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紅川
(陵川縣文物局,山西陵川 048300)
玉泉東岳廟位于山西省陵川縣附城鎮玉泉村東約100米處,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占地面積為3323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明萬歷七年(1579)、清順治十七年(1660)、乾隆三十五年(1770)、道光十二年(1832)曾多次修繕?,F存正殿、東耳殿為金代建筑,其余為明清建筑。1997年,玉泉東岳廟被晉城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軸線從南至北依次為山門(倒座戲樓)、獻亭及正殿,正殿兩側設東、西垛殿,東垛殿東側設禪室一間,兩廂設東、西廊房,山門東側建有春秋閣、東配樓,山門西側建有西耳殿,在廟內東南隅設有牛房等附屬建筑。主院山門外為寬敞的平臺,平臺前為漸次升起的三層小平臺,中間設臺階。平臺東側留有鐘亭遺址,其后為東院,與東院相對的平臺西側有西房三間。東院院內存有南房及東二樓兩座建筑。
1.山門(倒座戲樓)
山門為明代建筑,由倒座戲樓和南向所出廈及兩側八字墻共同組成。倒座戲樓面闊三間,進深五椽,六架梁通搭前后,單檐懸山頂,仰合瓦屋面,二層建筑。戲樓后檐墻辟門洞,每間設各一板門。南向出廈亦面闊三間,深二椽,單坡懸山頂,現為干槎瓦屋面。戲樓呈矩形,前檐兩次間砌墻,明間為入廟通道,后檐三間分別劈門洞安裝板門,前后檐分別由墻向外出廊,前出廊支撐戲臺二層懸挑樓面;后出廊設單坡抱廈,即為山門,廊柱間砌廊心墻,廊心墻兩側砌筑外撇八字影壁。
斗栱:柱頭科為雙昂五踩單栱計心造。三步梁前出耍頭交于廂拱,栱上至三才升承枋并檐桁。次間平身科為單杪單昂五踩單栱計心造。耍頭內外拽對稱,內拽置瓜柱承托金。明間平身科為雙昂五踩單栱計心造。外拽分別從正栱兩側45°方向出斜昂,與正昂共同承托外跳橫栱。
梁架:戲臺為兩層建筑,二層梁架為六架梁通搭前后。梁上置瓜柱承兩,逐步抬升,脊瓜柱上置大斗承枋并脊檁,由叉手捧戧,叉手有大斗出丁華抹頦栱穩固。山門梁架為雙步梁承單步梁,前檐由柱(雙步梁為柱上斗栱、單步梁為梁上瓜柱)支撐,后檐插入墻內住,單步梁上置瓜柱呈枋并脊檁,外側叉手,三檁單坡抱廈。
屋頂:戲樓雙坡懸山頂,前檐干槎、后檐仰合瓦屋面,正脊灰陶捏花脊筒兩側置吻。
2.正殿(大殿)
大殿為金代建筑,坐北朝南,廣深各三間,進深六椽,前廊式,單檐九脊頂,屋頂用布瓦琉璃正脊。大殿共用立柱16根,其中前檐平柱及角柱、后檐內柱及山柱、后檐角柱為石柱,共計10根,而前檐內柱及山柱、后檐平柱皆為木柱,共計6根。前檐柱四角抹棱,側角及升起明顯,角柱升起明顯大于《營造法式》[1]三間六寸之制。
(1)大殿柱頭、梁架皆用斗栱
①前檐心間、次間及兩山南次間補間鋪作
四鋪作單昂計心造,里轉出單杪(卷頭)計心造。昂為插昂,上承耍頭及令栱,其上以斗承替木及檐槫。心間、次間補間鋪作僅耍頭上壓跳略有不同,心間壓跳不出頭,而次間壓跳出頭且樣式與柱頭鋪作上乳栿出頭一致。
②前檐柱頭鋪作
四鋪作單昂計心造,里轉出單杪(卷頭)計心造。插昂上承乳栿,乳栿交柱頭枋及令栱等出耍頭,乳栿后尾壓于四椽栿下出沓頭。
