識形態思想基于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對“灌輸論”的討論,批判地繼承考茨基、普列漢諾夫等人的思想而完成的理論創造。要達到對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科學認識,必須對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進行整體性考察。
1.馬克思恩格斯的灌輸思想對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奠基。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研究從來都不是“茅草屋中的學問”,始終回應時代關切是馬克思、恩格斯進行理論研究的原點和基點。他們十分關注和強調理論斗爭與科學思想的重要性,堅持“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相結合,指出科學思想與理論的灌輸是開展理論斗爭的主要方式。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將先進的思想和無產階級分別比作人類解放的“精神武器”和“物質武器”,他指出“精神武器”和“物質武器”必須相互結合、相互作用才能夠實現“徹底擊中”。馬克思、恩格斯在后來的《共產黨宣言》中進一步明確了意識形態灌輸的主體,即由誰來灌輸的問題,他們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分析了共產黨人是革命運動中最堅決的部分,而且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條件、進程、結果,等等。盡管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灌輸”的觀點較為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列寧的“灌輸論”思想實際上是由馬克思、恩格斯的相關思想演變而來,這是不容否認的。
2.考茨基關于社會主義意識的觀點對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啟示。在考茨基看來,社會主義意識奠基于深刻的科學基礎之上,并被傳授給無產者,它不是無產階級進行階級斗爭的必然結果和直接結果。在《怎么辦?》中,列寧曾引用考茨基的這一觀點,指出“經濟派”對于意識形態作用的認識是“極大的錯誤”。工人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他們無法進行理論創造,無法正確認識貧困問題的根源,也無法自發形成階級意識,社會主義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到無產階級中。列寧在對考茨基有關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基本觀點進行揚棄,進一步充實了列寧的意識形態思想。
3.普列漢諾夫的灌輸思想對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影響。普列漢諾夫強調要在工人階級中宣傳社會主義思想,闡發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階級屬性,強調站在無產階級立場進行革命實踐活動,秉持共產主義的科學性邏輯內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這一“有力的武器”指導俄國革命實踐,提出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灌輸給無產階級以無比的干勁”1并在《社會主義與政治斗爭》中第一次在俄國用馬克思主義對民粹派思想作了批評。盡管普列漢諾夫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頗具爭議,但是他的上述思想和觀點對列寧意識形態思想形成、發展起到了重要啟發作用。
(二)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生成的實踐邏輯
回答工人運動中的迫切現實問題是列寧寫作《怎么辦?》的主要原因之一,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脈絡與俄國革命的客觀進程高度耦合,考察列寧的意識形態思想需將研究場域和視野置于當時俄國特殊的革命實踐中加以研究和分析。
1.批判俄國“經濟派”修正主義主張。1898年3月,俄國社會民主黨成立,但是沒有制定黨綱和黨章,黨缺乏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黨的中央委員會成立不久之后便被破壞,大量社會民主黨人遭到迫害。社會民主工黨內部思想混亂、組織渙散,受到伯恩施坦主義的變種“經濟派”的嚴重干擾。
列寧以清算“經濟派”的錯誤觀點為切入點,指出:“經濟派”醉心于經濟斗爭,盲目崇拜工人運動的自發性,否認革命理論的領導作用,反對從外部向工人階級灌輸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列寧深刻揭示了“批評自由”的危害和實質,論證了建立一個集中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必要性。
2.推進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從國際視野來看,俄國相較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起步較晚,工人運動在理論武裝、組織領導、保障機制等方面還不夠成熟和健全。列寧一方面駁斥了“經濟派”修正主義的主張,另一方面指明了建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未來出路,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前提下加強思想理論建設工作。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十分注重理論武裝的問題,強調無產階級政黨和“領袖們”必須深刻理解和領悟科學社會主義的內涵與核心要義,并將科學社會主義的意識傳播到工人群眾中去,以此來加強和鞏固團結。
列寧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進行繼承和發展,以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其“批判的武器”,在流放時期曾發表《俄國社會民主黨人抗議書》與“經濟派”進行論戰,后來又陸續發表《我們運動的迫切任務》《從何著手》等大量批判性文章回應無產階級革命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他親自參與到革命斗爭中去,積極開展政治揭露和政治宣傳等工作,分析了“經濟派”崇尚工人運動的自發性錯誤,工人階級單靠自己的力量只能產生出工聯主義意識,最終走向資本邏輯的囹圄中。
3.積極進行政治教育。列寧始終堅持探索革命理論與革命武裝相結合的問題,闡明革命離不開革命理論的指導,審時度勢提出“灌輸論”。隨著工人階級的日益壯大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日益高漲,越來越多的有覺悟的工人認識到用革命理論指導革命實踐的重要性,從主觀性上渴望能夠享有政治知識1。列寧強調,要對工人階級進行政治教育。
結合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客觀實際,列寧分析了政治教育的途徑,即政治鼓動、政治揭露,力求揭露沙皇俄國專制統治的本質屬性,以此達到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出“全面的政治揭露,是培養群眾革命積極性的必要條件和基本條件”2,主張俄國社會民主黨要在一切人民階層中進行宣傳和鼓動。
二、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本質意蘊
