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瀅 臧達霏



摘要:為推動中國西南區域水電資源的進一步發展,提出建設涼山州國家水電公園的發展路徑,聯動涼山州三江流域,將其打造為中國重要清潔能源基地、鄉村振興戰略試驗區、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示范區和世界級高原峽谷旅游走廊,形成“一核心引領、一軸聯雙翼、三帶串四區、多點分布”的空間總體布局。將水電資源轉化為推動周邊區域聯動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為城鄉發展注入新能量,形成水電資源的二次發展。
關鍵詞:水利經濟; 水電站; 水電資源; 二次發展; 國家水電公園; 涼山州
中圖法分類號:F426.9;TV7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5974/j.cnki.slsdkb.2023.S2.001
文章編號:1006-0081(2023)S2-0001-04
0 引 言
水電為應用最廣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在2006年水電發電量就達到可再生能源的90%左右,到2021年占世界總發電電力的16%、可再生電力的45%。對于已開發完成的水電站,如何持續發掘其經濟社會效益,需進一步探索。
目前,對于水利水電工程進一步利用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開發潛力,以及嘗試構建利益機制。賈金生、A·勒瓊、楊子儒等主要關注水利水電資源的開發前景與預測[1-3];陳祖海、郭利芳、賈若祥、李甫春等從構建利益共享機制來解決工程對當地地區反哺問題,提出生態補償、土地入股等方式[4-7];C·格羅斯科普夫等認為工程建設期的經濟、技術拉動是貧困地區持續發展的重要機遇[8]。然而,針對水利水電資源與地區資源結合、轉化并落地的研究較為缺乏。
根據國際大壩委員會統計,截至2020年,全球共有大壩58 713座(此處大壩定義為壩高大于15 m,或者壩高5~15 m但庫容大于300萬m3的水壩),其中中國大壩數量為23 841座[9],占40.6%,位居世界第一。被譽為“中國水電第一州”[10]的涼山州,是中國水電發展的代表,境內擁有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三江流域,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約占全國的15%,技術可開發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8倍[11],目前涼山州三江流域已初步形成水電梯級開發布局。隨著涼山州2020年全面脫貧,為落實國家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戰略,亟需發揮三江流域水電優勢,結合地域自然山水魅力、彝族民族文化特色等,實現水電資源的二次轉化,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為涼山州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
1 涼山州水電發展情況
1.1 水電建設現狀
四川省為中國水電大省,2022年全省水電裝機規模達9 748.5萬kW[12],占全國的23.58%,見圖1。四川省水電站主要集中在涼山州。涼山州由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三江環繞,三江干流在涼山段共有11座水電站,共計裝機規模達5 954萬kW,若跨?。ㄖ荨⑹校┙绾与娬狙b機規模只計其中一半,則涼山州境內水電站裝機規模為3 637萬kW。
金沙江干流涼山段已建水電站3座,分別為烏東德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溪洛渡水電站,共計裝機規模為4 006萬kW,3座水電站均在涼山州界河上,為世界級巨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超過三峽水電站,是國家“西電東送”的重要基地和骨干電源點。
雅礱江干流涼山段已建和規劃建造共6座水電站,總裝機規模為1 552萬kW,包括楊房溝水電站、卡拉水電站、錦屏一級水電站、錦屏二級水電站、官地水電站和孟底溝水電站。其中,除孟底溝水電站位于界河外,其余水電站均在涼山州境內。
大渡河干流涼山段已建2座水電站,共計裝機規模396萬kW,分別為瀑布溝水電站和深溪溝水電站,均在涼山州界河上。
1.2 水電建設成就
水電能源屬于可再生能源,也是重要的清潔能源之一,相較于風能、太陽能、核能,水電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極少,雖初期投資較高,但因其可再生能力較強,長期而言,水電能源建設成本相對較低。涼山州水電能源十分豐富,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7 100萬kW,技術可開發量達6 387萬kW[13]。目前,涼山州三江干流共有百萬裝機以上水電站11座,見圖2,總裝機規模接近于三峽水電站的3倍。
由于大型水電站的集中布局,涼山州的水電開發技術世界領先。如錦屏一級水電站大壩壩高位居世界第一,白鶴灘水電站單機容量為世界最大,溪洛渡水電站特高拱壩群泄洪量為世界之最。從重力壩、拱壩等壩型,到底流消能、挑流消能、面流消能等泄洪消能形式,再到先進的機電技術,州域水電站均體現出中國水電工程的最高技術水平。因此,涼山州具備建設大國重器集中展示地、保障中國能源安全重要戰略基地的重要契機。
2 現狀及發展難點
2.1 涼山品牌未形成
涼山州水能資源豐富,大型水電站云集,水電工程技術成就顯著,可代表世界最先進的水電科技、裝備制造和工程建造水平,并以此作為涼山州最優質的資產和最具影響力的品牌,但由于缺乏對水電資源和工程成果的梳理、總結,以及合適的宣傳載體,“水電”這一優質資產在產業發展方面未得到有效推廣。為助力涼山州在新時代轉型發展,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涼山品牌”“國家名片”,亟需借助現有的基礎條件和機遇,尋求以水電資源為重心的多樣化融合發展平臺。
2.2 資源開發有待優化
