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奕軍 周貴芳 康曦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活動育人的目標導向,表明了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德育活動轉型與重構,要求學校德育必須轉向基于學生主體回歸的、在道德認知基礎上以實踐體驗為主渠道、喚起道德意識覺醒與行為自覺的德育,這是學校德育活動的使命擔當。長期以來,學校德育主要依靠外驅力量推動,很大程度上讓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導致學生道德素養與動力不足,容易知行脫節、言行不一,從而影響德育實效。本研究基于德育本質和根本任務,緊緊圍繞學生發展及不同年齡段的道德成長規律,探索、構建具有科學性、可持續性、適應學生道德素養發展的有實效的德育活動體系,期望破解德育現實困境,觸及學生真正的成長需求。
內生,指由教師引導的、有階段的,由學生全員參與的,以體驗為核心、以情感為基礎、以心動為特征,并使之達成德育素養自主發展目標的一種狀態。內生型德育,是源于生命主體自覺的道德素養自主發展的德育。它主要根據學生成長需求,架構起課程化道德動力、道德素養、道德生長力,形成以實踐體驗為主渠道的課程途徑和生態成長環境,實現學生可持續的、優質豐盈的道德素養生長。
以情感為基礎,促進道德動力自我覺醒。教師需要尊重學生主體,喚醒其內在道德動力,表現在德育活動中,首先需要以情感為基礎,喚醒學生自愿參與活動的情感與動機,促進學生個體整體發展,使學生充滿生命活力。因此在德育活動開展之前,教師還需充分掌握學生學情,了解學生需求。
以植樹節為例,學校開展的德育活動主題為“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生發愛綠護綠的意識?”首先,教師對學生要進行前期觀察。在課間休息時間發現學生對自然環境感興趣的點,并在課中就此話題詢問學生相關問題,引出“綠植”教學內容,升華環保主題。為了讓學生主動生發對春天的喜愛,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找春天”的活動,找到后可以用圖畫、文字等形式和大家分享,引出植樹節系列德育活動的主題——“植此青綠,相約春天”。摒棄傳統觀看“亂砍濫伐樹木”視頻等活動,經過主動探索,學生更能夠從心底理解和接受“愛綠護綠”的環保理念,且能夠被充分調動情感點和積極性,自主生發出道德動力。
以體驗為核心,引導道德素養自主建構。在建構德育活動時,通過多方搭建平臺,全方位鏈接學生日常生活,有利于找回德育活動生命本義,構建生活化活動內容,提升德育活動的實效性。
例如,在“植此青綠,相約春天”這一主題下,教師通過開展“感知”“了解”“實踐”“升華”等一系列的德育活動,運用家校一體的方式,全方位鏈接學生生活,實現自主建構德育素養的目標。在“感知”環節,首先要求學生自主拍攝有關“春天”“綠色”的照片并將照片洗出來,接著家長志愿者們將“春天”帶進教室,設計“一場春日浪漫”的主題板報。在色彩搭配中,圖片展示間,學生在教室感知到了春天的氣息,綠色的美好。在“了解”環節,由專業的家長志愿者帶來一堂種植課,科普從植物的生長過程到植物的生長要素,讓學生明白了種植的步驟。在“實踐”環節,學生將自己喜愛的綠植帶到教室,定期觀察澆水等,同時在植樹節當天,在學校禾潤農場運用家長課堂學到的種植知識種下蔬菜,種下春天的希望。在“升華”環節,學生將自己對春天的希望寫在心愿卡上,希望這些心愿如春雨般悄無聲息滋潤著學生。這些活動讓學生逐步達成了德育活動所指向的學生發展目標,從而實現學生道德素養自主建構的愿景。
以心動為特征,達成道德生長力持續生長。道德生長力是指一個人在道德方面的發展和成長能力,是德育活動的最終目標。教育如何持續激發學生內在的道德生長力,開展活動評價,喚醒學生內心深處對于德育活動的喜愛至關重要。
在活動開展之后,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在班會課上進行總結,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在這次植樹活動中自己哪些部分做得比較好。在學生分享后,教師從學生的分享中總結出本次德育活動的評價指標,制作德育活動自評互評指標表。同時在開展活動評價中,教師建立“愛綠護綠”信息收集系統和數據分析系統,以小信箱的形式放置在班級角落,學生可以實名表揚班上其他同學“愛綠護綠”的行為,將小紙條塞進信箱中。每隔一周教師可以對信箱中被表揚的同學進行次數統計,使德育活動切實量化,最終給予其獎勵。在數據分析系統中,教師會關注學生在此活動中各方面能力的增長情況,并由此給學生繪制“德育畫像”。
基于學生道德素養的形成過程,內生型德育囊括了直接德育、體驗德育、制度德育和契約德育的優點,將內控道德和外控規則進行統整,以學生終身成長需求為出發點,以學生道德動力自我覺醒、道德素養自我建構、道德生長力持續生長為目標,實現了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理想狀態。在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內生型德育活動應始終圍繞“育人”主線,運用“以情感為基礎”“以體驗為核心”“以心動為特征”的策略,充分了解學生學情、優化活動開展內容、設置活動生長評價,提升德育活動成效。
(作者單位:成都高新區新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