“經濟派”作為伯恩施坦主義的新變種假借“批評自由”否認階級斗爭、否認無產階級專政,列寧在《怎么辦?》中指出“修正”“改良”等無疑會將工人運動送進資本主義的懷抱,要以清醒的頭腦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進行政治揭露和政治批判,對實際工作中出現的混亂和動搖進行駁斥,不斷發揮戰斗的馬克思主義的鮮明底色。
(一)革命前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
《怎么辦?》的突出貢獻之一便是強調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的重要性。俄國社會民主黨剛剛成立之時就受到“經濟派”的嚴重干擾,無論從政黨建設角度、抑或從社會發展角度而言,同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紛爭和斗爭遠未結束。加之俄國社會民主黨所從事的事業是世界之首創,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政黨都從未擔負過的重任,在國際范圍內尚無可參考和借鑒的樣本。現實表明,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政黨建設均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1.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俄國社會民主黨成立后,“經濟派”在意識形態領域產生極為消極的影響,打著“反對正統”等旗號公然與馬克思主義叫囂。列寧敏銳地意識到“經濟派”的這種口號和觀點是機會主義者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慣用伎倆,諷刺了“經濟派”的無能和無原則性。列寧認為,只有正確的理論才能指導正確的實踐,反之會導致錯誤的行為和結果。在俄國革命的關鍵時期,具體地闡發了“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在醉心于最狹隘的實際活動的偏向同時髦的機會主義說教結合在一起的情況下,必須始終堅持這種思想”3的基本論點。
2.發揮“戰斗的馬克思主義”的本色,捍衛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列寧針對俄國社會民主黨還不夠成熟、面臨的情況復雜等客觀現實,分析指出革命隊伍中很多人具有革命熱情,但是理論武裝不足,容易成為敵對勢力攻擊和裹挾的對象,因而“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4。提出,“應當設法恢復在合法馬克思主義時代剛剛開始,而現在又落到不合法的活動家肩上的理論工作;如果沒有這樣的工作,運動就不能順利發展。”1
3.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進行“全面政治揭露”和話語批判。列寧強調,只有搶奪意識形態陣地,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得以順利傳播。俄國工人運動斗爭的矛頭和焦點直指資產階級的(工聯主義的)意識形態,但由于工人階級脫胎于舊的資本主義制度之中,在斗爭初期,在斗爭手段和斗爭形式上往往帶有資產階級(工聯主義)的特點,自身的意識形態不可避免地帶有工聯主義的色彩,因而,俄國工人運動必然會受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影響和控制。正如列寧指出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淵源比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久遠得多,它經過了更加全面的加工”2。
(二)重要方法:強調“灌輸”的意識形態工作方法
一味地強調工人階級革命運動的自發性,致使他們始終無法逃脫革命終將失敗的窠臼。科學的社會主義意識不是工人階級先天固有的,也不是后天自發生成的,只能通過“灌輸”的方式獲得。
1.工人階級本身無法自動生成社會主義意識。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派”醉心于無產階級運動的自發性,排斥政治斗爭和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當時的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由于缺乏統一的組織領導,往往是從自身所處的特殊境遇出發,從自身訴求和某些個人利益出發,如:生活條件、勞動條件等,往往帶有片面、直觀和樸素的發散性特征。另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俄國工人階級受資產階級等壓制和奴役,生活窘迫,無法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進行系統研究和學習,也無法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兩大“基石”(即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進行科學分析和精準判斷。囿于時代和環境的限制,他們不可能自動普遍生成社會主義意識,科學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自然也就無法自發成為工人階級的行動指南。
2.社會主義意識必須從外部“灌輸”。針對“經濟派”的錯誤觀點和當時俄國工人階級運動自發性的客觀事實,列寧一方面強調社會主義意識無法在工人階級內部自動生成,認為“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3。另一方面分析了“經濟派”的觀點實質上是西歐資產階級為自身階級利益論戰的武器,“經濟派”只不過是在重復他們的陳詞濫調罷了。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灌輸論”的觀點。工人階級革命和運動的高漲,體現了他們“自覺性”的增強,但是這種“自覺性”必須要超越經濟斗爭的范圍、超越工廠主和工人階級的關系,要從更深層面認識到社會主要矛盾及貧窮落后的根源。工聯主義的意識非但不利于工人階級思想解放,反而會加深資產階級思想工人階級的思想禁錮。列寧認為,“那么問題只能是這樣:或者是資產階級的思想體系,或者是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這里中間的東西是沒有的。”4列寧強調理論武裝的重要性,分析提出了只有通過“灌輸”,工人階級才能真正認識到貧窮和落后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無情剝削和壓榨,從而懂得必須打破舊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機器,建立新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獲得最終的徹底的解放。
3.以媒體建設為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渠道。作為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很早便注意到宣傳輿論對意識形態工作的積極促進作用,高度重視理論闡釋、理論宣傳和政治鼓動在搶奪意識形態話語權中的重要作用。俄國社會民主黨公開發行的報紙是全俄政治機關報,是俄國社會民主黨的喉舌,具有權威性強、出版周期短、普及性廣,且刊發穩定的特點,是全民的統一宣傳、鼓動和號召的重要載體,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和對工人階級進行政治教育、政治鼓動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以上原因,全俄政治機關報成為當時俄國社會民主黨進行意識形態斗爭的重要平臺。