涼山州擁有豐富的水、風、光資源,但可再生能源開發仍以水電為主,受季節性影響,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為枯水期,水電設備的運轉發電量受到制約。而此時,風、光資源較為豐富,風力、太陽能發電可對水力發電形成互補。在四川省未來發展規劃中,保持積極發展水電的同時,可將風力、光伏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對四川電網和涼山州電網的補充。根據風、水發電豐、枯互補的特點,利用水電站的外送通道,風、水打捆送出,打造風、光、水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以調整電源結構、優化電源配置,減少煤耗、降低污染排放,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地區生態環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3 持續發展任務艱巨
涼山州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區之一,2019年雷波、甘洛、鹽源、木里4縣脫貧,到2020年剩余貧困縣全部摘帽,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但由于涼山州貧困范圍廣、程度深,又是水電工程大庫區,約15萬水電移民后續發展較為乏力。由于基礎薄弱,在已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解決絕對貧困問題的情況下,面對長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夯實發展基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和相對貧困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推動涼山州后續發力的關鍵。如何將涼山州可再生能源發展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是推動涼山州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關鍵問題。
3 水電資源二次發展路徑
3.1 國家級公園
中國國家級公園分兩大類,一類是以保護為主要目的的國家公園[14],指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地或海洋區域。國家公園是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最高級,其范圍納入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管控范圍內[15]。另一類是結合區域特色資源形成的具有旅游性質的綜合體,如國家農業公園[16]、國家水利風景區[17]等,是在營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園林景觀基礎上,結合休閑、度假、游憩、學習形成的規?;l村旅游綜合體,如表1所示。
3.2 涼山州國家水電公園
本文提出的國家水電公園,不同于以自然生態元素保護為主的國家公園,更類似于國家農業公園與國家水利風景區,但體量更大,即通過對特色資源的整合、挖掘,構建特色鮮明、風景優美、生態綠色和宜居、宜業、宜游的專題公園,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涼山州國家水電公園依托巨型水電站和水庫形成的高峽平湖,將現代科學技術、水電建設成就、獨特民族文化和綺麗自然風光串聯作為發展觀光旅游的載體,在保護中開發利用,既對金沙江、雅礱江和大渡河三江流域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同時發揮資源和文化優勢,成為涼山州實施全域旅游的重要戰略依托。
4 總體定位布局及發展目標
4.1 總體定位
基于涼山州資源優勢、特色與發展方向,將涼山州國家水電公園定位為“世界水電看中國,中國水電看涼山”的載體,將其建設成為中國重要清潔能源基地、鄉村振興戰略試驗區、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示范區和世界級高原峽谷旅游走廊,見圖3。
4.2 發展目標
4.2.1 國家重要清潔能源基地
三江干流巨型水電站群作為涼山州國家水電公園的核心吸引物,對于保障中國能源安全、調整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和保護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分別在涼山州三江區域,利用太陽能、風能資源,打造“風光水”互補模式,優化電網電源結構,提升輸電通道利用效率,統籌建設、外送通道資源,加快新能源開發,建成中國最大、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清潔能源基地。
4.2.2 鄉村振興戰略試驗區
以水電為特色的旅游業為基礎,通過發展三江流域特色農業及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包裝等產業,發展以特色農業為基礎的鄉村旅游、以特色民俗和民族文化為基礎的特色旅游產業等,打造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融入涼山州國家水電公園體系,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助力三江流域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泥l村振興目標,為涼山州脫貧攻堅后期鞏固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可復制的路徑和模式。
4.2.3 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示范區
涼山州域范圍內干流水域總長度1 081.7 km,相當于長江干流全長的1/6。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定位,針對干熱河谷生態退化、河湖岸線利用粗獷、生物資源衰退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通過加強金沙江、雅礱江河谷生態修復和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等推進水生態修復工作,開展金沙江沿岸礦山生態修復、地質災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實現山體生態修復。聚焦邛海、馬湖、瀘沽湖草海等重要濕地功能恢復和三江干支流生境修復。將涼山打造成為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的典型示范區,四川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的樣板區。
4.2.4 世界級高原峽谷旅游走廊
