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群
(玉林師范學院,廣西玉林 537000;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00)
在新時代的社會背景下,社會對于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傳統的知識傳授和學科劃分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人才培養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尤其是在我國“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深入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受到了廣泛的重視,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素養、創新創造能力等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體現,將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地方應用型高校一般側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注重將學生的學習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給高校美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更加廣泛、獨特的融合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全面、更富有創造性和實踐性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需要。
美育注重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和欣賞能力,通過藝術作品的欣賞、創作和表演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有助于學生培養對美的敏感性和鑒賞力,提升他們的審美修養,通過美育的教育,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表達方式,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尤其是美育涉及多個藝術門類和領域,如音樂、舞蹈、繪畫、雕塑等,將藝術與其他學科進行結合,可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
美育教育通過藝術作品的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和人類命運,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從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主題中,可以對社會問題產生深刻的思考,增強他們對社會的關注和參與意識,使他們具備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意愿和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而且通過欣賞和創作藝術作品,學生可以體驗到豐富的情感和情緒,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鳴能力,激發學生對人類文化、歷史和價值的理解和尊重,培養他們的人文情感,使他們具備更加細膩和深入地理解世界和他人的能力,并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和欣賞能力,提高他們對美的敏感度,使他們更加注重細節、追求卓越,培養高尚的品格和行為[1]。
美育教育不僅關注藝術本身,還涉及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通過學習藝術作品的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學生可以增進對自己文化傳統的認同,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與共通之處,體驗到豐富的情感和情緒,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美育教育也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如創造力、批判性思維、溝通能力等,通過藝術創作和欣賞,學生可以培養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提高解決問題和創新的能力,并通過開展交流合作,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與他人進行交流和合作,不斷地實現綜合素養的提升。
1.地方文化資源的豐富性為美育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地方應用型高校通常位于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這些地方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民間藝術和地方風俗等資源,這些資源可以為美育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和實踐基礎。地方文化資源一般包括了豐富的藝術作品、文化傳統和歷史背景等素材,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和欣賞地方的藝術作品,了解地方文化的特點和價值,增進對地方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同時,地方風俗和民間藝術等具體表現形式也可以成為學生進行藝術創作和實踐的素材,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而且地方還有著當地獨特的文化活動、藝術團體等,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地方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將所學的美育知識與實際結合,為地方社會做出貢獻,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還可以加強學生對地方社會的認同和歸屬感[2]。
2.地方應用型高校專業特色可以提升美育、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地方應用型高校通常與地方產業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擁有豐富的實踐資源和合作機會,通過將專業知識與美育相結合,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貼近實際需求的美育教育內容,比如對于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與當地藝術機構合作,開展實際的藝術創作和表演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高校通常與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密切相關,通過將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貼近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3.地方性美育實踐活動可以增加學生的實踐技能
地方性美育實踐活動通常與當地文化、藝術和社區發展緊密結合,通過參與實際項目和活動,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和實踐美育的理念和方法,比如學生可以參與當地藝術展覽的策劃和組織,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設計和執行,或者參與當地社會問題的調研和解決方案的提出,學生可以將所學的美育理論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或者學生可以通過以地方風土民情、風俗等為主題設計和創作藝術作品,或策劃和組織文化活動等,展示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從而推動學生綜合素養和職業競爭力的提升;而且在活動中,學生會與他人合作,從而學會有效溝通、協調和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促進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3]。
