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小學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此背景下,家校合作共育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家校合作關系能夠輔助教師教學,為學生營造更好的成長環境。為深入推進家校合作共育,本文就小學家校合作共育的相關策略進行分析探討,以期為小學家校合作共育工作提供參考。
一、“雙減”政策對小學家校合作共育的影響
1.創造家校溝通機會
“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關注學生的學業進度和心理健康。這需要家長與學校密切合作,共同制訂適合的學習計劃,并不斷創新教育模式。這一政策的實施過程為家校溝通提供了更多可能,增加了家長和教師間的溝通頻率。
2.促進教育公平
促進教育公平有利于家長和學校間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從而促進雙方的交流合作。“雙減”政策通過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減少校外培訓,減少了貧富差距對學生發展機會的影響。同時“雙減”政策鼓勵各地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這有利于保障教育資源在區域間分配的公平性。
3.增強家長對教育的信心
“雙減”政策的實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輕松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能夠讓家長認識到教育的實質價值。同時,“雙減”政策還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發展興趣愛好和特長。發展學生的多樣興趣愛好有助于營造和諧的家校溝通氛圍,增強家長對教育的信心。
二、“雙減”下小學家校合作共育路徑
1.加強溝通聯系
“雙減”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而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教師和家長的雙方努力。例如班主任可以在家長會上,就課程內容、教育方法和學生成長歷程等議題進行探討,傾聽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增進彼此交流溝通,共同為學生成長提供指導。此外,班主任還可以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與家長溝通,共同商討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并制訂教育方案。
2.共同推進課程改革
“雙減”政策要求學校積極推進課程改革,以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學校應廣泛征求家長的意見和建議,讓家長參與課程設置的討論。學校可以建立課程改革反饋機制,了解家長和學生對新課程的意見和建議,實現家校合作共育。學校還可以創建家校共享平臺,發布課程改革的相關信息,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在校表現。家校聯合共同推進課程改革,有助于增進家長對課程改革的認識和接受度,真正促進家長與學校的合作共育。
3.建立家長志愿者制度
家長志愿者制度能夠幫助家長了解“雙減”政策和班主任的教育方式,獲得家長對學校教育、班級教育的支持與信任。首先,家長志愿者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和經驗,他們可以為班級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其次,家長志愿者制度有助于拉近家長與學校之間的距離,將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傳遞給學校,促進雙方溝通與合作。最后,家長志愿者的參與可以帶動其他家長積極參與班級活動,增進家長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良好的家校互動氛圍。
4.設立家長委員會
家長委員會可以促進家校合作共育的深入發展,幫助學校更好地了解家長的需求和意見。同時,家長委員會可以協助學校推動“雙減”的實施。為建立健全家長委員會,班主任需要制定家長委員會的章程。章程中應明確家長委員會的主要目的是推動家校合作共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班主任可以采用自愿報名、民主推選等方式選拔家長委員會成員,確保家長委員會成員的公信力。在選擇好家長委員會成員后,班主任可以借助家長委員會邀請家長參與到家校共育活動中,增進家長與學校的合作交流。
總之,面對“雙減”政策實施后的新形勢,小學家校合作共育的深入發展至關重要。上述措施有望幫助小學班主任進一步促進家校合作,共同推進“雙減”政策的實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我們還需不斷探索和創新,為實現家校共育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