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波
漁耕文化以“腳踏實地、勤勞質樸、開拓創新、寬廣博大”為基礎特征,又蘊含和諧、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文以寧波市北侖區梅山學校為例,闡述了漁耕文化傳承過程中學校教育實踐和課程研發的理念。提出可用“點—線—面”的三維學習立體搭建學習場域新空間,利用“延展學科課程與融合式教學”“校本課程開發”“開展島嶼特點的共創性勞動教育活動”等方法,對學校課程體系進行了研發探索。
基于梅山島現狀,不斷深挖漁耕文化內涵是學校打造特色課程的首要內容,打破空間限制和時間阻隔,拉近學生與漁耕文化的距離是課程建設的必要內容。課程設置按照三維立體理念,搭建學生學習場域新空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打造漁耕文化學習特色節點。在課程教學實踐中,打造核心支點和重要支點。核心支點,即學校在漁耕文化理念下,建設若干漁耕文化基地。主要作用為讓學生體驗漁人和農人的漁耕活動,在活動中獲得漁耕文化內涵,培養漁耕精神。例如,用占地五畝的“子矜四季園”彰顯自然本色;用“生態海洋教室”構筑適學新時空,讓學生親身體驗海水養殖的生產活動,觀察梅山灣的海洋生物生長繁殖等自然過程。重要支點,是在校園文化布置中融入漁耕元素,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主要作用是在不經意、日常中營造漁耕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對漁耕精神的自覺自省。比如,學校在校標中融入舵元素、將老船木改造后作為景觀裝飾和路標等。通過多種方式告訴學生自己是漁人、農人的后代,引導學生自覺成為漁耕文化的傳承人。
打造漁耕文化學習時空連線。在課程教學實踐中,完成實線和虛線任務。實線是布置自然景觀廊道和文化走廊。主要作用在于讓學生了解植物和海洋等自然因子對人類生活的意義。比如,學校在每個班級前面和走廊兩側都放置了花盆等景觀植物,安排學生定期澆水和養護;布置海洋相關展板,開展海洋意識教育。虛線是搭建合作平臺強化學生對漁耕文化的認識。學校與校外機構進行聯系,共同搭建學習平臺。例如,學校與寧波海洋研究院、梅山鹽場紀念館等建立合作關系,設置校館實踐課程,成立“青梅解說團”,紀念館成為學生“學”“研”“實踐”的基地。
打造漁耕文化學習多彩集體。學校利用集體活動營造傳承漁耕文化氛圍,加深領會漁耕文化內涵。比如,給學生布置勞動作業,種地、做菜或者干家務;將漁耕文化延伸到飲食領域,通過組織學校的集體文化活動,鼓勵學生人人參與,讓漁耕文化在教育和傳承中充滿生機和活力。

延展學科課程,開展融合式教學。教師基于學科課程基礎做適當延展,是一種極為自然的教學融合過程。每位老師從各自學科的教材出發,對相關內容進行增補刪減,挖掘和提煉基于梅山的元素,在教學中滲透漁耕文化教育,使得學生更了解家鄉歷史和家鄉特色,為家鄉的發展感到驕傲和自豪,也為今后回歸建設家鄉奠定感情基礎。在融合式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在梅山社會生活與海洋、漁業生產密不可分,梅山的傳統文化因地制宜影響著大家。
開發校本課程,引領學生深度學習。學校開發基于地域資源的校本課程,注意這些課程以學生為主體,聚焦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注重跨學科、跨領域的整合,著重培養學生橫貫思維以及解決綜合性問題的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運用科學、數學、數據分析等研究方法解決問題,引領學生深層進入、深度學習。此外,可以通過父母祖輩的視角展現了梅山悠久的漁耕歷史文化,也通過孩子們的視角展現了梅山當下快速的發展變革。同時,校本課程呼吁學生們努力學習,為未來建設家鄉貢獻力量。
會實踐善創新,是現代學子核心素養之一,也是漁耕文化的要義。為了傳承漁耕文化,學校組織了多種多樣的勞動教育活動。比如,學校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通過項目化形式開展共創性勞動教育活動;學生在“食堂菜譜我做主”活動中,分析海鮮食材價格、營養、烹飪方法和受歡迎程度等;在“中藥驅蚊包”制作活動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鄉土藥材植株培育、生長、收割、成藥全過程……這種勞動教育活動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實踐體驗、交流分享的能力,學生的思維力和創造力得到不斷提升?;顒舆^程中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有利于喚醒家長在教育中角色意識和責任擔當,營造更為和諧的親子關系。
本文通過闡述漁耕文化的精神內涵,讓漁耕文化在義務教育階段以實踐活動設計的形式完成傳承,用“點—線—面”的三維學習立體搭建學習場域新空間,為學生營造了漁耕文化的學習氛圍,達到了滲透式育人效果。通過研發漁耕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提升了學生對漁耕文化內涵認識的廣度和深度;通過設置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弘揚和傳承本地優秀文化,對多維度培養學生發展成長進行了探索,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參考意義。
(作者單位:寧波市北侖區梅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