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成
2023年,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確責任分工,建立健全推進機制,不斷將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引向深入。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增強學校課程教學改革實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朝陽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學校”)以“潤澤教育”為引領,構建了“潤澤德育”的課程體系。其中,“潤”指向育人方式和過程,回答“怎么培養人”的問題,要求教師像細雨潤物一樣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引領學生自主發展;“澤”指向育人目標,回答“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品行和關鍵能力,最終指向培養會思想、有情懷、敢擔當、能作為的“潤澤少年”。學校通過“潤澤德育”課程體系的一體化構建,不僅實現了學校辦學理念及德育目標落地,更有效解決了學校德育課程散點化、同質化的問題,同時,創新性地提出了“文化熏陶、課程浸潤、實踐體驗、管理內化、活動引領、家校協同”的學校德育運行機制,也打破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千校一面”德育樣態,豐富了學校的典型育人經驗。
一、“潤澤德育”課程目標的一體化定位
學校堅持以“潤澤教育”育人哲學為引領,構建“潤澤德育”的課程育人體系,尤其是凸顯九年一貫制學校的辦學特征,實現學段間德育一體化的整體育人目標,也建構了以學校育人目標為價值導向的德育體系。學校在深入研究德育工作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立德敦品,弘毅勵行”,強調立德為本,弘毅為志,育品為尚,立行為范;“立德、敦品、弘毅、勵行”四個方面是一個知、情、意、行相互統一的過程,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基于此,學校將“潤澤教育”中“潤養會思想的卓越行動者”育人目標滲透到德育體系建設中,有效形成了獨具學校特色的“潤澤德育”課程育人一體化目標。其中,“潤養”強調以溫潤、滋養、呵護的方式和過程培育人;“會思想”則對應著辦學理念中的“能力”維度,體現了學校在育人過程中對“思維能力”的關注;“卓越行動者”指向“品行”的主體性和實踐維度,強調內外兼修、知行合一。
學校將“潤養”過程細化為始于知、終于行、情意為過渡的發展階段,并從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四個維度進一步闡釋為“潤養會思想的卓越行動者”目標,確定了“潤澤德育”課程體系的“一標、四維、十二品”細化目標(見圖1)。其中,“一標”即“培養會思想、有情懷、敢擔當、能作為的‘潤澤少年’”的“潤澤德育”總目標。“四維”即會思想(知)、有情懷(情)、敢擔當(意)、能作為(行)四個維度。“十二品”即博學強識、審辨慎思、同理共情;人文底蘊、家國情懷、樹立理想;規則意識、責任擔當、自立自強;探索創新、致知篤行、追求卓越。
基于此,結合《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學校確定了“潤澤德育”課程內容,以理想信念、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態文明、心理健康為五大必修類別,圍繞各學段目標和學生成長特點,用潤澤、啟迪的方式,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品行、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靈、向上的精神。
二、“潤澤德育”課程體系的一體化構建
1.“潤澤德育”課程一體化的體系建構
課程是育人的藍圖也是主要載體。學校德育工作的理念落地和實效性提升,都離不開德育活動、德育課程體系的有效支撐。學校“潤澤德育”課程體系的一體化建構,也在整個“潤澤教育”課程體系中不斷整合與完善。首先是對接學校整體的“潤澤課程”體系。學校提出貴品淵知、卓能強體“潤澤課程”建設目標,旨在“潤養”學生高貴的品格、淵博的知識、卓越的能力和強健的體魄,首要內容是學生品德教育。“潤澤德育”課程體系立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個性化發展,滿足不同學生發展需要,從而構建了三層次、五類別的課程結構,并貫穿于九年一貫制體系之中。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追求精致與深入,國家課程實施效果顯著,拓展性課程、研究性課程各有特色,形成良好的三級一體化課程實施模式,德育課程內容也有機融合在其中,賦予學生成長的價值和品德的力量。
在 “潤澤德育”課程一體化的體系建構下,學校也逐步推進了德育課程體系的內容整合工作,具體從三個層面豐富了德育課程。一是學科知識的內部整合。在基礎性課程中,通過學科知識內部整合,打造學科教學與德育融合的“思考力課堂”;通過實施探究式、項目式學習,深入挖掘知識背后的思想方法和價值觀。二是學科內知識與學科教學實踐整合。學校將學科課程的課內和課外相結合,通過社會實踐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三是跨學科的整合。學校開發了STIP課程,聚焦具體情境(Situation)、現實問題(Theme)、跨學科的整合(Integration)和實踐運用(Practice)四個核心要素,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力(見圖2)。
2. “潤澤德育”課程一體化的內容要素
“潤澤德育”課程體系一體化的基礎是各類德育主題活動。學校提供了豐富的德育體驗活動,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從活動設計、活動開展到活動體驗全過程都有著豐富的育人元素和育人價值。一是主題教育活動。學校每年都會以“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班級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成教育”等為主題組織活動。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校會組織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的學生心理咨詢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三是在科技、藝術、體育等方面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四是利用各種集會、班隊會和重大節日,開展國旗下講話、入隊儀式、紅領巾通訊社等活動。
