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大力開發(fā)并向學生提供有趣且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學生樂于投入精力運用所學知識,參與探索性教學活動。基于此,文章以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的“面積”為例,帶領學生探索新知識,指導學生學以致用。
一、情境設疑,引入新課
(一)設疑引新
教師: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討有趣的數學問題,同時我?guī)砹藘晌豢腿耍銈兿胝J識他倆嗎?
學生(異口同聲):想!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客人圖片,兔子倪倪和兔子妞妞,隨之創(chuàng)設情境):倪倪家是長方形房子,妞妞家是正方形房子,兩只小兔子因為誰家房子大而爭吵,誰也不服輸。同學們,誰能來給它倆解決這個問題?
生1:我把它倆的家畫下來,比較圖片的大小。
生2:我靠量尺寸的方式幫助它們比較大小。
教師:你們的辦法都非常好,可是哪種辦法最簡單、最準確呢?現(xiàn)在,我?guī)Т蠹襾韺W習新的辦法。
教師揭示新知,即長方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通過講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吸引小學生,激發(fā)其潛在的探索欲望與學習興趣。)
(二)引入新知
教師提出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1:黑板表面與課本封面,哪個比較大?體會物體的面并確定大小。
問題2:黑板表面的大小是什么?它比課本封面大的意思是什么?
問題3:課本封面的面積是指什么?
(學生思考什么是面積并質疑。)
學生:面積是指一個面的大小嗎?
教師帶領學生探索,設問:(1)黑板的面積是什么?(2)課本封面的大小是面積嗎?(3)請用手勢表示黑板與課本封面的大小。
學生觀察并用手勢表示出實際大小,感知物體的面積并思考其大小如何確定,比較黑板表面與課本封面的大小,正確說出“黑板的面積比課本封面的面積大”。
教師:你如何確定黑板的面積大于課本封面的面積?請用自己的語言解釋“面積”的意思。
學生:黑板的面積是圍成這個長方形的平面的大小。
(學生初步建立起“面積”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實物對比與動手的方式,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面積,同時感受面積在生活中的運用。)
二、動手實驗,探究新知
(一)擺放小正方形,估算不同面積
教師引入長方形面積,設問:我們應該怎么表示面積的單位呢?
學生1:用厘米或者米。
學生2:用平方厘米或者平方米。
教師:到底哪位同學說得對呢?下面我們來計算真正的面積,看看長方形的準確面積到底是多少。
教師隨之向學生發(fā)放長方形的彩紙并布置任務:請求出它們的面積。
學生用尺量、用實物比大小。
教師:請你用面積為1 cm2的小正方形拼湊出不同大小的長方形。
學生與同桌共同拼湊各種大小的長方形并做好記錄:(1)每行擺4個,擺3行,共用12個小正方形;(2)每行擺5個,擺4行,共用20個小正方形。
教師:如果我們用10個正方形擺成1個長方形,那它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10 cm2。
教師播放課件,演示不同的擺放過程,組織學生比較方法,并找到簡便的計算方法,為學習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做好鋪墊。
(設計意圖:以問題引導學生,提升其估算能力,激發(fā)其探索欲望。再用問題引思,通過擺小正方形的方式獲得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方法,為后續(xù)探究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奠定了基礎。)
(二)探究知識
師生共同研究記錄的數據,啟發(fā)學生尋找規(guī)律。教師將學生分成4~6人的小組,布置探索任務:(1)從數據中,你能找出長方形面積和它的長、寬之間的關系嗎?(2)思考利用長和寬如何計算面積。(3)各小組展示計算結果。
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測量、記錄、計算與驗算,反饋計算結果。如:(1)每行擺4個,擺3行時,長方形的長為4 cm,寬為3 cm,計算長方形的面積為12 cm2;(2)每行擺5個,擺4行時,長方形的長為5 cm,寬為4 cm,計算長方形的面積為20 cm2。
教師:我們應該如何計算正方形的面積?
學生回想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使用1 cm2的小正方形去估算、擺放、記錄、計算,發(fā)現(xiàn)同樣是“長×寬”。
教師:你該怎么表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
學生: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與文字,明確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并帶領學生解決問題。基于學生對長方形面積的了解,計算出實際面積,回顧之前情境,邀請學生幫助兩位兔朋友解決問題。
學生根據倪倪家與妞妞家的形狀,使用長×寬、邊長×邊長來計算兩種不同形狀房屋的面積,通過對比數字大小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依托問題引導學生質疑,在小組合作中學生會主動與同桌或者小組成員探討,推導長方形面積公式并運用新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其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三、學以致用,提升能力
(一)闖關游戲
教師:大家?guī)椭⊥脗兘鉀Q了大難題,小兔們很感謝大家,現(xiàn)在邀請我們去公園參加闖關游戲,獲勝者會得到小兔們精心挑選的獎品,大家想挑戰(zhàn)嗎?
