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芳 劉文武 黃先鋒
(湘南學院 湖南郴州 423099)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頒布后,體醫融合成為體育界與醫學界重點關注的熱點話題。體醫融合即體育學與醫學相結合,以醫學為知識基礎,運用體育鍛煉的知識與方法,使運動更加科學與規范,達到預防疾病與損傷的目的。體操作為教育廳規定的六大主干課程之一,是師范類院校體育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其學習內容廣泛,其中競技體操中跳躍,雙杠、單杠這三項都屬于器械運動,對于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難度,在練習時也是發生運動損傷較多的項目。因此,在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門課程,本文在體醫融合的視角下,試圖找到體操項目與醫學的切入點,運用醫學中預防和恢復知識,減少體操器械項目的損傷[1-3]。
本文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見表1)、數理統計法展開研究,根據研究需要,查閱、收集有關書籍與資料,并制訂專家訪談綱要,通過微信、QQ及郵箱、電話、面談等形式訪問湖南省高校資深體操教師,設計教師和學生問卷。其中,問卷調查的教師對象主要為教授體操普修課程的教師,問卷調查的學生對象主要是湘南學院體育學院大一至大四學習體操普修課程的學生,其中教師問卷共發放50 份,有效問卷50份,學生問卷300份,有效問卷292份,教師問卷有效率100%,學生問卷有效率97%。回收資料與問卷后,利用SPSS 19.0 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并利用統計學知識進行數據結果說明。

表1 訪談對象統計表
通過表2可以得出,在練習時受傷1~2次的學生占比最多,達到81.00%,其次是3~4 次,占14.50%,5~6 次占2.64%,6 次以上1.86%。此次調查是學生在體操普修課程所受的損傷,因此,學生受損次數不算多,集中在1~2 次,受傷次數5~6 次及6 次以上的占少數,說明學生在體操課中還是能注意保護自己,預防損傷。
通過表3 可以得出,學生受損傷程度可以分為輕度(能夠繼續運動且不會加重傷情)、中度(減少或者停止運動)、重度(1周以上不能繼續運動且要進行治療)3種,且比例分別為85.90%、13.22%、0.88%,說明學生在練習時傷況并不是很嚴重,并不影響學習進度,這與學生受傷次數也成正比例,學生受傷次數較少,且受傷程度并不嚴重。
從表4 可以看出,最易發生運動損傷的項目是單杠,占43.17%;其次是雙杠,占40.97%;然后是跳馬和自由體操,分別占8.37%、7.49%。由此得知得知,在體操普修課程中,易發生損傷的項目是器械項目,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心理因素差以及對技術動作不熟悉。

表4 易受傷項目
通過表5可以得出,最易發生損傷的部位是腕部,占63.00%,其次是腿部和肩部,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器械項目支撐類動作比較多,上肢承受力量較大,其次是體操落地動作較多,腿部和腰部也易發生損傷[4]。

表5 易受傷部位(多選)
通過表6 可以得出,學生在學習體操動作時的損傷主要以扭傷、挫傷、擦傷、撞傷、拉傷5種常見形式為主,其中扭傷最為頻繁,扭傷部位以手腕腳踝扭傷居多,主要是因為體操動作的特殊性,需要上肢力量支撐和下肢力量做擺動動作以及落地動作,當然其他4 種損傷也比較常見。

表6 損傷的性質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學生的基本情況,了解到學生在體操普修課程當中所受到的運動損傷情況,大體來說還是比較樂觀的,學生受傷次數不是太多,沒有重大損傷,且所受到的損傷大多為軟組織損傷,與學生自身的力量、協調、靈敏等身體素質相關,可通過休息、按摩等醫療手段恢復,但因為體操項目運動具有特殊性,在練習項目時會由于各種原因造成運動損傷,因此,需要探索發生損傷的原因以及預防損傷的措施,以保護學生的安全,便于更好地生活與學習[5]。
從表7 可以得出,發生損傷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技術動作錯誤,其次是準備活動不足,再次是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做好準備活動,運用保護與幫助,克服學生的心理障礙,加強素質練習,排除場地與器材的安全隱患等[6]。