4.多元化的教學技術為其融合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多種教學技術和工具的出現為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機會。比如利用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互聯網資源等,可以為學生呈現更加生動、豐富和互動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視頻、參與在線討論、使用虛擬實驗室等方式,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或者通過在線學習平臺和個性化學習軟件,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風格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果。
1.地方美育教育資源的挖掘不足
因美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仍舊處于探索階段,一些地方應用型高校缺乏對地方美育教育資源的了解和認識,無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來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而且地方美育教育資源分散在各個部門、機構和社會組織中,缺乏整合和統籌的機制,導致很多高校無法充分了解和利用這些資源,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的發揮,甚至一些地方的傳統藝術、手工藝技藝等正在逐漸失傳,缺乏有效的保護和傳承機制,也導致美育教育資源的不完善。
2.美育與思政教育融合認知不足
一些地方應用型高校對美育的理解過于狹窄,可能將美育僅僅理解為藝術教育或者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的培養,而忽視了美育的廣泛性和多樣性,使得他們在思政教育中無法充分發揮美育的作用,限制了融合效果的發揮;或者一些地方應用型高校對兩者的融合重要性認知不足,并未建立明確的融合目標和具體的實施計劃,缺乏對融合過程的規劃和指導,使得融合工作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無法形成有力的合力效應,影響兩者的融合教育效果。
3.教學環境與社會需求不匹配
地方應用型高校的課程設置主要圍繞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展開,重視學生實踐技能、職業技能等的培養,相對缺乏人文社科和藝術類的課程,因此他們的教學設施和資源主要集中在實驗室、工作室和實訓基地等實踐場所,導致了美育和思政教育的教學場所和資源相對匱乏,無法提供足夠的藝術創作和思辨性思考的機會;尤其是地方應用型高校的學生主要面向當地的就業市場,社會需求和就業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也更加關注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美育和思政教育強調的是審美能力、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這些能力在就業市場上并不被直接看重,從而使得學校和學生對美育和思政教育的教育重視不足,也使得兩者的融合面臨困境。
4.教師美學素養不足
地方應用型高校的教師主要來自相關的專業領域,他們在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他們對美育和思政教育的了解和理解可能相對較少,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背景,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師作為融合美育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思政教師也主要以思想政治專業知識儲備為主,這就限制了他們在思政教育中融合美育教育的能力,在教學中忽視引導學生提升審美和思辨性思考的能力。
為了實現美育教育與地方應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開展美育教育內容的深入挖掘,并建立當地美育文化的資源庫。高校首先要制定一份全面的融合計劃,明確相關目標、內容和具體措施,計劃中應包括挖掘和整合地方美育資源的策略,以及如何將美育和思政教育無縫地融合在課程中的具體方法;其次開展地方美育文化的充分挖掘,可以通過與地方美術館、博物館、文化藝術機構等合作,將當地各類美育文化進行整理、分類,或者參與到當地美育相關機構舉辦的展覽、藝術節、論壇等活動中,或者組織學生參觀、實踐和實習,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和感受美育的力量,提升學習興趣。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通過開設美學、藝術欣賞、文化遺產保護等美育相關課程,或利用術展覽、文化沙龍、演講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從美育活動中感受到當地歷史中所總結出的獨特愛國主義、奮斗精神等思政內容[4]。
地方應用型高校可以利用校園媒體、社交媒體和校園宣傳渠道,宣傳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價值,通過組織多樣化的宣傳活動,像舉辦美育主題講座、展覽和演出等,邀請專家學者分享美育教育的經驗和成果,吸引教師和學生的參與;或者增加美育教育資源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學習和創作機會。可以建設美術館、音樂廳、藝術工作室等場所,購置相關器材和設備,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或者組織學生參加美育教育活動。
受到社會市場經濟等的影響,應用型高校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就業能力的,學生也更加希望獲得職業技能的學習,導致思政教育的開展不充分,為了緩解這一問題,高校要建立起美育與思政教育融合教育的校園文化氛圍。在校園中設置藝術裝置、雕塑、壁畫等,營造藝術氛圍,可以邀請學生參與校園美化的設計和創作,讓他們親自參與美的創造過程,通過參與校園環境的美化,營造積極向上、充滿藝術氛圍的校園文化;或者鼓勵學生參加美術、音樂、舞蹈等藝術類社團和團隊,讓學生在相關活動的排練和表演中,提升學生的藝術技能和團隊合作精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與地方的相關社會組織合作,安排學生參與到社會組織的演出和展示中,提高學生的自信和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終身美育學習的習慣,促進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5]。
教師作為開展美育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教學的主要實施者,提升教師的美育教育素養至關重要。目前我國高校已普遍實施課程思政戰略,要求各個專業教師挖掘學科中的思政教育內容,美育教育的融合也需要加強教師的培訓,高??梢匝垖I美育教育機構、地方藝術院?;驅I教師來授課,確保培訓的專業性和實效性,開展藝術教育理論、美術基礎知識、音樂和舞蹈教育等方面的培訓,除理論知識的教育外,高校還可以設置實踐環節,讓教師親身參與美育教育實踐??梢越M織教師參觀藝術展覽、音樂表演,參與藝術創作和教學設計等活動,提升他們的美育教育實踐能力。除高校的教師外,高校還可以邀請地方藝術家、文化名人、美育專家等專業人才對教師和學生舉辦講座和指導,通過專業人才的分享和指導,提高教師的美育教育素養和專業水平,并組織教師間的交流研討會、學術講座等活動,分享美育教育的經驗和教學方法,也可以鼓勵教師參與學術會議和研究項目,提升其美育教育的研究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6]。
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緊密的聯系和互動,通過豐富的美育教育藝術形式和審美體驗,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從而增強他們的思想品質和道德素養。地方應用型高校必然會受到當地歷史、文化、經濟等內容的影響,在開展美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過程中,需要與地方文化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充分挖掘當地的美育教育內容,形成美育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教育資源庫,并加強教師的引導教育、培訓,形成良好的校園教育氛圍,并通過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美育與地方應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徑,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質量和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