列寧以全俄政治機關報為依托,開展宣傳、鼓動、號召工作,這一“巨大的鼓風機”將工人階級緊緊團結在一起,通過全俄政治機關報深入人民群眾、宣傳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調動革命力量,進而團結工人階級開展有序的政治斗爭。這在列寧意識形態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組織保障:建立堅定的職業革命家隊伍
列寧論證了在工人階級尋求自身利益的斗爭中,迫切需要建立職業革命家隊伍,并依靠職業革命家隊伍鼓動、發動工人運動和革命,以此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爭取更為廣闊的空間。
1.經濟斗爭、理論斗爭、政治斗爭三者缺一不可。列寧在《怎么辦?》中提出,在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經濟斗爭、理論斗爭和政治斗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緊密配合,缺一不可。從實質上來講,經濟斗爭是為了提高工資待遇、改善生活條件、減輕勞動強度而與工廠主進行的斗爭。理論斗爭注重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政治發動、政治宣傳和理論闡釋。政治斗爭的目的是以暴力手段推翻現存的資本主義剝削制度,進而建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直接動因是為了使工人階級擺脫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
當時俄國“經濟派”割裂了三種斗爭形式的有機聯系,反對政治斗爭和理論斗爭,醉心于經濟斗爭。針對“經濟派”的種種奇談怪論,列寧指出,“群眾的自發高潮愈增長,運動愈擴大,對于社會民主黨在理論工作、政治工作和組織工作方面表現巨大的自覺性的要求也就無比迅速地增長起來。”1在列寧看來,工人運動僅僅停留在經濟斗爭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跳出經濟斗爭這個“陷阱”,從經濟斗爭跨越到理論斗爭和政治斗爭。他進一步厘清了三種斗爭之間的關系,闡明政治斗爭和理論斗爭是經濟斗爭的先導,經濟斗爭必須服從并服務于理論斗爭和政治斗爭;經濟斗爭為理論斗爭和政治斗爭提供經濟保障,政治斗爭和理論斗爭客觀上促進和發展經濟斗爭。這是由于經濟斗爭的最終結果至多是在現存社會制度的框架內得到某些改良,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工人被剝削、被壓迫和貧困的問題,更不可能實現無產階級的最終解放。
2.職業革命家是“富有天才的聰明人”和“堅定剛毅的領袖”。那么,如何從經濟斗爭上升為政治斗爭?如何提高斗爭的組織性和計劃性?如何建立并鞏固好一個無產階級政黨?針對這些問題,列寧給出了答案:“我們首要的最迫切的實際任務是建立一個能使政治斗爭具有力量、具有穩定性和繼承性的革命家組織。”2這就意味著,要使工人的無組織的、自發的經濟斗爭轉變為有序的、自覺的政治斗爭,需要發揮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力量以加強對自覺因素的引導,實現這一轉變的主要依靠力量和直接依靠力量便是建立堅定的革命家組織。
革命家組織由職業革命家和廣泛的地方組織網構成,職業革命家是“富有天才的聰明人”和“堅定剛毅的領袖”,是有修養、懂理論、有才干、有革命經驗、熟悉革命規律的“關鍵少數”。他們代表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具有較強的領導權威,這為領導工人階級革命運動提供了可能。
3.進一步發揮工人革命家的積極作用。列寧進一步論述了革命家組織的重要作用,就是通過政治鼓動、政治揭露等途徑不斷喚醒工人的革命意識,引領和組織工人階級走上政治斗爭的道路。向廣大工人“灌輸”社會主義意識是工人革命家的重要政治任務。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爭奪戰中,必須進一步發揮工人革命家的積極作用,否則工人階級很難從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束縛和控制中解放出來。
列寧主張通過革命斗爭實踐從工人隊伍中培養職業革命家,由他們領導更多的工人群眾參與到反對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運動中來。在生動的革命實踐中,扮演好“理論家”“宣傳員”“鼓動員”“組織員”的角色,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權。他非常形象地指出,“給我們一個革命家組織,我們就能把俄國翻轉過來!”3
三、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現實觀照
列寧在《怎么辦?》中闡釋的意識形態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的原則、方法和運行機理不僅在當時的俄國革命中具有積極的作用,而且為新時代開展意識形態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借鑒和現實指導。一方面,我們要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對列寧的意識形態思想加以思考和考察;另一方面,理論只有回歸于實踐的土壤才具有生命力,我們要依據時代特點,從當下的社會實踐中探尋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現實觀照意義。
(一)理論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積極開展黨的理論和話語體系創新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意識形態反映了一個政黨的階級屬性和價值指向,是政黨建設的“根”和“魂”。《怎么辦?》一文體現出的注重理論武裝、通過“灌輸”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等觀點,破解了當時俄國社會民主黨所面臨的兩條斗爭路線的困境。《怎么辦?》之所以能夠指導俄國工人運動在曲折中前進,取得對“經濟派”“新自由主義”等錯誤觀點、錯誤思潮批駁的顯著成效,根本原因在于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1.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怎么辦?》揭示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當時俄國工人運動和革命中取得勝利的“密碼”——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定堅決與資產階級作斗爭。黨管意識形態是無產階級政黨的一大政治優勢。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扭轉近代以后的歷史命運、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1。堅持黨的領導是在黨的百年奮斗史中積累的寶貴經驗,也是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保證。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指出“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2,這為新時代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深刻認識意識形態工作形勢的復雜性和任務的艱巨性。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社會民主黨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的復雜性、嚴峻性以及任務的艱巨性不言而喻,列寧以獨特的眼光批判了“經濟派”等機會主義,回答了“我們的迫切任務”等問題。俄國社會民主黨正是以《怎么辦?》中的意識形態思想為建黨的思想基礎,才得以保持理論上的先進性,繼而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