③后檐柱頭鋪作
四鋪作單杪里轉出單杪(卷頭)計心造。卷頭上承耍頭及令栱,其上以斗縱向承替木及檐槫,耍頭橫向上承四椽栿。
④兩山南側平柱柱頭鋪作
四鋪作單插昂里轉出單杪(卷頭)計心造。昂及卷頭上承丁栿,丁栿交令栱、柱頭枋等出耍頭,丁栿后尾與前檐乳栿相交。
⑤兩山北側平柱柱頭鋪作
四鋪作單杪里轉出單杪(卷頭)計心造。昂及卷頭上承丁栿,丁栿交令栱、柱頭枋等出耍頭,丁栿后尾與前檐乳栿相交。爬梁與正心枋相交抵于撩風槫內側,爬梁尾搭在四椽栿上。
⑥兩山心間及北次間補間鋪作
采用菱形或卷云形隱刻栱。
⑦前檐轉角鋪作
四鋪作正身單插昂里轉出單杪(卷頭)計心造。450方向斜昂及由昂里轉后尾抵于大角梁下,斜昂下用靴契及兩跳卷頭相承。大角梁平置,后尾搭在下平槫與系頭栿相交處的座斗之下。
⑧后檐轉角鋪作
形制與前檐轉角鋪作相似,只是正身未用插昂,而用單杪。
(2)心間六架椽后四椽栿壓前乳栿用四柱
大殿檐部周槽于柱頭施闌額連構。內柱柱頭施闌額,未用普拍枋,大斗直接坐于柱頭上。四椽栿上施屬柱二根,柱頭用串縱向連接,柱上用座斗承單材攀間上托替木及上平槫。四椽栿后檐部分上置搭牽并坐斗承單材攀間、替木及下平槫。前檐部分于乳栿上亦施屬柱,其上亦用捧節令栱承托搭牽。平梁中段施蜀柱,并用合沓穩固。蜀柱頭與脊槫間施兩材襻間斗栱,并用丁華抹頦栱,叉手捧戧于正心枋及脊槫之間。該處襻間明、次間各用一材,隔間上下相閃。第一材明間半栱在外,次間半栱連身對隱。第二材明、次間均半栱連身對隱。兩山側,南側平柱上所用丁栿與前檐乳栿交圈,而北側平柱上則丁栿后尾搭于心間四椽栿中部,并插入該位置所施瓜柱。
總之,大殿各槫縫重心處使用襻間斗栱,尤其是其舉屋之法與宋《營造法式》[1]中相關規定吻合;脊部叉手捧戧位置較低,并用丁華抹頦栱、且斗栱用材略小、使用插昂及后檐丁栿為彎斜式的手法,具有山西晉東南金代建筑的明顯特征,故大殿主要木構應為金代遺構。
(3)屋面
灰布筒瓦歇山頂,琉璃正脊,垂脊、戧脊及曲脊皆用瓦條壘砌,曲脊為三折,垂獸為貼面獸形式。大殿所用瓦件,無論筒瓦或瓪瓦皆存布紋,露明面色澤黑亮,為《營造法式》[1]所載青輥瓦。
3.獻殿
獻殿為清代建筑,位于大殿前。獻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椽,單檐卷棚懸山頂,仰合瓦屋面,梁架結構為六架梁通搭前后。
4.正殿東耳殿
東耳殿為元代建筑,位于大殿東側,面闊四間,進深六椽,前出廊建筑。梁架為心間六架椽四椽栿前搭乳栿,通檐用三柱。檐柱與內柱柱頭分別施鋪作支撐乳栿,四椽栿前壓乳栿后由后檐柱頭鋪作支撐。栿上前端置蜀柱支撐平梁,后尾置鋪作由搭牽穩固,承下平槫,鋪作把頭絞項造,平梁安蜀柱置襻間鋪作承脊檁,兩端由叉手捧戧,出丁華抹頦栱穩叉手,攀間枋隔間相閃。不做修飾的梁架用材之制,隔間相閃的脊部構造,均表現出早期建筑特征。鋪作為外轉單昂計心造,乳栿前出耍頭與令拱、泥道慢栱相交,令拱承替木并橑檐枋,里轉昂尾做蟬肚貼于乳栿下皮。屋頂為圓椽亂搭頭,雙坡懸山頂,干槎瓦屋面,正脊扣板瓦一層。
5.大殿西耳殿
西耳殿為清代建筑,七檁前廊式建筑硬山頂。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梁架結構為四架梁對前雙步梁,梁上設瓜柱支撐檁,相鄰瓜柱由單步梁穩固,三架梁上立脊瓜柱承脊檁由叉手捧戧。斗栱為前檐柱頭斗栱外檐單昂計心造,廂拱上承托檐枋并檐檁,內檐昂尾做蟬肚承托雙步梁。屋面為圓椽亂搭頭,干槎瓦屋面,懸山頂,稍壟扣板瓦兩壟,邊壟壓披水瓦,灰陶脊筒、望獸。
