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玉
《中國標準化》:您對《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中提出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如何理解?其對我國今后的科技發展有影響?
潘洋:標準化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綱要》部署了七項核心任務,其中首項任務即為“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并明確要求共性關鍵技術與應用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標準研究成果的比率需達到50%以上,相較以往對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提出了更高要求。放眼國際,標準化和科技創新相互促進、同步發展的趨勢愈發明顯。
從歷史趨勢上看,標準化與科技創新日趨緊密。近代規模龐大的大機器工業化生產方式催生了有組織的標準化活動。標準化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規范產業發展、促進對外貿易等方面。而隨著20世紀90年代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相互滲透、深度融合。標準化工作融入科技創新活動,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效率和質量,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商業化應用。而科技創新的發展也促成了標準形式從紙質文本向可機器可讀、可交互的標準形式轉變。可以說標準化與科技創新已密不可分。
從當前形勢上看,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相互促進。美國、歐盟、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及地區紛紛出臺了標準化戰略規劃,積極鼓勵制定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半導體、新材料等新興技術標準,試圖搶占新興技術國際標準的制定權。作為國際戰略性資源爭奪的焦點,標準已成為科技創新水平、能力、地位的“天然證明”,也是各領域科研團隊和人員硬實力的“重要表征”。科學研究和標準化同步布局和謀劃,兩者互融互促,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之江實驗室是踐行“科標互促”發展的先鋒力量。以“科技創新的國家戰略力量”及“科研體制改革的示范區”為戰略定位的之江實驗室,成立之初就秉承“科學研究與標準化雙輪并進”的發展理念,將標準化作為科技工作的重要驅動力,依托科技創新開展標準化研究,推動“科技創新鏈”與“標準研究鏈”融合發展。2019年世界標準日,之江實驗室成立了智能科技標準化研究中心,首次在新型研發機構中設立直屬標準化研究單位,借助于實驗室“高原造峰”的技術優勢,建立技術創新的導向機制,科學研究與標準研究同步策劃、同步實施、同步推廣機制,標準化管理制度,標準化人才培養、評價和激勵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等,形成的一整套成熟完善的“科標融合發展”之江模式,不斷總結提煉出在全國范圍內可復制可推廣的成熟應用模式,為科技創新與標準化的雙輪并進提速增效。
《中國標準化》:貴單位如何組織開展2023年科研課題任務,請具體介紹目標、計劃、內容。
潘洋:之江實驗室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智能計算“中國定義”的重要平臺。圍繞智能計算方向,開展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核心系統研發,建設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科研平臺,搶占支撐未來智慧社會發展的智能計算戰略高點。智能科技標準化研究中心緊跟實驗室戰略方向,創新構建集“定地位、確可信、促效率、強保障”于一體,融合技術標準、數字計量、標準數字化、重點平臺與資質等關鍵要素的智能計算新型標準體系,形成系統性優勢,全力支撐實現智能計算“中國定義”。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標準科研任務:
(一)定地位——構建一流智能計算技術標準體系,搶占智能計算標準話語權
圍繞智能計算器件與芯片、智能計算硬件系統、智能計算軟件與平臺、智能計算裝置與重大應用等研究領域開展標準研制工作,布局智能計算標準研究相關研究課題與重大項目,為實現智能計算標準的全面布局與研制奠定基礎與先發優勢,探索智能計算標準體系新形式、新內涵。
(二)確可信——以數字計量促智能計算評測體系建設
建設之江實驗室數字計量標準研究平臺,面向智能計算關鍵要素,優先開展智能算法評測技術與量具,云邊協同智能計算系統性能與安全研究工作。以在線聯網、開源開放、分級授權等形式推動參考數據集的開放共享應用。積極爭取智能計算的評價規則制定權,形成根基更深、底座更穩、支撐更有力的智能計算標準體系的關鍵底座,實現從“規則遵守者”向“規則制定者”的轉變。
(三)促效率——以標準數字化推動智能計算綜合知識庫建設
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NQI專項,開展標準機器語言描述、機器語言標記與規則提取等關鍵技術研究,形成一批新技術、新方法、新工具,并選取代表性的企業開展標準數字化場景建設與初步試點應用,圍繞標準機器語言表達模型、標準中性格式、標準數字化平臺參考架構開展標準數字化研究工作。
(四)強保障——全方位打造智能計算平臺資質生態
之江實驗室已集聚全國智能計算標準化工作組與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智能計算)兩大國家級平臺,未來將集結一批智能計算領域有代表性、有影響力的科研單位、院校、企事業單位及專家資源,夯實智能計算標準研究,研制一批科學、先進、實用的智能計算標準。
