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蘅初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江蘇南京 210037)
自從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夢的解析》一書中將心理學與視覺形象相結合,藝術便開始被精神醫療界所關注,之后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卡爾·榮格(Carl Jung)基于自身對藝術的強烈興趣提出:借由藝術創作,尤其是利用象征符號(symbol)和原型(archetype)將壓抑的潛意識(unconsciousness)可視化地提升至意識層面上來。[1]他們對視覺藝術的推崇大大推動了藝術治療史的發展。伴隨著20世紀社會潮流及其發展出的理論與應用,繪本治療在藝術治療的基礎上延續出同人類社會發展同樣久遠的藝術與心理的互動實踐,提供了關于圖像敘事的多元療愈可能。越來越多的學者也開始認可繪本治療作為一種特殊的媒介創造物可被視為展現個案內在世界的藝術介入方式與心理治療模式,而團體繪本治療的療愈力甚至被納入藝術教育系統并被廣泛應用于特殊兒童的心理治療之中。
繪本治療的理念具有人本取向特征,其發展受到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人類潛能運動的影響。首先,繪本治療強調人的尊重和關懷,注重個體的獨特、自主、價值、自由、選擇、潛力與意義等概念,通過提供支持和理解,幫助個案發現自己的內在力量與資源,鼓勵通過創造性的藝術表達進行自我實現與人際關系的緊密關聯,并在此過程中尋求自我超越。其次,繪本治療認為個案的問題和需求是多元的,并不僅僅囿于心理層面。它將繪本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媒介工具,涵蓋了情感、認知、社交以及身體感官等多方面的需求,通過繪本的故事、圖畫和文字等元素,以及與治療師的互動,綜合性地促進個案的全面發展。第三,繪本治療注重個案的主動參與。個案在治療過程中往往被視為合作伙伴,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繪本治療通過鼓勵個案參與繪本閱讀、創作以及戲劇表演等環節,促進其主動參與和自我表達,以增強個案的自信心和自主性。最后,繪本治療顯現了故事巨大的治愈力。借由繪本故事中的情節、節奏和角色,幫助個案理解和修正自己的經歷、情感與認知,通過與繪本中的故事情節相關聯,提供情感共鳴,幫助個案探索和解決內心的問題和困惑。
總之,互動式繪本治療具有人本取向,強調個體的尊重和關懷、綜合性的需求、參與性的治療過程以及故事的治療力量,這些特征共同構成了繪本治療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互動式繪本治療能夠通過圖像敘事將藝術實踐活動和言語康復相結合。“視覺和聽覺通道的統合,用實際的畫面代替抽象的概念,給聽障兒童的聽覺言語語言理解和表達帶來很大的幫助。”[2]在繪本治療的圖像敘事過程中,互動式架構是指參與者積極參與并影響敘事過程的一種結構。它通過創造互動性的元素和機制,使敘事更具動態感和參與性。繪本治療中的圖像敘事包括常見的四種互動式架構。第一,選擇與分支。互動式圖像敘事可以提供選擇與分支的機會,個案可在繪本作者或讀者的立場根據自己的偏好或決策選擇不同的路徑或情節來發展故事的方向。這種架構可以增加讀者的參與感和探索性,使敘事更具個性化和多元性。第二,交互元素。互動式圖像敘事可以通過交互元素來增強個案的參與感。例如通過翻頁、抽拉、折疊、觸摸、按捏、游戲等方式與繪本中的圖像進行互動,觸發特定的視覺效果、聲音效果或情節發展。這種架構可以使圖像敘事愈發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個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第三,多媒體融合。互動式圖像敘事可以將不同的媒體元素融合在一起,如紙本、圖像、文字、音頻、燈光等,以提供多元的敘事體驗。個案可通過選擇不同的媒體元素探索不同的故事信息和情節,從而更好地參與和沉浸到圖像敘事中去。第四,社交互動。互動式圖像敘事可以通過故事共建形成互動。例如個案可以在主流故事的基礎上延展出支流故事,以再創作的形式實現故事的共讀、共寫與共享,與治療師或其他個案進行交流和互動。這種架構可以促進其在繪本故事中的互動和共享,創造更為豐富和有趣的敘事與情境體驗。
互動式架構在繪本的圖像敘事中可以提供更具靈活性和個性化的藝術體驗,激發個案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增強他們的參與感和情感共鳴。通過互動使個案成為圖像敘事的合作者和創作者,共同構建與探索圖像背后的敘事世界。
毋庸置疑,繪本閱讀是一種傳統而有效的教育和治療手段,它可以幫助學前聽障兒童建立故事與自我經驗之間的聯結。通過閱讀繪本個案可以與故事中的角色產生情感共鳴,理解故事情節中的沖突和解決方案,并將其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一般情況下繪本故事是以簡單、易懂的方式進行呈現,通過豐富的圖像和文字來傳達故事信息。這些故事往往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挑戰,比如友誼、家庭關系、情緒管理等。通過與故事中的角色共同經歷情感和沖突,個案和故事產生聯結并從中學習如何應對類似的情況。英國繪本大師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的繪本作品《小弗里達》便是其例。通過表現作者弗里達·卡洛(Frida Kahlo)在逆境中探尋自我的故事來傳遞歸屬與希望,安東尼·布朗通過飽滿的圖像敘事語言挖掘了弗里達的童年日記背后的傳奇人生,在弗里達的畫作基礎上進行圖像的加工和轉譯、設置形色符號、強化視覺沖突,賦予了角色第二次生命,該繪本的核心便在于發現自己。[3]另外,繪本閱讀還可以幫助擴展經驗、認識世界。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繪本,個案可以了解不同的社會文化、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他們可以通過故事中的角色和情節,體驗到不同的生命故事和生活情境,從而培養同理心和社交技能。值得注意的是在繪本治療的過程中需要給予個案充分的尊重和關懷,根據不同個案的發展階段和個體需求進行選擇,以確保他們能夠從中獲得最大的益處。