6.東配殿
東配殿面寬11間,進深2間,單檐前廊式懸山頂。臺明前檐設階條石,面寬11間,石質廊柱11根,墻內未施柱,屋內砌筑隔墻將內部分為三間,南側三間隔一間,北側五間為一間,每間“明間”設門,“次間”設窗。梁架為五架梁前檐出抱頭梁,六檁懸山頂。屋面為圓椽亂搭頭,前后出檐,仰合瓦屋面。
7.西配殿
西配殿面寬11間,進深2間,單檐前廊式懸山頂。前檐施石質廊柱12根,墻內不施柱,屋內被隔為三間,北側為五間,南側每三間隔一間,各間“明間”設門,“次間”設窗。屋內五架梁前廊出抱頭梁。屋面為圓椽亂搭頭,前后出檐,仰合瓦屋面,灰陶正脊、望獸,垂脊不存。
8.春秋閣
由春秋閣及兩側耳房組成,二層建筑,五架梁二層前出廊,春秋閣及東耳房各為三間,西耳房一間,均為倒座房。一層墻體圍合,明間設板門,次間劈窗洞,東耳殿前檐明間劈門洞,后檐三間各劈一窗洞;二層后檐出廊,廊柱間砌筑花欄墻,金柱間設隔扇門。梁架一層梁架為過梁承楞木承樓板鋪墁條磚地面,二層梁架為五檁后檐出廊式,五架梁通檐搭前后。東耳殿五檁無廊式,五架梁通檐搭前后檐墻,西耳殿五檁有兩山山墻支撐。屋頂為圓椽亂搭頭,仰合瓦屋面。
9.戲樓西耳房
位于戲樓(山門)西側,面寬三間,進深兩間,七檁前出廊,單檐懸山頂。前檐施石質廊柱4根,墻體青磚砌筑,前檐明間設板門,兩次間開窗洞。六架梁前對抱頭梁。屋內六架梁搭于前后檐墻,梁中置前后上金瓜柱支撐三架梁,后端支下金瓜柱,相鄰瓜柱由單步梁連接,三架梁中置脊瓜柱支撐脊枋并脊檁,由叉手穩固。圓椽亂搭頭,前后出檐,兩山出際;灰陶仰合瓦屋面,灰陶正脊、垂脊、獸。
10.戲院東樓
位于東院東邊,坐東朝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雙坡硬山頂,二層建筑。五架梁搭前后檐墻,上置瓜柱承三架梁,梁上立柱呈脊檁兩側由叉手捧戧。屋頂圓椽亂搭頭鋪釘,椽上橫鋪木望板,上苫泥背覆瓦,仰合瓦屋面,稍壟扣板瓦兩壟,山面瓦披水瓦。
11.戲院南房
位于東院南側,坐南朝北,面寬三間,進深四椽,雙坡硬山頂,一層建筑。前為臺明邊砌壓沿石,四面砌墻圍合,墻內不施柱,前檐明間劈門,兩次間劈窗洞。五檁無廊式結構,五架梁通檐搭前后檐墻。屋頂為雙坡硬山頂,仰合瓦屋面,稍壟兩壟筒瓦,邊砌披水瓦,灰陶捏花正脊,兩側置望獸。明間設板門,兩次間設方格窗,板門窗戶上全部設方格橫陂。
12.西三間
位于前院平臺西側,與東院大門相對,坐西朝東,面寬三間,五檁無廊式,一層建筑。五架梁通檐搭前后檐墻,前后檐舉步架對稱。屋頂為雙坡硬山頂,仰合瓦屋面,稍壟兩壟筒瓦,邊砌披水瓦,灰陶捏花正脊,兩側置望獸。
13.牛房
位于主院東側,與主院軸線呈58°角,由牛房及東側耳房組成,面寬五間,東側另有耳房一間,五檁無廊式,雙坡硬山頂,仰合瓦屋面。
東岳廟一改廟宇中軸線對稱布局的傳統方式,而出現眀顯不對稱布局。除了中軸線上由文物建筑圍合的主院外,在山門前院建有西配房,坐西朝東,史稱禪院,如此精致的禪房建在廟宇門外,也算別具一格。與西配房相對,前院東側建有一院,稱戲院,為歷史時期廟會演出時戲班所住院落。東院通過春秋閣與主院溝通,在主院東廂房背后、戲院東北又建一院,稱東院,為歷史時期車馬棚及雇工所住院落。
