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麗 三亞城市職業學院
賴素詩 三亞城市職業學院
趙居奇 國家能源集團樂東發電有限公司
于敏 三亞城市職業學院
中小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的態勢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F今,我國已進入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新階段,而海南省中小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主體地位未能得到明顯體現。
近幾年來,海南省中小企業呈現出快速發展趨勢,在穩定市場經濟、緩解就業壓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優化市場競爭環境等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已成為海南省國民經濟發展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三亞市中小企業作為三亞市場經濟的“毛細血管”,其企業發展體量雖小,但生產總量和就業占比相對較高。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形勢下,一旦內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將對中小企業產生巨大的風險和致命的影響。如何讓海南省中小企業有一個穩定良好的發展環境,保持一定的市場競爭力,是政府、社會和企業多方都應關注的問題[1]。
隨著海南省自貿港建設目標的不斷推進,其相關的政策也在不斷完善,國家更是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推出了許多政策,不斷完善市場體系,近年來,三亞市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也在不斷地完善。隨著三亞互聯網信息產業園等創新創業載體的崛起,也給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空間與更好的服務平臺[2]。三亞大力推行“專精特新”發展模式,旨在打造出一批具有主業突出、專業性強、競爭力強的中小企業群體,以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提升中小企業的整體素質,助力打造三亞高質量發展的新地標。
海南省中小企業大多以海南的地理環境及資源等因素為依托條件,在經營過程中以初加工型,以及低層次的服務類為主,商業服務和租賃等次之,初加工型比如水產品,熱帶水果等[3]。除此之外,中小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受到了資金和技術等因素的牽制,其發展成為勞動密集型的服務和技術資本有機構成相對較低的產業,從企業的產業結構上看,缺少高科技(如醫藥產業)的支撐,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的發展較為欠缺,而如電子信息和高端制作等工業企業,更為稀缺。即便是占據了三亞經濟大半江山的服務業,目前所處的服務層次也偏低,與高端的服務業比較仍然存在一定距離(如圖1 所示)。海南省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2013 年末,全省共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小微企業法人單位 31080 個,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93.6%。其中,三亞市中小企業法人數量總數為3921 個(詳見圖2)。

圖1 位居前三的各行業企業法人單位所占比例

圖2 2013 年三亞市中小企業法人數量
而海南省第四次經濟普查結果顯示,2018 年末,全省共有中小微企業法人單位82722 家,占全部規模企業法人單位的99.8%,中小微企業成為市場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占比例如圖3 所示。

圖3 中小微企業數量及所占比例
三亞市中小企業所有權以及來源組成多種多樣,有鄉鎮企業發展而來的,也有從國企改革演變而來的。不同的企業所有權,不同的成長經歷,決定了各個企業的發展路線。而隨著海南省自貿港建設戰略的實施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各項有利于中小企業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不斷出臺,政府部門的服務職能不斷加強,各中小企業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商機。三亞市中小企業不僅能夠給市場經濟帶來新的氣象,還能夠促進市場的競爭。
根據海南省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2018 年末,海南省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100185 個,與2013 年海南省第三次經濟普查相比,增長118.1%;從業人員157.9 萬人,增長16.6%。至2018 年末,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人員77.88 萬人,占全省企業就業人員的81.1%,成為吸納就業主體,其吸納就業人員及比例如圖4 所示。

圖4 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人員比例
中小企業的人員結構相比于大型或者國有企業來說,在技術或者是其他方面都不占優勢,頂尖人才少之又少,加上中小企業在初期規模小,投資成本低,其管理成本也較低,而且經營的決策權也是主要掌握在所有者手中。這些原因都直接或間接導致了中小企業在研究和分析市場信息方面的能力偏弱,特別是對于產業形勢、金融環境的變化無法做出正確的預判,不能夠根據市場的形勢對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及時調整,因此其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弱,而且生存周期也相對較短。
中小企業的從業人員的學歷相對于一些大型或者國有企業的從業人員來說要低一些,又或者是中小企業人員技術的缺失、管理辦法、相關制度的不完善,加上中小企業的企業資產、資金等相對薄弱,導致了中小企業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偏低,市場競爭力也相對較弱。而三亞市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薄弱主要也是由于中小企業受市場因素的影響較大,獲取市場信息的能力較大型企業來說較弱,而且技術創新能力也較弱。企業對于技術的研發、改進和技術創新等相關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小企業的持續競爭能力。
隨著海南省自貿港建設政策的不斷推進、其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特別是在規?;蚪洕鷮嵙Φ确矫娑歼h不及大型企業的中小企所面臨的競爭壓力更是日趨增大。在激烈的競爭面前,充足的資金支持是企業經營戰略的根本,加上海南省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各中小企業不但要應對本省同行之間的競爭,還要面對來自國內外各類企業強烈的市場沖擊。但是中小企業的資金往往有限,且在融資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難。近幾年來,雖然各大銀行也都很積極地配合國家的相關政策,陸續出臺了很多有關于小微企業金融貸款的具體措施,但是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詳情見圖5),其實施的效果也微乎其微,真正受益的企業很少。中小企業有強大的資金需求,但其在資金的供應上又是有限的,導致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現象的衍生[4]。