“潤澤德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特色是一體化綜合實踐育人,旨在讓學生通過實踐參與、體驗、感悟、內化等形式,豐盈內在成長的力量。一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結合傳統節日開設二十四節氣德育課程,如在端午節,走進孔廟、國子監等實踐基地,傳承精神、積淀文化底蘊。二是設計愛國教育實踐活動,如觀看天安門升旗儀式、參觀博物館等,根植學生愛國情懷。三是開展志愿服務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社區開展學雷鋒、關懷慰問老人、環保巡河等活動,在勞動和奉獻中服務社會、彰顯價值。四是開展游學系列實踐活動,如山東儒家文化之行、陜西歷史文化之行。德育實踐課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滋養、在實踐中浸潤,成長為博聞強識、審辨篤行的“潤澤少年”。
此外,學校重點推進德育課程體系中的隱性課程建設,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共同構成了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學校不僅重視教師的言傳身教,要求教師處處、事事、時時做學生的楷模,發揮德育工作中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且重點通過健全管理制度,發揮制度的育人功能,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
三、“潤澤德育”課程實施的一體化機制
學校“潤澤德育”課程體系堅持“六育人”的實踐機制(見圖3),即課程育人重“浸潤”、文化育人重“熏陶”、活動育人重“引領”、實踐育人重“體驗”、管理育人重“內化”、協同育人重“聯動”,系統構成了整體育人的一體化運行機制,切實增強了學校“潤澤德育”課程實施的科學性和針對性,提升了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1.“潤澤德育”課程實施中的文化熏陶育人
學校文化是德育生長的土壤,一所學校德育理念的確定,應源于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對學生的影響不是通過知識灌輸形式,而是通過文化熏陶過程實現。為助力“潤澤德育”課程體系的落地實施,學校結合辦學歷史、地域文化和辦學實際,提出以“潤澤”為核心的文化理念,實現文化熏陶育人的目標。一方面,重視校園物質文化的育人環境營造,通過創造適宜、適性的生態環境,以“潤”的方式,讓學生自由成長。例如,校園的每一個景點、樓道內墻壁上的每一個主題、教室內的每一塊宣傳欄都充滿濃郁的育人氛圍。另一方面,以適性為主要方式,強調潤物細無聲。這種育人方式是把學生當作一粒種子,為其創造適宜的生態環境,這就是教育的起點,促進學生潛能的釋放。因此,“潤澤德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核心是生態的創設。全校師生都將把對人的關注和尊重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思想上一脈相承,在行動上同頻共振。
2.“潤澤德育”課程實施中的評價內化育人
榜樣示范能夠把抽象的道德規范具體化、人格化,以生動具體的典型形象影響學生心理,使德育課程實施有很強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為此,學校為“潤養”優秀的學生品德,圍繞“潤澤德育”文化,建立一套完整的“潤澤少年”榮譽體系,旨在用評價帶動德育創新,以鞏固與促進學生道德內化,凸顯管理育人的實效。
一是建立階梯式“潤澤少年”評價模型。學校“潤澤少年”德育榮譽評價體系呈螺旋上升,設立班級“星級少年”評選、年級“四好少年”評選、校級“潤澤少年”評選的階梯式成長模型。通過階梯式評價結構的設置,讓學生都能切實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讓他們都能在評價中不斷立德修身,各展所長。
二是評價內容體現“潤澤品質”。學校德育的評價點是圍繞學校育人目標和德育目標形成的,第一階梯為班級“星級少年”評選,第二階梯為年級“四好少年”評選,第三階梯為校級“潤澤少年”評選。
三是有效評價營造積極氛圍。學校學生發展中心根據“潤澤德育”總目標和分目標設計評價標準(見圖4),制訂《學校“潤澤少年”各年級評價標準及細則》,針對“星級少年”“四好少年”“潤澤少年”制作不同的獎章,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和榮譽感。學校專門創設展示園地,營造正向傳播的文化磁場。
3. “潤澤德育”課程實施中的協同聯動育人
“潤澤德育”課程體系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協同育人合力。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關鍵,社會教育是延伸。學校著力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完整立體的育人網絡。首先,學校健全協同育人機制。完善“學校(校部)—年級—班級”三級家委會機制,建立家長學校和家長教師協會,成立膳食委員會。其次,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學校積極開展家風主題活動,舉行“好家長”評選,成立“家校共育大講堂”、開展開放日等。最后,構建社會共育機制。學校充分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搭建平臺,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參與學雷鋒、擺放共享單車等公益活動,真正實現家、校、社聯動。
(作者系中國教科院朝陽實驗學校校長)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