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珍 石亞瓊
【摘 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也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深厚底氣。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征程中紅色文化是全體人民不懈奮斗的力量源泉。當代大學生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當代大學生要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而自信的動力源泉就來自于紅色文化,因此,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增強當代大學生的紅色文化的認同,不斷傳承紅色革命精神,樹立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將來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征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培育;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0—163—03
一、新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的重要意義
(一)新時代紅色文化認同是牢固樹立愛國主義的內生情感
新時代紅色文化的認同能夠牢固樹立愛國主義的情感,堅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大學階段是處在價值體系確立的階段,需要有崇高的信仰,堅定的自信和矢志不移的紅色文化認同,才能在前進道路上越挫越勇,知難而進。紅色文化凝聚著全體共產黨人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價值共識和社會認同,紅色文化有著豐富的內容和靈活的形式,并將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精神等融入到大學生群體,進而形成價值共識。
(二)新時代紅色文化認同是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精神引領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紅色文化的認同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精神引領。紅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來自于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來自于中國共產黨的篳路藍縷的百年奮斗,也來自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縱橫九萬里的浴血奮戰。紅色文化沉淀著無數革命烈士和仁人志士在革命路途中的精神追求,也代表了中華民族在近代百年奮斗的精神標示。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特殊文化,紅色文化引領著時代的潮流,紅色文化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的信仰、高尚的品德、堅強的意志、優良的作風和偉大的革命精神。同時紅色文化也是勇于斗爭、善于斗爭、不畏艱難、忠誠報國、一心為民的重要體現。在大學生中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加強大學生的紅色文化認同,能夠讓當代大學生不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將個人的人生目標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把握人生方向,樹立為國為民的遠大理想。
(三)新時代紅色文化的認同是傳承紅色基因和紅色精神的實踐動力
新時代紅色文化的認同是傳承紅色基因和紅色精神的實踐動力。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的生命密碼來自于紅色的基因和紅色的精神。紅色基因是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紅色基因是南湖的紅船、紅色基因是北伐戰爭的獨立團、紅色基因是南昌起義的第一槍、紅色基因是長征路上的十送紅軍。紅色基因的傳承需要紅色文化的認同。紅色文化是一種優質的精神教育資源,在培育當代大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中要全面融入紅色文化,賡續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傳統,讓當代大學生認識到只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和紅色文化的認同才能成就未來,才能實現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需要紅色文化的認同,通過紅色文化的認同自覺將文化的認知轉化為行動的自覺,在工作和學習中領悟紅色精神的真諦,讓當代大學生不斷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確保紅色文化的薪火代代相傳。
二、新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培育路徑
(一)積極拓展紅色教育資源,激活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的主體需求
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認同是時代發展的必要,但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要積極拓展紅色教育資源,通過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的互相結合和促進,不斷激發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的主體需求。首先,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和強大的內涵價值,要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其次,要積極創新大學生紅色文化的教育機制,使得紅色文化建設更加體系化、制度化和常態化。再次,要通過真實的紅色案例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大慶精神因此誕生,鐵人王進喜身體力行的賡續了紅色精神和紅色精神,高校可以以大慶精神來引導學生刻苦鉆研,不怕困難,奮勇爭先。最后,高校在完成他育的前提下,要激勵學生進行自我認知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學生要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提高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增強紅色文化認同,比如可以下載學習強國APP,每天抽出十分鐘時間做相關的題目,可以在學習強國上面觀看相關的紀錄片和影視劇等等,寒暑不斷,鍥而不舍,將這種對紅色文化的學習和認同嵌入到心里面,這樣就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建立黨史學習教育的長效機制,完善紅色文化認同的教育生態