東岳廟的不對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歷年的增修。二是與祭祀有關。有傳玉泉東岳廟創建于唐代,因唐代首封泰山神為天齊王,故大肆修建東岳廟進行祭祀活動。廟宇格局原為東西對稱之勢,后因宋代加封東岳大帝黃飛虎第三子黃天化為三山丙靈公,故重修時改為東側較高大,與西側不對稱。
東岳廟選址于玉泉村東北處的一處相對高臺上,坐北朝南。廟周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廟宇與村莊田林相隔,但又不即不離。據傳,古時東岳廟周圍樹木林立,郁郁蔥蔥。廟宇高臺前是陵川至澤州古道,道旁有小河流入村內。廟前道邊建有五間驛站,招待來往客旅?;趾甑膹R宇、清清的河流、駝鈴叮當的古道、來往的客旅,環境清幽和諧。時事變遷,當年的林木已變為農田,但綠綠農田中凸現的輝煌古建仍然顯示其威嚴和神圣。玉泉東岳廟的選址極為講究,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于風水學的認識。
玉泉東岳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較高的藝術價值和重要的科學價值。
東岳廟內現存碑刻明隆慶四年(1526年)碑記、明萬歷七年《罐泉村重修東岳廟記》、清順治十七年《重修東岳廟記》、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東岳廟碑記》、道光十二年壁詩、瓦塊題記“正德丙歲□□□□□”字樣、山門西耳殿吻上題記“康熙五十三年□秋時吉造”等說明東岳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東岳廟內保留有金、元、明、清四代建筑,整個廟宇布局獨特,結構合理,整體保存完好。中軸線有明代大門(戲臺)清代獻殿及金代正殿,其建筑時代特征明顯,且梁架保存較為完整,對于研究各個時代建筑特征提供重要的實例,涵蓋建筑之多,依地勢就環境合理布局建筑,是目前廟宇保留下少有的實例,對研究中國古建筑院落整體布局提供了真實的實例。
正殿瓦條砌筑垂脊、戧脊、圍脊,重唇板瓦;斗拱四鋪作,插昂式構造以及琴面式昂嘴,四椽栿、對前乳栿通檐用四柱的梁架構造,均表現早期建筑特征。單檐歇山式屋頂,正脊為琉璃制品,兩側鴟吻對峙,形態古樸,結構簡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獻殿與大門木雕構件,雕刻精細,內容豐富,形式各異,闌額雀替連貫的雕刻手法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整個院落建筑繁多,經歷多次修葺,匠師們依地勢,充分利用土地,合理嚴謹的布局建筑。簡潔合理的構架特征,表明其梁架結構合理、用材適度,嚴謹合理的布局建筑,都是來源于歷代匠師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提煉的成果,歷經幾百年,仍保存較好,這些成果還原并指導于實踐,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