圖5 有借款需求的中小企業調查結果
中小企業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活躍市場營商環境、改善社會民生關系的主要推動力。海南自建立國際旅游島及自貿港以來,中小企業在產業鏈供應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緩解就業壓力、促進經濟轉型增長、改善社會民生關系等方面的作用極其明顯。
胡衛東認為,海南中小企業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先天性面臨著三大問題:一是海南未構建起規模的產業鏈,產業聚集低、成本高、沒有配套體系;二是未把握好島嶼經濟的規律,專業化程度低,技術提升力有限,導致競爭力較弱;三是中小企業長期以來處于一個“散、弱、小”的狀態?!耙驗楹D现行∑髽I的先天性不足,也進一步導致中小企業專業化程度低,沒有尖端技術,投資價值較低,造成融資難的局面。”胡衛東說[1]。
2023 年三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00 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250 家,研發投入強度提升至2.3%,三亞市中小企業是提高市場經濟效益、增強區域經濟活力的主力軍,由于三亞市中小企業的經營方式都普遍較為靈活,其技術結構也相對簡單,因此,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能夠更好地去適應、生存,為海南省自貿港建設以及市場效率的提高等各個方面起到強有力的推進作用。
根據海南省統計局“解讀2023 年一季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情況”的情況:中小企業和外商控股企業效益改善明顯。一季度,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中小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為18.39 億元,同比增長42.4%,帶動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增長13.1%。同時;中小企業中虧損企業虧損額比去年同期大幅減少30.6%。
上述情況變化表明,隨著公共衛生事件影響的逐漸消退,各項惠企紓困政策不斷深入落實并取得實效,工業企業的總體生產經營效益得到明顯改善。
對于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如果僅通過改善自身資質和拓寬融資渠道是遠遠不夠的,同時,政府需完善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措施,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優化市場金融環境。海南省政府可以為中小企業添加風險補償基金制度、信用保證基金和引入政府擔保等機制,以解決中小企業信譽不被認可的問題,并不斷完善中小企業信貸擔保體系,這樣也有利于政府開展相關的監管工作。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不斷變化,經濟的發展方式與經濟結構也在不斷調整,因此市場經濟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鎮化目標的發展,為中小企業的發展迎來更大的機遇,也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小企業成為拉動海南省經濟增長的主力軍。中小企業要堅持與海南省自貿港建設的背景相適應,把握市場發展的方向與規律,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
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相比,吸引人才的資金與企業條件畢竟是有限的,因此,要不斷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優化資源配置,對人才的需要進行合理的規劃。高校招聘是大部分中小企進行人才招聘的主渠道,通過校園招聘吸納省內外畢業生,并進行培訓使其成為企業的人才,直至慢慢發展成核心人才,也可以借助省內相關院校的科研力量,充分發揮地理優勢,提高產品研發、服務與創新的速度。除此之外,各中小企業在招聘人才的過程中還可以根據崗位的實際需求適當地放寬學歷、年齡等方面的限制。對于對技能要求比較高的崗位,可以根據技能的水平進行定崗定薪。企業唯有主動改變人才引進的思維,才能更好地沖破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限制。
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以及企業發展的需求不斷完善自己的企業管理體系,落實各項政策措施,有必要時可廢除不利于企業發展的有關規定及制度;定時展開與企業有關的相關法律和政策的落實情況的監督與檢查,加大企業內部的自檢力度,并充分發揮新聞輿論與社會監督的作用,加強政策效果評價,堅持依法行政,保護員工的合法權益。與此同時,企業應為員工購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制定相關的福利政策,以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提高職工幸福感。
相關數據均表明,唯有大力發展中小企業,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三亞市的經濟才會好,才能強。三亞市中小企業不能只依靠政府,自身要積極應對。同時,中小企業應借助海南省自貿區建設的東風,不斷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培育創新人才,發展專業技術服務,不斷加大技術合作力度,促進產學研合作,提升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