涼山州擁有秀麗壯闊的山川峽谷、完整的自然生態、宜人的氣候條件、豐富的歷史人文、多元的民族文化和特色農業等優勢資源,將巨型水電站作為核心吸引物,深入挖掘,以點串線、以線帶面,完善和提升現有旅游產品,構建涼山州國家水電公園特色旅游體系,并融入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和四川、云南乃至更廣區域的旅游體系,聯動周邊成熟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建成長江上游旅游新高地,世界級高原峽谷旅游走廊。
4.3 發展框架
結合涼山州國家水電公園定位和發展目標,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構建“一龍頭、四版塊、兩體系”的總體框架。其中,“一龍頭”為具有涼山州國家水電公園窗口定位的國家水電科技博覽園,代表了園區已有的水電成就集合與國家水電名片;“四板塊”是在現狀優質資源梳理、重組的基礎上,結合水電特色,分別形成國家重要清潔能源基地板塊、鄉村振興戰略試驗區板塊、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示范區板塊和世界級高原峽谷旅游走廊板塊;“兩體系”指連接園區的水、陸、空立體化綜合交通體系,以及大數據背景下的云端連接,即智慧公園體系。
4.4 空間布局
根據涼山州國家水電公園的空間特點和資源要素,形成“一核心引領、一軸聯雙翼、三帶串四區、多點分布”的總體空間布局,見圖4。
國家水電公園的布局核心為國家水電科技博覽園,濃縮和集中展現國家水電公園現代科學技術、水電建設成就、神奇自然風光、獨特民族和歷史文化精華等,是水電科技交流平臺和水電公園旅游集散地,形成融水電博覽、科普科研、培訓推廣、商業服務四大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博覽園。“一軸、雙翼”分別是安寧河谷發展軸、西部經濟聯動翼與東部經濟聯動翼,縱橫分布,帶動整個涼山州國家水電公園的運轉,承擔內外交通聯系、產業聯動、文化體驗和生態景觀廊道等多種功能?!叭龓А眲t是金沙江經濟帶、雅礱江經濟帶、大渡河經濟帶,依托三江干流,打通沿江交通聯系,結合優勢資源形成三江經濟帶?!八膮^”分別是東部水陸聯運休閑區、南部多色產業聚集區、西部原生態度假區、北部高科技展示區,依托區域核心水電站,融合生態資源、紅色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科技沉淀等特色要素,形成主題區域,帶動周邊村鎮經濟發展?!岸帱c”則是基于特色產業形成的美麗鄉村、特色民俗文化小鎮等。
5 結 語
在中國已形成的梯級水電開發布局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拓展水電工程對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帶動力,是目前面臨的較為急迫的問題。將點狀水電站與周邊城鄉特色資源進行統籌,形成連片綜合發展區,再通過梯級電站布局的特點達成上下聯動、空間上的交通聯系、時空上的網絡鏈接,形成網絡化發展格局,強化了水電站作為核心吸引物的地位,并將水電資源轉化為推動周邊區域聯動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該方案不僅可將水電能源轉化成為電能,還為城鄉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能量,形成水電資源的二次發展。
參考文獻:
[1] 賈金生.世界水電開發情況及對我國水電發展的認識[J].中國水利,2004(13):10-12.
[2] A·勒瓊,蔣鳴,付湘寧.世界水電及其他可再生能源開發現狀與前景[J].水利水電快報,2012,33(5):31-32,35.
[3] 楊子儒,李誠康,周興波.2021年全球水電發展現狀與開發潛力分析[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22,42(3):39-44,56.
[4] 陳祖海,陳莉娟.民族地區資源開發利益協調機制研究——以清江水電資源開發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0(6):113-117.
[5] 郭利芳.攀西地區水電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1,25(4):31-32.
[6] 賈若祥.西部地區水電資源開發利用的利益分配機制研究[J].中國能源,2007,29(6):5-11.
[7] 李甫春.西部地區自然資源開發模式探討——以龍灘水電站庫區為例[J].民族研究,2005(5):28-36.
[8] C·格羅斯科普夫,夏智翼,朱曉紅.利用水電資源推動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J].水利水電快報,2014,35(7):12-13.
[9] 黃耿.清江梯級水庫魚類群落時空格局及響應過程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2018.
[10] 李友明,楊艷.水電:撐起涼山經濟發展一片天[J].四川水力發電,2010,29(1):149-150,162.
[11] 李友明.涼山:正在崛起的“水電王國”[J].四川水力發電,2006,25(2):109-110,116.
[12]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四川省電源電網發展規劃(2022—2025年)》的通知[Z].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報,2022.
[13] 楊艷.涼山 實至名歸的“水電王國”[N].涼山日報,2021-11-04(T10).
[14] 黃寶榮,王毅,蘇利陽,等.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進展、問題與對策建議[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33(1):76-85.
[15]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的通知[Z].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報,2021.
[16] 王昆欣,張苗熒.國家農業公園的發展思路及對策建議[J].浙江農業科學,2017,58(2):193-197.
[17] 劉昌雪,汪德根,李鳳.國家水利風景區空間格局演變及影響機理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8,34(4):1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