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泰州市新型城鎮化的現實基礎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當前新型城鎮化存在的問題,提出新型城鎮化標準體系框架,最后給出當前新型城鎮化標準化體系應圍繞推進轉型升級,提升經濟發展;推進文明創建,提升社會文化;推進綠色發展,提升生態環境;推進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服務;推進民生改善,提升市民生活五個方面的具體建議。
關鍵字:新型城鎮化,標準體系,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市民生活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9.013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Standards System
–Take Taizhou City as An Example
WANG Youcheng
(Taizhou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into and research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Taizhou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new urb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framework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standards system. It finally gives suggestions in five aspects: the current new urbanization standards system should focus on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o boost economic growth;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culture; facilitate gree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mot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nd improve public services; and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Keywords: new urbanization, standards 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ety and cul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ublic service, civil life
0 引 言
泰州市圍繞城鎮科學發展的時代命題,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探索提高城鎮競爭力、彰顯城鎮特色的有效途徑,通過分析泰州市新型城鎮化的現實基礎與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確定新型城鎮化標準化工作的重點領域與內容,從而進一步梳理泰州市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制定標準的需求,建立新型城鎮化標準體系[1]。
1 新型城鎮化的現實基礎
1.1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明顯
泰州市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行常住人口居住證制度,落實流動人口“同城待遇”,全面建立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農業轉移人口享有更多更好的義務教育、醫療衛生和技能培訓等服務。近五年共發放居住證40.13萬張,累計轉移農業人口43.45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56%上升到64.4%。
1.2 城鎮化空間格局進一步優化
泰州市積極響應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與周邊城市一體化聯動發展格局加快形成。堅持對接上海、融入蘇南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跨江融合,常泰長江大橋、江陰靖江長江隧道開工建設,北沿江高鐵、鹽泰錫常宜鐵路前期工作穩步推進,動車組列車實現進京達滬。中心城市融合速度加快,組團式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1.3 城市功能進一步提升
泰州城市綜合競爭力持續增強,經濟總量突破 5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1萬元。創新創業活力持續釋放,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2.6%,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2%,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1.1件。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實施做強城市兩年行動計劃,中心城市新型空間架構有序展開。
1.4 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聚焦數字賦能城鄉建設和治理,創新實施“網格+”和“一中心三平臺”基層綜合治理服務模式。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開展“健康長江泰州行動”,長江干流岸線生產性利用率下降到50%以下。強力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省考及以上斷面優于Ⅲ類水質比例居全省前列,PM2.5濃度累計下降36.2%,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3.9%,林木覆蓋率達25.1%。
1.5 城鄉融合發展進一步推進
聚焦土地、產權等關鍵要素,積極探索農村要素市場配置改革和農村資源變資產渠道,積極推進全域整治、整鎮整治和整村整治等農村土地整治,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目標,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26個。率先開展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示范鄉鎮創建,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與改革試點,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市低收入人口和經濟薄弱村(居)全部脫貧摘帽,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縮小到1.99。
2 新型城鎮化存在的問題
一是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資源配置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功能存在短板,特色形象不夠鮮明,在全省發展大局和區域競爭格局中的地位作用亟待提高;二是城鎮體系和空間格局有待優化,融入都市圈協同發展、融合發展和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縣域經濟發展動力和縣城公共服務功能仍需強化,鄉鎮綜合實力偏低;三是人口、人才吸引力不強,城市活力不足,老齡化程度加劇,非戶籍人口在城鎮落戶吸引力有所下降,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進程不快,包容、開放、普惠的發展環境有待提升;四是城市現代治理體系亟待完善,運行管理效率仍需提升,風險隱患不容忽視,安全健康、綠色發展等領域存在薄弱環節;五是適應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有待集成突破,土地、投融資、城市管理服務等領域改革任務任重道遠,新型城鄉關系建立仍需付出更多努力[2]。
3 新型城鎮化標準體系框架
在經過詳實調研、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認為新型城鎮化標準體系應當涵蓋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和居民生活等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相互支撐、相互交融、共同促進城鎮化建設和發展[3],如圖1所示。
4 新型城鎮化標準化體系建設建議
4.1 推進轉型升級,提升經濟發展
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加快工業化信息化融合,以產業升級促進企業發展,增強市場適應性、競爭力。需要進一步加大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力度,建立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支持的產業體系,全力打造城市新的增長極。要讓城市成為易于創新之地,提供一流的資源,創造便利的條件,形成寬松的環境。要重視加強基礎研究投入,鼓勵科研機構、重點企業解決產業或企業技術瓶頸問題,加大成果轉化投入,加快產業鏈配套、延伸,集中力量推進產業高端化,形成具有創新優勢的產業集群,增加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促進實施個性化、差異化發展[4]。
4.2 推進文明創建,提升社會文化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建設新型城鎮化首先要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構筑城市質量精神,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建設文化名城、文明城市。要大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推動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弘揚城市質量精神,加強質量文化建設,把文明城市創建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不斷深化常態化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培植誠信文化,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完善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提高全社會誠信意識和誠信水平。積極推動文化旅游業發展,一方面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促進城市品牌建設。
4.3 推進綠色發展,提升生態環境品質
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把綠色發展作為高質量發展之魂,決不以生態環境為代價盲目發展。一是實行生態環境倒逼,嚴格執行城市生態規劃,不觸碰生態管理“紅線”,并以土地畝產效益為依據,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二是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按照發展目標規定,制定城市實施方案,進行社會公示,接受公眾監督;對目標兌現情況分析評估,完善措施,持續改進。三是完善生態配套工程,加大生態修復的資金投入,有效遏制城市生態退化現象,實現城市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同步與協調。
4.4 推進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服務
加強公共服務,有利于改善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率,改善市民福利,提高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建立都市圈公共資源共享機制,在資源配置方面,完善都市圈住房規劃和用地供應機制,擴大資源開發水平,消除人口自由流動的障礙;在管理模式方面,可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辦醫;在社保對接方面,加快推進社保體系互通。搭建基礎性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公共服務網絡化和資源開發社會化。完善城鄉公共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險制度,建成城鄉一體、供給多元、服務多樣、高效安全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提高供電、供氣、供水服務質量和安全保障水平,創新人民群眾滿意的服務供給。
4.5 推進民生改善,提升市民生活
城市居民生活隨著城市發展得到普遍改善,但區域性的發展不平衡現象較為突出;城鄉之間發展差距在縮小,但居民生活改善程度并不到位,需要在城市高質量發展中帶動城鄉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加強供給側改革,增加有效供給,提高產品質量,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和挖掘消費潛力,確保滿足居民消費增長需求。聚焦改善民生要求,突出保障人群重點,精心做好教育、醫療、養老、食品藥品安全等各類民生工作,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保證在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加強公共設施建設,擴大受益人群覆蓋面,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增加政府與公眾溝通渠道,解決居民關注的熱點問題,使新型城鎮化建設得到社會普遍認可。
參考文獻
[1]譚薇.標準化服務的技術實施路徑研究——以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服務為研究對象[J].中國標準化,2018(3):147-153.
[2]唐曉陽,蔡立輝,鄧祥明.新型城鎮化實踐與發展[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3]顧麗媛.新型城鎮化建設思路及對策[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8,26(2):65-67.
[4]丁仁船,范海洲,連瑞瑞,等.安徽省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研究[J].安徽建筑大學學報,2016.10(5):1-8.
作者簡介
王友成,碩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標準制(修)訂、標準化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