表7 損傷發生的主要原因(多選)
2.3.1 技術動作要領掌握不準確
這是造成運動損傷的第一因素。技術動作錯誤主要是指在完成動作時身體接觸部位不對,完成時間不對,學生對動作概念不清,完成動作時注意力不集中。在體操器械項目中,身體與器械都有直接接觸,身體在受到重力等因素的影響時,還要受到器械的支撐反作用力,對身體不同關節產生的負荷較大,如果技術動作掌握不對,就易發生運動損傷。例如,在練習雙杠肩倒立時,如果不緊腰、收臀、抬頭、開肩,就易造成重心未降低,前滾砸杠,或者漏肩、肩關節受傷等問題。
2.3.2 準備活動不足
準備活動的目的就是在訓練和比賽前,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加皮膚血流量,降低肌肉粘滯性等,不同項目有不同的準備活動,既要有相同的內容,又有不同的內容,即一般準備活動與專項準備活動。面對體操動作的多變性和復雜性,應合理安排準備活動,使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做好準備,使肌肉的力量和彈性、關節和韌帶的伸展性都得到充分活動,以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2.3.3 身體素質與心理因素
良好的身體素質是練習體操動作的基本前提,沒有良好的力量、速度、柔韌、協調等身體素質,學生學習和掌握體操動作的難度就會增大。學生在練習器械運動時,需要上肢良好的支撐力量和肩關節的柔韌性,在練習翻滾、翻騰動作時需要較強的協調性和靈敏性以及完成動作的爆發力。因此,在學習過程當中加強身體素質練習,在身體素質得到良好發展的前提下,學生在完成動作時也有助于克服心理障礙[7]。
2.3.4 保護與幫助不足
學生在體操學習過程中保護與幫助的意識薄弱,造成這一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技術動作的做法不夠了解,自我防護意識和他人能動性不強等。保護與幫助作為體操特殊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做到教授相關保護與幫助的知識,也要注意培養學生互相保護與幫助的思想品質,關注每一位的學習情況,給予適當的保護與幫助,預防學生在練習時發生運動損傷。
2.3.5 疲勞
學生在體操課上發生損傷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疲勞,學生可能產生的疲勞分為身體疲勞和心理疲勞,身體疲勞主要是因為學生運動量過大,沒有及時得到身體恢復和補充營養物質,在練習時出現肌肉無力、靈敏性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而導致在做動作時發生運動損傷。心理疲勞產生的原因主要是體操動作的難度大,讓學生產生了恐懼心理和抵觸情緒,因而害怕上體操課,或因為對動作技術不熟練,嘗試做動作失敗,積極性降低,或因為動作太熟練而掉以輕心。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與課時數,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學生鞏固加強動作技術要領有著顯著意義。在安排教學內容時應注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育技術課應盡量分開安排,教學方法上的選取應做到教師講解與示范,學生分解練習,教師保護,學生互相保護與幫助,再到完整練習的一個過程,也應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組織學生觀看視頻,錄下自己的練習視頻,進行回放,與標準動作進行對比,進行糾錯,鞏固練習,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以防發生運動損傷。
課堂教學時不僅要充分做好一般準備活動,還應根據本堂課的練習內容做好專項準備活動,如在進行器械類項目練習時,應充分活動好手腕、肘、肩關節,加強肌肉和韌帶的預熱反應,在寒冷天氣時,減少練習時排隊的時間,以防身體變冷,失去做準備活動的意義,如無法避免,應再次進行身體活動,不可盲目練習動作,以防傷害事故的發生。
加強體能訓練,提高身體素質,體操技術動作規格的高低是以身體素質的強弱為前提,技術水平越高,需要的身體與心理素質越強,身體與心理素質越強,發生運動損傷的概率越小。因此,在教學常規訓練結束后,應安排適當的身體素質練習,充分發展力量、耐力、靈敏、協調等素質,使學生的身體得到全面發展。
根據體操動作的特點,合理運用保護與幫助的方法,是預防學生發生運動損傷的重要前提,保護的目的是防止傷害,在練習動作時應注意自我保護、他人保護、利用器械保護,幫助是使練習者在完成動作時能減輕身體的負荷壓力,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體會動作用力順序,增強學生完成動作的信心。在教學中,教師要講授并示范保護與幫助的手法、部位、時機、站位以及作用力的大小,同時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相互的保護與幫助,培養學生以預防為主,以免受傷的意識。
適當的休息和整理活動可以超量恢復,從而使運動狀態達到最佳,可采用按摩手法減輕疲勞和傷痛,也可通過減少運動量讓身體所受負荷減少,增加睡眠,進行陽光浴、水浴,采用物理療法和精神療法都是減輕疲勞的方法,在身體所受負荷較強時,一定要做到放松與休息,做到勞逸結合,才能事半功倍。
體操課程作為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體操普修是針對所有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課程,其中有大部分學生沒有學習過體操,在練習器械項目時因為各種原因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傷,本文在體醫融合的背景下,讓學生學會如何運用體育與醫學的知識預防損傷和恢復損傷,本研究對今后的體操課程以及學生的健康發展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