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娥


【摘要】作業改革是學校教學改革中不可忽視的關鍵點之一。“雙減”政策出臺后,作業改革更是要做到“減量不減質”。作業改革可以從立足單元整體、融入課堂教學、轉變評價主體這三個方面入手,實現在減負中提質,在減負中育人。
【關鍵詞】作業改革;減負提質;育人實效
作業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它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學習內容,提高學習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對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通過改進作業的方式和內容,豐富學習體驗、優化學習成果、減輕學業壓力、培養綜合素養、提高教育質量,是亟需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作業改革首先應當從單元整體出發,體現每個單元中每課作業設計的關聯性與遞進性,幫助建立學生的單元知識體系。其次,作業設計可以融入課堂教學,通過研究性、實踐性更強的作業設計,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反饋,實現“教—學—評”一體化。最后,教師可以嘗試“放權”,讓學生成為作業評價的主體,在實踐中相互學習、查漏補缺。
一、立足單元整體,優化作業設計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有主題,課文的編排緊緊圍繞單元主題展開。因此,立足單元主題進行作業設計,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本單元需要掌握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完成有聯系、有梯度的作業后學會將本單元所要求掌握的知識點融會貫通,提升學習實效。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本單元主要探究老舍和豐子愷對動物的描寫,要求學生體味其中的情感,并學會描寫動物的特點。結合單元整體,教師可以從教學重點出發,將作業細分為鞏固性作業、拓展性作業和研究性作業:
二、融入課堂教學,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作業與課堂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將作業與課堂內容相融合,不僅能夠減少學生課后花費在作業上的時間,也能讓作業成為連接“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成果評價”的媒介。
在布置預習作業時,教師就可以將其與自主學習相結合。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傳統節日》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上網查找資料,搜集有關傳統節日的知識,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傳統節日里吃哪些食物,有哪些活動,并把自己的發現在課堂上分享、總結,再聯系課文內容。學生自己充當了“小老師”,很快就掌握了課文知識。而在學完一篇課文后,布置鞏固性作業時,教師可以將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如學習完統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影子》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到操場,面對太陽,根據自己的影子說一說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再排成隊,用前、后、左、右描述自己在隊伍里的位置。學生就在這種實踐性的作業中掌握了課文要求理解的字詞,并學會了運用。在學完一個單元以后,教師也可以布置拓展性作業,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生活。如學習完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走進鄉村”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針對鄉村生活開展研究性學習,展示家前屋后自然景色,細說農村生活給自己帶來的樂趣,抒發自己對家鄉美好生活的熱愛。
三、轉變評價主體,促進作業育人
在傳統的作業評價中,往往是教師評價學生作業的對錯、內容的好壞,作業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如果讓學生成為作業評價的主體,在作業評價中相互對話,有助于學生在評價中實現自我提高。
筆者在高年級嘗試了“循環日記”的作業模式,讓全班共享一本特殊的“循環作業本”,前一位同學可以為下一位同學設計一個作業,后一位同學在完成前一位同學的作業后,再為下一位同學設計一個作業,不斷往復。學生設計作業時要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他的心中要有比較合適的答案,同時在完成前一個同學設計的作業時,也一定會反復思考,做出令人滿意的答案。一本作業本相互傳遞,每個學生都是“答題人”,每個學生也都是“出題人”和“評判人”,這讓編作業、寫作業、評作業的過程充滿樂趣,無形中督促著全班同學活學、活用知識,共同進步。
總之,作業的目的是鞏固學習內容、提高學習能力、促進知識和技能的實際運用。作業改革也要緊緊圍繞這一目的展開,讓作業設計更加科學,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實際需要,讓作業真正發揮作用,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實現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