反觀當下,從國際上看,意識形態領域仍存在不少挑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西方反華勢力不軌野心尚未姑息,圍繞發展道路和價值觀的較量日益凸顯,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和反滲透斗爭尖銳復雜。從國內看,“四大風險”和“四大挑戰”依然存在,主流思想輿論和錯誤思潮持續交鋒,道德失語和行為失范時有發生,多元社會思潮沖擊主流意識形態的挑戰不容忽視,如何在多元社會思潮中匡正驅邪、正本清源,如何在多變的思想格局和價值觀念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如何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都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意識形態工作。
3.積極推動黨的理論和話語體系創新。列寧在《怎么辦?》勇于突破舊的社會制度的藩籬,不斷揭示、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將新的理論武器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相剝離,不斷加強對工人階級的理論武裝。我們黨勇于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的重大理論創新,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黨始終重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廣大黨員、干部的頭腦,使全黨始終保持統一的思想、堅定的意志、強大的戰斗力。”3
唯有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鑄魂,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推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制度化、常態化成果轉化和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機制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抓手,自覺抵制反動、腐朽、沒落的思想和文化侵蝕,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進一步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二)實踐自覺:發揚敢于善于斗爭的實踐品格,務實有效開展意識形態工作
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怎么辦?》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正是由于當時俄國社會民主黨及工人革命組織有計劃的革命運動,推動了俄國社會的轉型和進步。俄國政治機關報作為俄國社會民主黨的喉舌,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和發動群眾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1.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保持意識形態領域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怎么辦?》成文于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矛盾日益突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較量極其激烈的時期,列寧從社會矛盾出發,破除了社會民主黨內部的思想積弊,找到了解決工人階級貧困和落后問題的出路。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圍繞“堅持自我革命”這條重要的歷史經驗強調,“只要我們不斷清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不斷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就一定能夠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確保黨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1。
2.加強意識形態傳播陣地建設,靈活運用正確的話語傳播策略。全俄政治機關報是當時列寧與“經濟派”等進行話語交鋒的重要陣地,“宣傳員”“組織員”等工人革命組織一方面加強自身對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研究與闡釋,另一方面不斷在俄國工人階級中宣傳和傳播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一貫重視宣傳和思想輿論工作。在信息化3.0時代,要充分運用互聯網等新媒體,靈活運用正確的話語傳播策略,爭奪網絡意識形態陣地。習近平同志強調“互聯網是當前宣傳思想工作的主陣地。這個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2在“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事不網、無處不網”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是最活躍、最前沿的信息集散地,境內外敵對勢力和“顏色革命”勢力通過網絡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妄圖通過網絡達到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這一定程度上使互聯網成為意識形態工作的“最大變量”。在當前復雜的環境局勢下,提升意識形態網絡陣地管理水平,是檢驗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尺,也是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應有之義。需從價值引領、制度建設、斗爭本領三個方面協同發力,提高用網管網治網的能力,這是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抓手。
3.注重凝心聚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鞏固馬克思主義話語權。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是指用馬列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判斷、理論觀點去主導、引領、解決社會的各種問題。列寧總結了俄國社會民主黨艱難的發展歷程,他堅信“一定會使戰斗的馬克思主義鞏固起來,俄國社會民主黨一定會渡過危機而變得更加堅強和更加壯大,機會主義者的后衛隊一定會被最革命的階級的真正的先進部隊所‘代替’”3。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人長期遵循的重要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全體中華兒女的價值追求,也是構筑中華民族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情感紐帶。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1,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精神內核、內在本質、價值指向。黨的十九大、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相蘊相通的,要深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兩個結合”,進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
