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歲月在無聲無息中悄然流逝,似乎沒有留下一點印記。但在文學的世界里,總有無數的經典名著被保存下來,比如四大名著,以超凡脫俗的藝術手法和雋永深厚的思想文化名垂文學史。它們不但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也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其中細致的人物刻畫、場景描寫、故事情節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那些故事、場景、人物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文人的文學創作理念、價值取向,也成為后世文人墨客爭相模仿的對象,在它們的引領下,一大批著名的小說誕生了。古典四大名著的魅力如此之大,這也給了我們寫作上的啟發:立足名著經典,為寫作帶來更大提升。
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節錄了古典四大名著,這里筆者借著它們的高光片段,談談對同學們寫作的影響,希望予以啟迪。
一、具體鮮明的形象塑造
小學階段,同學們基本都學習記敘文。古典名著雖然是小說,但其中的章回也可以當作是記敘文的類別,這里有人物、有故事、有場景,對我們的記敘文寫作有極大的幫助。
人物形象是故事的核心,故事沒有人物,怎能稱之為故事?作為整個故事的重要元素,人物形象要具體鮮明,這樣才能讓作文出彩。因此要運用合適的人物描寫手法,例如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
以《西游記·猴王出世》為例。當猴群中有猴子提出鉆進水洞且不傷身體的“即拜為王”時,這個石猴如何反應?“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請注意,關于“拜為王”的建議是連呼了三聲的,最終只有石猴回應并要求進去,對比之下更體現出其勇敢。而眾猴看到石猴進洞后都有哪些表現?作者這樣描述:“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也都進去了。”這里作者運用對比和人物描寫中的語言和動作描寫,將一個動作敏捷、勇敢大膽的人物形象展現出來。
而在《紅樓夢·紅樓春趣》這篇課文中,人物個性展現無遺。
先說寶玉,文中第四自然段寫道:“寶玉說丫頭們不會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來,急的頭上的汗都出來了。眾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著風箏說道:‘若不是個美人兒,我一頓腳跺個稀爛!”這一段描寫展示出他是一個天真、頑皮、率直的人。
再說黛玉,文中第五自然段寫道:“一時風緊,眾丫鬟都用絹子墊著手放。黛玉見風力緊了,過去將籰子一松,只聽‘豁喇喇一陣響,登時線盡,風箏隨風去了。”我們知道風箏的線雖細,卻很有韌勁,而黛玉“將籰子一松”的動作足以說明她善于觀察,心思細膩。
我們在作文中,也要將人物描寫的方式方法融入字里行間,以人物塑造為契機,讓作文更加靈動自然。
二、銜接嚴謹的故事情節
故事是需要有邏輯性的,拿《三國演義·草船借箭》這篇課文為例,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周瑜妒忌);接著寫了諸葛亮做的前期準備;然后重點寫經過;最后寫事情的結果——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嘆不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文中的許多內容也前后呼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我們首先來看值得玩味的魯肅與周瑜兩人的對話片段。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么打算,回來報告我。”
這段語言描寫體現了周瑜心胸狹窄的性格特點,但是從故事情節角度看,交代了很多事情:因為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所以才會要求他在十天內造十萬支箭,而且在材料供給、人員配備上都打了折扣;也呼應了開頭的“周瑜對諸葛亮心懷妒忌”一句。那么,周瑜明明已經下了死手,要置諸葛亮于死地,為什么諸葛亮還是完成了任務呢?原因就在于魯肅。
諸葛亮與周瑜對話后,曾與魯肅有過一場對話,對話的最后諸葛亮提出:“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這里,諸葛亮已經明確知道周瑜的陰謀,特意提出這個請求。而魯肅也的確信守承諾,在向周瑜匯報時“果然不提借船的事”,這樣才保證了“借箭”的順利完成,從而完成了故事情節的閉環,讓人拍案叫絕!
