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GB/T 9999.2-2018《中國標準連續出版物號第2部分:ISSN》于2018年正式發布,新標準擴大了ISSN的應用范圍,旨在網絡時代進一步推動ISSN 在我國的普及和發展。通過介紹標準的主要內容和分析現階段ISSN在關聯數據、開放獲取、電子期刊長期保存、其他標識以及出版服務幾個方面的應用,明確未來我國ISSN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ISSN,連續出版物,ISSN中國國家中心,ISSN網絡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9.024
Application of GB/T 9999.2-2018 China standard serial number–part 2: ISSN
Li Shichao
(ISSN China Center,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Abstract: The national standard, GB/T 9999.2-2018, China standard serial number–Part 2: ISSN was officially released in 2018. The standard expands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ISSN, aiming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SSN in China in the network era. By introducing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tandard and analyzing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ISSN in linked data, open access,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electronic journals, other identifi er and publishing servic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SSN in China in the future is clarifi ed.
Keywords: ISSN, serial, ISSN China Center, ISSN Network
0 引 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出版行業正在經歷著巨變,連續出版物的類型不斷豐富,從傳統紙質期刊逐漸向電子期刊、數據庫等形態轉變。在此背景下,GB/T 9999.2-2018《中國標準連續出版物號第2部分:ISSN》于2018年正式發布,部分代替了GB/T 9999-2001《中國標準連續出版物號》的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部分,修改采用ISO 3297:2007《信息和文獻.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編號(ISSN)》。新標準結合了我國連續出版行業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了連續出版物多元化發展趨勢,擴大了ISSN應用范圍,建立不同載體連續出版物之間的關聯,促進ISSN在網絡時代成為有效標識工具,進一步推動了ISSN在我國的普及和應用,讓ISSN可以在新的出版環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 標準主要內容
GB/T 9999.2-2018給出了ISSN的適用范圍及術語定義,主要介紹了ISSN的結構、分配管理、ISSN關聯(ISSN-L)及元數據管理。
1.1 關鍵術語和定義
ISSN,即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是為不同國家、不同語言、不同機構間各種載體的連續性資源(包括連續出版物和不斷更新的集成性資源)進行信息控制、交換、檢索而建立的一種標準的、簡明的、唯一的識別代碼[1],是世界上權威的編碼系統之一。1985年,ISSN中國國家中心由原國家出版局批準設立,設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ISSN中國國家中心是ISSN國際中心指定的區域性機構,負責為已獲得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連續出版物分配ISSN,并根據ISSN國際組織的相關標準制作元數據,完成ISSN的注冊工作。