高校要讓廣大大學生了解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國共產黨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等文獻資料,積極培育大學生紅色文化的認同,完善紅色文化認同的教育生態。首先,高校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導作用,學生要學好《中國近代史綱要》等課程,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增強紅色育人的作用;其次,要充分的挖掘各類課程的紅色文化資源,比如大學語文等等,將其他學科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結合起來,將紅色文化認同與專業課程學習巧妙銜接,靈活滲透,增強育人的合力;最后,要不斷創新育人的方式和手段,教師要在新媒體背景下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不斷豐富大學生的紅色文化體驗,比如情景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要利用新科技技術手段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大學生營造學習黨史國史、學習紅色文化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模式,在長久的學習和熏陶中不斷增強紅色文化的認同;同時高校可以通過邀請老革命前輩或革命前輩后人講述紅色故事,賡續紅色傳統,也可以邀請著名黨史專家學者講解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讓學生認識到紅色江山來之不易,社會主義中國來之不易,紅色文化蘊含著先烈的精神和鮮血,讓廣大大學生真正激活對紅色文化認同的主體需求。大學生通過紅色文化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不斷加深了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同時要將這種對紅色文化的體驗和認同轉化為自覺的行動,讓大學生在學習和將來的工作中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大學生在校期間要積極參加各種紅色活動,比如紅色知識的競賽、紅色征文比賽等,要身體力行的傳播紅色文化、積極拓展理論學習的厚度和深度。
(三)組織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的實踐活動,增強紅色文化認同的行動自覺
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對紅色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加強與紅色基地的聯系。可以利用寒假和暑假等時間加強社會實踐,帶領廣大大學生奔赴革命老區,前往革命紀念館等開展參觀學習活動,讓廣大大學生在紅色教育基地,重溫老一輩革命家的奮斗歷程,體會革命先輩的初心使命。鼓勵大學生選擇紅色革命基地作為旅游目的地,我們不但銘記革命英雄的貢獻,更要繼承他們的革命遺志,發揚他們的革命精神。總之,要將社會實踐和紅色文化的有效結合,淬煉崇高的革命意志、培養堅定的革命精神,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并將這種認同化為行動的自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奉獻青春。
(四)積極開展“紅色”創新產業的教育,促成紅色文化認同的成果轉化
大學生要將所學所知用在工作和創業中,所以,要積極開展大學生紅色文化創新產業的教育。開展大學生紅色文化創新產業教育實際上是紅色文化資源的轉化和利用,同時也能讓大學生換發新的活力和動力。學校和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積極鼓勵學生進行紅色文化的認同,比如大學生可以以某個紅色旅游景點,幾個大學生可以合伙開辦小型的旅行社,旅行社要具備紅色因素,擁有紅色文化的標識,大學生擁有理論和專業的優勢,可以自己撰寫文案,起草廣告語,這樣不但帶動了旅游景點的游客量,也能提高自己的經營能力,同時也進一步傳播了紅色文化。當代大學生是富有青春朝氣的群體,他們有干勁,也有闖勁,要以紅色文化為重要精神譜系,讓廣大大學生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奮勇向前!
三、結語
紅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來自于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紅色文化是當代中國最大的精神共識和認同,新時代紅色文化認同能夠牢固樹立愛國主義的情感、新時代紅色文化認同是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精神引領、新時代紅色文化的認同是傳承紅色基因和紅色精神的實踐動力。新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培育路徑,要積極拓展紅色教育資源,激活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的主體需求;建立黨史學習教育的長效機制,完善紅色文化認同的教育生態;通過實踐激勵增強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的行動自覺;積極開展大學生紅色文化創新產業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陳玉佳.紅色文化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路徑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學,2021.
[2]程璐,李濤,王平,等.“三全育人”視角下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模式探析——以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為例[J].山西青年,2020(15).
[3]蓋天昊,賀偉.“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學風建設與黨團組織的協同作用研究——以遼寧科技大學為例[J].領導科學論壇,2020(13).
[4]楊浩英.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政治信仰培育的內在邏輯、運行機制和實踐路徑[J].煤炭高等教育,2019(6).
[5]孫丹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時代要求和路徑探索——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3).
[6]張濤,宋義勇,羅冬妮,等.本土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的路徑探索——以貴州省黔南州為例[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4).
[7]杜向輝.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的生成邏輯與時代意蘊[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
[8]高云霞.傳承紅色文化 培育時代新人——萊西市打造“紅色校車”流動教育基地[J].山東教育,2020(35).
[9]李春燦.地域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以河南省地域紅色文化的融入為例[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
[10]紀安玲,李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維度探究——以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為例[J].學理論,2021(4).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 2021年度資助項目《山西“四種革命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研究》(項目編號:SZ—21235);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西雁北革命精神融入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21zsszsx081)。
作者簡介:張子珍(1994—),女,漢族,山西朔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政;石亞瓊(1989—),女,漢族,山西大同人,碩士研究生,山西大同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