(三)價值自覺:抓住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
列寧在《怎么辦?》中強調了黨應當由少數領導人(主要是職業革命家)和廣泛的地方組織網構成,黨的核心應當由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有才干、有經驗和經過考驗的職業革命家組成。
1.提升政治領導力,堅定政治方向。列寧認為,戰斗的革命政黨需要有堅強的、有威信的領導,如果沒有一個富有天才、經過考驗的很好的領袖集體,就無法領導俄國人民開展反對沙皇專制制度和資本主義的斗爭。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構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提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2,以黨的決議的形式提出“兩個確立”凸顯了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要義和基本要求。我們要以統一的思想凝聚共識,堅定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推動新的偉大實踐,以“紅色江山”捍衛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
2.增強思想引領力,堅守為民初心。列寧指出“經濟派”借口“批評自由”攻擊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在與“經濟派”論戰中鮮明提出了“革命的理論”,強調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對于引領工人階級革命和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重要作用,捍衛了工人階級的利益和權力。
在新時代,要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聚魂,進一步增強黨的思想引領力,將理論領航內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感意志和自覺行動。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進一步要求要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如果我們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最終也會走向失敗”3。百年以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壯大,根本原因在于堅守為民初心不改色。
3.加強群眾組織力,夯實執政之基。列寧提出建立“革命家組織”的時代背景充斥著“沒有人”和“人很多”的悖論,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工人階級對自身處境越發不滿,對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不滿;另一方面,缺乏統一的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統籌、協調、組織工人階級運動。因而,必須建立“革命家組織”以科學有效地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作斗爭。
嚴密的組織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勢所在、力量所在。其中,基層黨組織是黨的肌體的“神經末梢”,是黨執政大廈的地基。要探索基層黨組織工作模式,不斷加強群眾組織力。黨員干部是“關鍵少數”,要著力發揮黨員干部的表率和影響作用,從黨員干部工作態度、作風建設等層面將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做細做深,切實鞏固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不斷推進和加強黨的建設。
責任編輯:楊偉民
1《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212頁。
1《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358 頁。
2《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頁。
3《列寧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3頁。
4《列寧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4頁。
1 《列寧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頁。
2 《列寧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0頁。
3 《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頁。
4 《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頁。
1《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9頁。
2《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6頁。
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怎么辦?》,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26-127頁。
1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5頁。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怎么辦?》,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81-182頁。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4頁。
2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載《人民日報》2021年11月17日。
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載《人民日報》2021年11月17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問題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CMZ025)、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新疆項目“泛在思政視閾下新時代新疆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1XJJC710002)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