ISSN國際中心是在國際層面管理連續性資源(包括紙質和網絡資源)的政府間組織,于1976年1月21日在法國巴黎正式成立,主要負責維護和發布ISSN記錄、協調各個ISSN國家中心的活動,以及為沒有設ISSN中心的國家或地區出版的連續性資源分配ISSN[2]。
ISSN網絡(The ISSN Network)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國國際科學技術情報系統(UNISIST)項目框架下建立的一個政府間組織,是負責ISSN分配的指定權威機構[2]。前身為國際連續出版物數據系統(ISDS),1993年演變為ISSN網絡。目前,ISSN網絡由ISSN國際中心和90余個成員國構成。
1.2 ISSN的結構
ISSN的結構是由前綴和8位數字構成,前綴即“ISSN”,8位數字分為前后2段各4位,中間用連接號相連,格式如下: ISSN XXXX-XXXX ,例如:智慧中國(ISSN 2096-0999),前7位數字為順序號,最后一位是校驗位。ISSN通常都印在期刊的封面或版權頁上。ISSN本身并不會反映連續出版物的語種、國別或出版者等信息,但是每一個ISSN與它所對應的連續出版物的識別題名(ISSN為中國國家中心連續出版物指定的唯一題名,用以區分具有相同題名的連續出版物)永久連接,ISSN可以準確連接到相應的連續出版物,并有唯一性。
1.3 分配管理
在中國大陸地區出版的連續出版物,可以向ISSN中國國家中心提出ISSN申請并提供所有必要信息(如連續出版物出版信息及資源樣本),ISSN中國國家中心會根據申請為其分配ISSN并負責后續的管理。根據ISSN分配原則,特定載體一種連續出版物只能分配一個ISSN,并且該ISSN與這個連續出版物的識別題名永久連接[3]。對于出版社在多個國家/地區設有辦事處的情況,可能難以確定一些連續出版物的實際出版地。為避免管理上的混亂,一個國家中心可能需要負責特定出版商出版的所有連續出版物,無論其實際出版地點在哪里。這種情況需要取得國際中心和相應的國家中心雙方同意。目前,ISSN中國國家中心已累計為國內1.6萬余種連續出版物分配了ISSN。
1.4 ISSN-L
為了與ISO 3297:2007《信息和文獻.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編號(ISSN)》保持一致,GB/T 9999.2-2018《中國標準連續出版物號第2部分:ISSN》也增加了ISSN-L(Linking ISSN)概念,以支持連續出版物跨載體版本的檢索和傳遞。ISSN-L由ISSN網絡自動指定,通常選取連續出版物不同載體的不同ISSN中最小的號作為 ISSN-L,同時需要在ISSN書目數據中增加相關字段,用以連接同一連續出版物的不同版本(如網絡版、光盤版等)的書目數據。與ISSN相同,ISSN-L也具有唯一性,無論一種連續出版物有多少不同載體版本存在,只能指定一個ISSN-L,每種連續出版物只能與一個ISSN-L關聯[4]。出版者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將ISSN-L印刷或顯示在出版物上,如果出版者使用的是ISSN-L而非ISSN時,需要進行相應的說明。ISSN-L的應用增強了跨載體搜索、獲取和傳輸方面的功能,讓ISSN在網絡環境下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
1.5 ISSN的元數據及數據庫
ISSN中國國家中心為連續出版物分配ISSN的同時,也利用描述性元數據通用核心集對連續出版物進行編目,并將數據記錄存儲在相應的ISSN數據庫中,同時通過ISSN中國國家中心門戶網站進行最新數據的發布。截止目前ISSN中國國家中心數據庫已創建數據1.6萬余條,涵蓋了中國大陸地區出版的各個文種、不同載體的連續出版物數據,包括中文(CNMARC)和羅馬化(MARC21)兩種書目數據格式,用戶可以通過ISSN網站查詢全部申請ISSN并完成注冊的連續出版物信息。針對連續出版物動態變化的特點,ISSN中國國家中心日常會對數據庫進行實時更新和維護,以保證元數據的準確性。此外,ISSN中國國家中心也會定期將新建及維護數據記錄上傳至ISSN國際中心數據庫,供全球范圍的用戶查詢和使用。
2 ISSN的應用研究
2.1 在關聯數據的應用
關聯數據是W3C(國際互聯網協會)推薦的用來發布和關聯各種數據、信息的格式規范[5]。關聯數據的出現增加了對標準的、永久性標識符的需求。ISSN作為連續出版物的標識符可以把異構的元數據集關聯起來,使這些元數據更易于訪問,而不是存儲在封閉的數據庫中。利用關聯數據來描述連續出版物,不僅可以充分展現其整個生命周期動態的關聯關系,還可以向其用戶提供更多關聯和豐富的信息。ISSN關聯數據模型需要與其他的圖書館參考模型(如IFLA Library Reference Model)保持一致,并且充分考慮到連續出版物的特殊性,例如動態性和基于時事的特性。
為了促進ISSN數據的使用、交換和再利用,ISSN網絡從2017年開始嘗試建立ISSN關聯數據模型,將ISSN注冊數據庫中的書目數據映射到關聯數據,提供給不同數據庫和應用程序的用戶使用。ISSN關聯數據模型依托于最常見元數據廣泛使用的簡單本體(如schema.org、Dublin Core等),以及用于詳細書目記數據的更具體的本體(如Bibframe、MARC21.info),并以多種RDF格式(RDF/XML、Turtle、JSON)進行發布[6]。未來,ISSN數據庫中關聯數據的數量會持續增加,ISSN在關聯數據的應用范圍也會進一步擴大。