同樣,在《水滸傳·景陽岡》這篇課文中也有類似的相互銜接,比方說開頭一段:
“武松在路上行了幾日,來到陽谷縣地面。此去離縣治還遠。當日晌午時分,走得肚中饑渴,望見前面有一個酒店,挑著一面招旗在門前,上頭寫著五個字道‘三碗不過岡。”
作為讀者,初讀這一段其實挺納悶,店家打開門做生意,怎會要求客人只喝三碗酒呢?肯定是越多越好啊!止步三碗,有錢不賺,豈不傻瓜一個?而且在武松喝完三碗酒后,被勸說不需添酒,那豈不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嗎?后來,才知道了店家的良苦用心:山岡上有老虎,只能等明天湊夠二三十人才能上去,解釋了懸念,讓故事情節有效銜接。當然,這也是為了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如果一開始就說山上有老虎,無疑實現不了故事跌宕起伏的目的,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
三、身臨其境的環境營造
身處美麗的大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同學們應該能夠時刻感受到它的存在,但遺憾的是很多人后知后覺,在寫作時總是忽略身邊環境(場景)的存在。其實,外部環境能夠起到交代故事背景、推動情節發展、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在記敘文寫作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比方說《三國演義·草船借箭》這篇課文,當中的環境描寫與故事情節緊密關聯,“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的人連面對面都看不清”,這是諸葛亮和魯肅坐著船慢慢靠近曹操軍營的環境描寫,寫出清晨江上大霧彌漫的情況,因為大霧,所以曹操不敢輕舉妄動,想必當時的他肯定在想,“敵在明,我在暗,還是靜觀其變,先用弓箭試探虛實”,于是采用射箭的方式來防守,才有“一萬多名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的壯觀場面,這也為諸葛亮順利“借箭”埋下伏筆。
在《水滸傳·景陽岡》這篇課文中,也有兩處環境描寫,其一,當武松不聽勸阻硬要上山時,“這輪紅日,厭厭地相傍下山”;其二,當武松看完官府印信之后,“回頭看這日色時,漸漸地墜下去了”,這兩句都交代了武松打虎的時間——入夜,也為其打虎經歷增添了神秘色彩。后來,當武松準備躺下來睡一覺時,“只見發起一陣狂風來”,這也暗示了老虎即將出動,讓人如身臨其境,毛骨悚然。關于這場風在原著中更是用詩來描繪——“無形無影透人懷,四季能吹萬物開。就樹撮將黃葉去,入山推出白云來”,可見風力之大之猛。
《紅樓夢·紅樓春趣》為了突出題目中的“趣”,作者特意將眾多孩子放在“放風箏”的場景中,多處以“笑”連貫全文,比如說話時“黛玉笑”“紫鵑笑”“眾人都笑”,營造了歡樂無比、趣味十足的場景,讓我們也跟著不覺莞爾。
這些環境(場景)描寫值得我們模仿,我們不妨多想想,自己的故事需要增加哪些環境描寫,從而增加真實性,引發讀者的共鳴。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影視文學也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世紀流傳的古典名著被翻拍到大屏幕上,比方說1986年版的《西游記》、1993年版的《水滸傳》等,千禧年之后更有陸陸續續的古典名著被翻拍,這當然是時代的進步。但是,影視文學是有其局限性的,一方面,它改編自古典名著,既然是“改編”,肯定不是原汁原味,比起原著,其藝術性和思想性還是打了折扣;另一方面,它畢竟是視覺沖擊的產物,只會帶給人直觀性的畫面。而原著是語言文字,當中的細致描述更能激發無窮想象。因此,我們還是要回歸寫作層面:文字本身更能帶來關于寫作的啟示,尤其是經典名著的片段,對人性的刻畫、環境的營造、故事情節的銜接總能給讀者無盡的想象。建議大家讀原著,在寧靜的時光中,手捧一書,找尋文字的魅力,與千古風流人物對話,想必“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