(學生表示愿意并躍躍欲試。)
教師出示闖關游戲內容:第(1)關,花圃為正方形,邊長15 m,計算它的占地面;第(2)關,小兔的床是長方形,長20 dm、寬14 dm,夏天需要一床涼席,該買多大面積的涼席呢?第(3)關,小兔家的桌子面積是90 dm2,桌子寬6 dm,請問長是多少dm?
學生獨立完成各關任務,計算出答案。計算速度快、正確率最高的學生獲得相應小獎品。
(設計意圖:利用新穎、有趣的闖關游戲,有層次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在遞進方式下完成公式的靈活運用,快速內化知識。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結合起來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際運用
在學生能夠解決簡單的面積計算問題之后,教師聯(lián)系實際生活,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布置計算任務(1)思考我們的數學書面積大約是多少。(2)先估計、再計算。(3)列出計算公式、算出結果。
學生:開始估計書的面積,正確運用面積單位,再測量數學書長與寬的數值,其中長為25.8 cm,寬為18.4 cm并做好記錄,回顧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明確關鍵要素長與寬,根據測量數據完成計算,即數學書面積=25.8 cm×18.4 cm。
教師隨之給出例題:(1)史萊克家的方桌寬9 dm,史萊克媽媽想買一塊塑料桌布,請問要買多大桌布呢?(2)在動物學校,長頸鹿負責擦黑板,蜘蛛負責擦墻上的照片,黑板長3 m、寬1 m,照片長30 mm、寬20 mm,請問誰先擦完,為什么?
學生:長頸鹿先擦完,因為3小于600。
教師:(1)黑板面積與照片面積分別是多少?(2)你是用什么公式計算的?(3)你的對比結果是否正確?
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下明白自己忽略了單位換算導致出錯,重新計算并獲得正確答案,也懂得了要在相同單位下對比大小。
(設計意圖:通過例題引導學生掌握面積單位換算方法,能在估算與計算相結合的方式下解決實際問題。)
四、總結歸納,評價升華
(一)談談收獲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課前情境與所學知識,談談學習收獲。
師:你學到了什么知識,還想了解什么知識?
生1:我學到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生2:我學會了比較不同物體的面積大小。
生3:我希望了解更多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更多的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獲。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與歸納的方式幫助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體會當中的快樂并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感受生活中多種多樣的圖案需要運用不同計算公式,從而激發(fā)其探索欲望,為后續(xù)多邊形面積計算夯實基礎。)
(二)挑戰(zhàn)自我
教師布置挑戰(zhàn)作業(yè):
(1)用12個邊長為1cm的正方形擺出長方形,試試你能擺出幾種?
(2)幫姑姑設計游泳池,已知最大占地面積,請根據面積選擇長與寬,也可以考慮通過周長計算來選擇長與寬。
(設計意圖:在第一個挑戰(zhàn)作業(yè)中,可使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在第二個挑戰(zhàn)作業(yè)中,確保學生根據自身實際能力去選擇如何計算,提升學生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反思
(一)尊重學生主體,使其自主探索新知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選擇學生喜歡的小動物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同時立足學生實際,培養(yǎng)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通過不同問題引導學生,使其逐步感受到面積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fā)其學習面積的興趣,為下一步學習與運用知識夯實基礎,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得不夠,教師應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情境中的問題,結合生活實際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從而適時地融入新知識。在概念建立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位置。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分享自身的真實想法,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便于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為下一步教學的開展做準備。
(二)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體驗學習樂趣
在動手實驗與探究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用估算擺放方式計算長方形面積,成功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判斷、概括與推理,幫助學生形成邏輯思維能力,還借助對比感受其優(yōu)劣,體驗計算方法比測量更精準、更方便。教師還需要淡化概念教學,從學生感知與體驗入手,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在小組探究下,學生相互啟發(fā),找到比較面積大小的不同辦法,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知識學習中,師生互動和生生交流頻繁,讓學生經歷分析、計算、比較與概括等過程,同時在動手與動腦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融入比較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以致用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闖關游戲吸引學生,使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讓知識能夠遷移與內化為學生的實際能力。在三個闖關游戲中,學生主動挑戰(zhàn),滿足其愛表現(xiàn)的欲望,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對比生活中物體面積的大小,以實現(xiàn)知識的靈活運用。在該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反思來優(yōu)化教學,融入觀察法、重疊法、比較法等多種方法判斷面積大小,引導學生驗證自身估算的想法,從而實現(xiàn)有根據的估算,為快速與有效解決生活問題帶來幫助。學生在該過程中體會面積單位換算所具有的實用價值。在比較面積大小與計算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先估算、再計算,進一步提升其度量意識。
(四)立足學生實際,給予個性輔導
在面對實際問題時,學生會運用面積計算公式對長方形面積進行比較,選擇最合理的解決方案。但部分學生能力欠佳,無法通過獨立思考理解周長與面積的比較。因此,教師應在課后結合學生能力進行針對性輔導,通過布置分層作業(yè)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