2.2 在開放獲取的應用
為了能讓用戶能夠概覽全球所有有ISSN標識的連續出版物,2013年,ISSN網絡開始將開放獲取技術應用到連續出版物,并創立了開放存取學術資源目錄ROAD(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scholarly Resources)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交流和信息部門的資助下,ISSN國際中心提供免費的ISSN注冊數據集。該數據集包括在OA(開放獲取)環境下描述學術資源、且已獲得ISSN網絡分配的國際刊號的書目記錄,例如期刊、會議記錄等。ROAD記錄既可以MARC XML格式下載,也可以RDF三元組的形式表達。ROAD 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可以查詢、訪問全世界的OA連續出版物的入口[7],并且能夠免費獲取這些連續出版物出版的概況及摘要、索引等信息。
ROAD對開放獲取的內容和相關政策做出了明確規定,首先在可獲取性方面,規定了所有資源內容必須能夠開放獲取,無需注冊,所有內容(文章、論文、工作文件等)從初次出版到最近一期都必須是可獲取的狀態,相關資源必須擁有專門的URL;其次在許可聲明方面,規定了開放許可及開放獲取政策須在網站上予以描述。此外,關于內容方面,規定了涉及各領域知識的內容必須是學術性質,在申請ISSN或回溯錄入開放學術資源庫時,相關資源每一期出版物需包含至少5篇文章(原創文章、綜述文章或論文)[7]。
2.3 在電子期刊長期保存中的應用
ISSN網絡為了促進ISSN更長遠的應用和發展,開發了長期保存電子期刊及其它連續出版物相關項目Keeper Registry,并將其列入了2020-2024年ISSN國際中心戰略規劃中。Keeper Registry是由愛丁堡大學EDINA和ISSN國際中心聯合開發和運營的一個面向全球學術界的在線服務,主要目的是為了對有缺失風險需要存檔的數字資源進行長期保存[8],并幫助用戶了解數字資源的出版管理機構、管理方式及獲取條件等,此外也可以向用戶展示全球其他的數字資源保存機構,例如長期提供開放獲取的數字書架的組織機構。
加入Keepers Registry的數字資源保存機構會定期向ISSN網絡提供其保存資源的元數據,這些元數據隨后被接入ISSN數據庫,并構成ISSN網站(https://keepers.issn.org)信息的來源,ISSN網絡也會通過該網站免費提供這些元數據。截至2021年8月,Keeper Registry主要從以下合作保存機構收集數據:中國國家數字科技文獻資源長期保存體系(National Digital Preservation Program, China)、英國考古數據服務(Archaeology Data Service, UK)、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nationale de France, France)、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 UK)、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 USA)、瑞士國家圖書館(Swiss National Library, Swiss)、加拿大學術門戶(Scholars Portal, Canada)、美國HathiTrust數字圖書館、美國“互聯網檔案館”數字圖書館、PKP開放獲取期刊數字保存網絡及Portico數字保存服務等[8]。相關的服務發展及長期可持續性規劃工作已于2020年開展,未來ISSN中國中心與及相關機構將繼續促進Keeper Registry的發展,增加保存資源的數量和類別,與ISSN網絡通力合作來保障數字資源在未來的獲取,逐步完善數字資源的長期保存機制。
2.4 在其他標識的應用
2.4.1 ISSN在 DOI的應用
數字對象唯一標志符,即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在互聯網環境作為永久、穩定、唯一的鏈接為數字化文獻服務,將ISSN與DOI兼容,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前出版環境。將ISSN號當作DOI連續出版物名稱組成部分,用于提供連接其資源的永久有效的鏈接。連續出版物每種版本都應建立各自的DOI,如果 ISSN發生變化則應建立新的DOI。ISSN號用作期刊DOI的前綴的格式,將前綴“issn”(小寫字母)及一個點號置于ISSN號(含連字符)之前[9],示例如下:
2.4.2 ISSN在URN的應用
URN的設計旨在確保與現行標準標識符系統(例如ISSN或任何其它新標準系統)具有互操作性。ISSN國際中心在2000年時,就實現了ISSN的URN的功能,是最早接受URN方案的書目標識符,通過查找按URN語法標記的ISSN,可以返回符合條件的元數據及摘要信息或連續出版物的數字版本。URN擁有與標識符系統掛鉤的命名空間,有別于其它持久性標識符系統(例如DOI前綴并不代表任何標識符系統,而是指明提供標識符的相關組織) 。每一個ISSN號都可根據以下語法以URN形式予以表達:
