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流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學生了解地理特征和資源分布的重要補充。“河流”這一章節通過介紹河流的基本特征,中國重要的河流,如黃河、長江等,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其地理位置、發源地、流經區域、特點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這一章還涉及河流的利用與保護、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等內容,能幫助學生認識到河流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通過這一章節,學生可以了解到中國河流的豐富多樣性和重要性,加深對自然資源的認識,增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意識。
一、教學目標
1.人地協調觀:讓學生了解河流的定義、形成、組成以及流域的概念。
2.綜合思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思維能力。
3.區域認知:培養學生對不同地理區域的河流特征和差異的認識。
4.地理實踐:培養學生進行地理實際活動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觀察河流的形態特征,探究河流的變化規律。
2.進行地圖分析,了解中國主要河流分布情況。
3.進行實驗,模擬河流的侵蝕、運輸和沉積過程。
(二)教學難點
1.討論河流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探究河流的保護意義及如何保護河流。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1.借助古詩引入河流湖泊知識
河流、湖泊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的生命活動離不開水源,在遠古時期就有“逐水草而居”的說法。到了封建社會,隨著農業的發展,河流、湖泊對人類的影響更加重要。河流、湖泊除了具有生產、生活功能之外,其壯闊的場景在人們的文化審美中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在很多古詩詞中均有河流、湖泊的影子。
師:“大江東去,浪淘盡”“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同學們,有誰知道上述古詩中的“大江”“長河”“湖水”分別指的是哪里?
生:大江指長江,長河指黃河,湖水指洞庭湖。
師:回答得很好!
2.借助圖片展示河流、湖泊的場景
師:關于河流、湖泊,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但是我們每個人對河流、湖泊的印象又不完整。激流勇進、一瀉千里是河流的特征;水闊無波、河寬水緩也是河流的特征。大家知不知道,黃河和長江的水來自哪里?又流到了哪里?
生:黃河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長江發源于唐古拉山,注入東海。
師:真棒!回答正確!(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如圖1)同學們請看這兩幅圖片,這是長江和黃河的部分景色,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河流的分類知識。
學生興趣高昂……
(二)知識講解
1.我國河流的分類
師:關于河流我們都有較為直觀的印象,哪位同學可以描述一下自己見過的河流?
生:老師,我老家有一條河,很長,水流量很大!
師:很長是多長呢?水流量大又有多大?
生:……
師:如何對河流進行分類呢?是根據長短、水流量大小,還是是否結冰?如果將兩條河放到一起,又該如何區分呢?表1從河流水文特征的角度為大家整理了有關河流分類的相關知識。
(設計意圖:河流的分類是河流這一章節最為基礎的內容,學習河流的基本知識,可以為接下來的黃河、長江學習奠定基礎。)
2.長江主要知識點
師:“我”是中國境內最長的河流,源頭位于青藏高原,流經多個省市,最后注入東海。“我”是哪條河流?
生:長江。
師:很好!說到河流就不得不提長江,想必同學們對長江多少有些了解,表2為大家羅列了長江的相關知識點。
3.黃河主要知識點
師:除了長江外,黃河作為我國的母親河,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繁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句古話叫“跳進黃河洗不清”,那么為什么洗不清呢?那就要提一下黃河的“黃”了。因為黃河中有大量的泥沙,所以呈現黃色。黃河除了這一特征外,還有哪些特征呢?表3為大家羅列了黃河的主要知識點。
(設計意圖:長江、黃河作為本章節的重點內容,有很多瑣碎的知識點需要記憶,對其進行梳理可以方便學生記憶。)
(三)實踐探究
師:為什么有的河水清澈,有的河水卻十分渾濁呢?河流在流經沙地、卵石等不同區域時會呈現出什么特征呢?為什么黃河下游的河床會高于地面呢?接下來我們就通過一些實驗道具模擬一下黃河侵蝕和泥沙沉積的過程,讓同學們理解上述問題!
準備材料:一個小型水槽、黃河水的替代物、沙子、巖石碎片、模擬山丘等。
模擬水流與侵蝕過程:教師在水槽中加水,使用水泵或水龍頭來模擬水流,將沙子、巖石碎片等材料放入水流中,可以調整水流的速度和方向,以模擬不同條件下的侵蝕和沉積情況。
師:同學們,大家要認真觀察它們的運動和沉積過程。
生:老師,水流可以將沙子、巖石碎片等材料帶走,也可以將它們沉積在水槽的特定區域。調整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可以影響侵蝕和沉積的情況。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好!那么有誰觀察到水流對沙子、巖石碎片的侵蝕效果了?