《中國標準化》:在2023年的科研課題任務里,列為首位的研究課題是什么?其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潘洋:列為首位的是構建智能計算技術標準體系。
(一)智能計算標準體系研究作為重要戰略方向
智能計算定義為支撐萬物互聯的數字文明時代的新型計算理論方法、架構體系和技術能力的總稱。它是根據任務所需,以最佳利用既有計算資源和最恰當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計算形態。智能計算正處在發展的概念期和萌芽期,圍繞智能計算的研究需要全面系統地布局謀劃。面對各國在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復雜激烈競爭,智能計算標準體系成為與理論體系、技術體系同等重要的第三大戰略支撐。
(二)智能計算技術標準引領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
智能計算伴隨數字化融入社會生產、生活、科研、教育等方方面面,成為支撐智慧社會的基礎。它既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算力和算法,又要推動形成新的算力和算法,是一項技術內容復雜、協同要素多的工程,亟需以標準凝練核心技術、統一技術規則、加速技術對話、豐富智能計算內涵體系。智能計算標準體系涵蓋了“基礎通用”“軟硬件與網絡”“關鍵技術”“行業應用”“計算安全”五個部分,為智能計算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前沿技術探索、產業發展應用起到了支撐性、引領性作用。
(三)智能計算標準體系構建助力先發優勢形成
當前,ISO、ITC、ITU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其他國際先進標準化機構中尚沒有智能計算領域的標準化技術組織,國內智能計算標準領域更是處于起步階段。圍繞異構融合和跨域協同架構下的智能計算相關標準研究還屬于空白。率先開展智能計算標準化領域頂層設計,建設智能計算領域標準體系,是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對新興計算技術進行科研和標準化同步布局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在應對智能計算技術發展的迫切需求中,抓住我國在智能計算領域實現產業和標準換道超越的良機。
《中國標準化》:對于首要研究課題,計劃如何開展實施(合作機構、專家資源、推進計劃、階段性研究目標)?
潘洋:智能計算技術標準體系的構建,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實施:
(一)以重大項目為牽引推動標準體系不斷完善
重點圍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NQI專項、國家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工信部高質量發展專項、省“尖兵”“領雁”研發攻關計劃積極謀劃申報智能計算標準相關研究項目,推進智能計算硬件與網絡、軟件與平臺以及重大應用領域的標準研制,形成一批技術標準,完善智能計算技術標準體系。
(二)以重要平臺資質支撐“之江標準”合作生態建立
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智能計算)是集聚產業、技術、人才資源的重要平臺,全國智能計算標準化工作組是智能計算國家標準研制的核心陣地,依托兩大平臺,聯合“政、產、學、研、用、金”等優質資源,深化“大兵團作戰”理念,推進“實體共建共享”,形成資源集聚創新共享新范式;推進“標準共創共研”,搶占智能計算標準話語權;推進“產業應用推廣”,打通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強鏈路,立足浙江,輻射全國,面向國際。
(三)以創新工作機制深化科研與標準互融互促
健全具有之江特色的標準化推進體系和工作機制,推動標準化工作全面融入實驗室發展戰略,將標準化工作全面融入實驗室科研、人才、管理制度;完善重大科研項目與標準化工作聯動機制,在共性關鍵技術和應用類科研項目立項時探索建立標準協同謀劃工作模式,推動標準化研究人員加入科研項目;完善標準成果的認定和激勵機制,推動建立科研團隊(人員)標準成果認定制度,并將標準成果作為科研績效評價、人才認定的重要內容。
《中國標準化》:首要研究課題預估會收獲哪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對本地乃至全國產生哪些重要影響,在本課題基礎上,將開展哪些方面的持續性研究和擴展?
潘洋:牽引學科融合,助力產業鏈暢通。圍繞智能計算標準體系的建設,牽引各相關單位探索跨學科、跨領域的技術合作和產業鏈合作,實現“科研成果-標準-市場化和產業化”三級躍升,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培育服務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根據智能計算及其前后端技術和產業發展需求,培育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智能計算標準化服務能力,以標準定義“智能計算”,促進智能計算創新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形成生產力。
未來,圍繞智能計算標準體系建設這一重大課題,在智能計算硬件與網絡、軟件與平臺、重大應用等重點領域,全力開展技術標準研制,實現基礎通用、關鍵技術、軟硬件與網絡、行業應用、計算可信等重點技術標準全覆蓋,力爭成為國際知名的智能計算標準話語權策源地、引領標準科研的先行地、智能計算標準化人才培養示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