2.5 在出版服務的應用
2019年,ISSN網絡開始進行新項目ISSN+的開發,它是ISSN一體化的服務機制的應用,最終將取代目前的編目系統Virtua、ISSN門戶網站等,實現分配、管理、檢索與編目的一體化。ISSN+項目整合了ISSN的分配、管理、檢索與編目等多項功能,圍繞智慧服務、大數據應用及互聯互通的理念,整合了內部數據和外部資源。在ISSN分配方面,ISSN+與現有出版商外聯網進行集成,可以將一個或多個ISSN分配給予出版機構提交的分配請求相對應的資源,實現ISSN的自動分配。對于出版數量較大或跨國的出版機構,可以由出版機構批量向ISSN中心申請注冊ISSN,并提交相關的元數據,實現ISSN的自動分配。集中化的分配管理流程能夠讓出版機構大幅度地節約了申請ISSN的時間和耗費的人力。
在管理方面,ISSN網絡不僅可以用ISSN+替代Virtua、ISSN門戶網站等,也能通過ISSN+讓整個ISSN網絡與出版機構建立更加有效的溝通反饋機制,提高溝通管理效率。在檢索方面,ISSN+更加智慧化,與ISSN門戶網站集成后,能夠自動管理數據之間的鏈接和關聯關系,并進行清晰展示。在編目方面,ISSN+的表現也比傳統編目系統更加突出,它可以在專家模式下,實現連續出版物在MARC21、UNIMARC等格式下的編目,也能在輔助模式下,針對那些不完全掌握MARC格式的人,實現用拉丁或非拉丁字母(西里爾語、希臘語)直接編目和自動音譯。
目前,ISSN+還是完全從零開始構建的一體化工具,由包括ISSN中國中心在內的各個ISSN國家中心志愿人員組成的ISSN+用戶小組正在積極測試調研,并有望在2023年推出試行版[10]。
3 結 語
ISSN雖然在國內的圖書館以及新聞出版領域已經有了廣泛的應用,但是面對網絡時代出版環境的變化,仍然面臨著不小的挑戰。未來ISSN中國國家中心要更加重視新技術帶來的變革,重新思考ISSN的定位,立足連續出版物的關聯和開放,探索電子期刊長期保存策略,加強與其他標識符的互通,實現在出版服務中的創新發展,讓ISSN標準能夠在更加廣泛的領域被識別和應用。
參考文獻
[1]ISSN(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EB/OL].[2023-1-10].http:// www.nlc.cn/newissn.
[2]The ISSNNetwork[ EB/OL].[2023-01-12].https://www.issn.org/thecentre-and-the-network/our-organization/le-reseau-issn-en.
[3]崔明明.ISSN注冊與管理[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
[4]崔明明.連續性資源編碼ISSN與ISSN-L的分配與管理[J].中國編輯,2011,49(1):30-33.
[5]劉煒.關聯數據: 概念、技術及應用展望[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2):5-12.
[6]ISSN linked data application profile [EB/OL].[2023-02-10]. https://www.issn.org/understanding-the-issn/assignment-rules/ issn-linked-data-application-profile/.
[7]ROAD, 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scholarly Resources [EB/ OL].[2023-02-10].https://www.issn.org/services/online-services/ road-the-directory-of-open-access-scholarly-resources.
[8]Working Together to Ensure the Future of the Digital Scholarly Record [EB/OL].[2023-02-11].https://keepers.issn.org/sites/ default/files/workingtogether-eng.pdf.
[9]ISSN Manual[ EB/OL].[2023-01-10].https://www.issn.org/ understanding-the-issn/assignment-rules/issn-manual.
[10]ISSN INTERNATIONAL CENTRE ACTIVITY REPORT FOR 2019 [EB/OL]. [2022-1-24].https://www.issn.org/wp-content/ uploads/2020/06/ISSN_RAPPORT_ACTIVITE_2019_ENGL_ final10June.pdf.
作者簡介
李仕超,碩士研究生,館員,研究方向為信息資源組織與管理及相關標準化研究。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