生:水流的速度越快,侵蝕作用也就越強。此外,不同材料的侵蝕速度存在差異,一些更堅硬的巖石碎片相對不容易被侵蝕。
師:回答得真棒!
模擬泥沙沉積過程:教師減慢水流速度,讓學生觀察沙子、巖石碎片等材料的沉積現象。教師可以改變水流的溢流條件或增加水槽的斜度,以模擬不同地形和河道寬度下的泥沙沉積現象。
師:老師減慢水流速度后出現了什么現象?
生:降低水流速度后,我發現沙子、巖石碎片等材料開始在水槽中沉積。通過改變水流的溢出條件或增加水槽的斜度,可以觀察到不同地形和河道寬度下的泥沙沉積現象。這可能與沉積物的顆粒大小、材料的密度和水流速度有關。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全面,看來大家觀察得很仔細。
教師總結實驗結果:水流速度越快,侵蝕作用越強;不同材料的侵蝕速度存在差異;沙子、巖石碎片等材料的沉積受地形和河道寬度等因素的影響。
通過上述模擬實驗可以發現,當水勢流速減慢的時候就會造成泥沙淤積,使該處的位置高于河流兩側,這也正是黃河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在此以PPT的形式展示,如下:
黃河的源頭是青藏高原,在流經黃土高原時河水攜帶了大量的泥沙,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持續地向下游輸送。黃河下游河道變寬,河水流速變慢,泥沙在下游沉積,形成了高于平原地勢的河床。
黃河的“地上河”在歷史上造成了嚴重的危害。首先,由于河床高度超過平原地勢,當洪水發生時,水流容易越堤淹沒周圍的農田和居民區,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其次,由于河床上升,河水在流經陡峭山口時落差大,容易形成決口、堤壩倒塌等情況,進一步加劇了洪水造成的破壞。黃河泛濫帶來的洪水,經常造成農田的淹沒、居民的逃離,甚至引發饑荒和人口流動。
(四)知識拓展
借助詩歌朗誦活動,融合課程思政,挖掘長江、黃河的人文價值。
活動介紹:
長江、黃河是中國兩大母親河,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壯麗歷史和豐富文化。為了弘揚對長江、黃河的熱愛和保護意識,我們舉辦了這場詩歌朗誦比賽,希望通過詩歌的力量,表達對長江、黃河的深深喜愛和敬畏之情,同時喚起公眾對河流環境保護的關注。
活動流程:
選擇與長江、黃河相關的詩歌主題,如長江與黃河的歷史沿革、文化傳承、風土人情等,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喜好,設計多樣化的主題,營造良好的朗誦氛圍,為參賽者配備輕音樂;其他學生和教師為評委,對參賽者評分,根據評委評分,選出表現最出色的前三名參賽者,舉辦頒獎儀式,表彰獲獎選手,并頒發獎品和證書。
活動亮點:
鼓勵參賽者通過詩歌朗誦表達對長江、黃河的熱愛之情,挖掘他們的創造力和藝術表達能力。通過詩歌朗誦比賽,向公眾傳遞保護長江、黃河的重要性,引起社會對環境保護的關注。提供自由創作空間,使參賽者能夠融合傳統文化元素和當代藝術形式,展現多樣化的表演風格。為參賽者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促進文化藝術領域的交流與對話。
四、作業設計
根據所學知識,以小組的方式,選擇我市的某一河流展開調查。調查內容如下:源頭與流入、總長度、水流量、冰期、汛期、河流歷史、人們對河流的態度。
五、教學評價
上述教學案例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可以在豐富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地理知識。首先,在引入部分,本案例結合語文學科和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河流之美,營造了聲情并茂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其次,利用表格對知識點進行了梳理,清晰明了,既不會遺漏關鍵知識點,又不會顯得啰嗦。在實踐部分結合動手實驗的方式,學生深刻認識到了黃河泥沙形成的原因和對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影響。接著從河流治理的角度引導學生思考黃河、長江的治理策略,為知識的應用提供了平臺。在知識拓展部分,既利用知識又不拘泥于知識,設計了兩個小活動,從思政方面豐富了學生對黃河長江的情感。
編輯:趙飛飛
作者簡介:王亭軒(1969—),男,漢族,山東無棣人,大專,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