繪本故事的治療力量在于它們能夠激發個案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幫助其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感,并提供積極的角色模型和問題的解決之道。借由繪本閱讀使個案獲得情緒管理能力,提升社交技巧,培養生活自信,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繪本治療作為一種有益的教育和藝術治療媒介,在學前聽障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尤其能夠產生較為積極的療愈效能。
在繪本創作中,多維度空間媒材的使用可增強故事的表現力和互動性。常見的多維度空間媒材的使用方式主要包括五種類型。第一,以圖像為核心,通過系列插畫來呈現故事中的情節和角色。可以使用水彩、水粉、彩鉛、速寫、丙烯、油畫棒等平面繪畫媒材進行創作,所表現的色彩、線條和形狀等元素皆可用來傳達故事的視覺效果和節奏氛圍,以展現不同的情緒質感。第二,文字在繪本中通常用來解釋和映襯插畫。文字的字體、大小和排版方式可以根據故事和版面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設計,以增強故事畫面的表現力。值得注意的是繪本中的圖文互動就十分有趣,例如在插畫頁面中文字不僅僅是文字,文字也是圖畫的一部分,因此很多繪本中的文字突破了圖畫解釋的功能范疇,成了圖畫的一部分。又如一本繪本往往擁有三個故事:圖畫表現的故事、文字表現的故事以及圖文共同描繪的故事,由此亦可形成繪本創作的多維度體驗。第三,紙質材料的互動形式。繪本的制作通常使用紙質材料,如硫酸紙、卡紙、紙板等。這些材料可以通過折疊、切割、拼貼、挖洞等方式展示故事的演變和轉折,揭示隱藏的圖像和情節,從而創造出不同的視覺效果、互動效果和趣味效果。第四,以觸覺材料增強個案的沉浸感。質感紙、絨布、磁貼、樹葉等材料的使用可使個案通過觸摸感受故事中的物體和角色,觸覺材料可提供更為多樣和豐富的感官體驗,增強繪本閱讀的沉浸感。第五,聲效的使用。部分繪本可以結合聲音和音效來增強故事的表現力。通過在適當的地方添加聲音元素,如自然聲音、角色對話、音樂旋律等創造出更加生動和逼真的故事體驗。這些聲音可以通過電子設備、音頻裝置或手工制作的聲音模塊等發聲器來實現。
由此可見繪本創作中多維度空間媒材的使用不僅可以激發個案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豐富故事的表現形式,提供更多的互動性和參與感,這樣的創作方式還可以使繪本故事更具吸引力,促進個案不自覺地與故事產生更為深度的互動。
繪本戲劇分享是繼繪本閱讀與繪本創作之后的第三個治療環節,繪本戲劇分享的再框架是指通過戲劇表演的形式重新構建繪本主流故事,使個案能夠發散與延展出故事的其他面向,創造出貼近個案渴望的支流故事。繪本戲劇分享的再框架主要通過四種方式進行實現。第一,角色的扮演。個案通過扮演繪本主流故事中的角色,以表演和互動的形式感受角色情緒、體驗故事情境,發展出主流故事之外的情節內容,更好地提升共情能力。第二,故事的集體創作。不同個案可以參與到繪本故事的集體創造性表演之中,他們可以一起編寫劇本、設計舞臺布景、選擇音樂和音效等。通過集體創作的過程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題和細節,培養創造力和團隊合作力,探索出主流故事所延展的諸多支流故事的可能,從而將問題與自我相分離。第三,互動的元素。在繪本戲劇分享過程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動元素,例如使個案參與到故事的決策之中,通過討論、投票或者舉手表決的方式決定故事的發展方向,這樣的互動元素可以增加個案的存在感和主動性。第四,多媒體的融合。多媒體技術亦可以運用到繪本戲劇分享的過程中,例如使用投影儀展示繪本的插畫、文字或動畫,配合音樂、聲效以及燈光布置營造出更為強烈的戲劇氛圍。多媒體的應用亦可增強個案對故事的感官體驗,提升他們的參與度。
繪本戲劇分享中的再框架聚焦于受限的日常生活故事,嘗試降低或解除個案的自我防衛,使他們的個人世界經由與他人的表演互動完成重塑,改變個案對自我與他人的觀點。此環節關注責任、自由與選擇,鼓勵探討與覺察生命故事的多元可能。
在繪本治療中生命故事的集體關懷是指通過共享和傾聽個案的生命故事建立起集體的支持和關懷體系。這種關懷基于理解、尊重和共情,旨在幫助個案感受他人的關注與支持,促進情感的愈合與個體的成長。
在生命故事的集體關懷中往往需要考慮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傾聽和理解。集體關懷的核心是傾聽個案的生命故事并試圖理解他們的經歷、情感和需求。通過傾聽,治療師可以表達對個案的尊重和關注,使他們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納。其次,共情和共享。集體關懷的目的是建立起一個故事中的社會共同體,使個案擺脫孤立感,通過分享類似的經歷建立情感共鳴,覺察和感受面對生活挑戰和困難背后的集體環境、集體處理、集體情緒。再次,支持和鼓勵。集體關懷的一個重要方面便是提供支持和鼓勵,通過分享自我經驗和觀點,給予個案積極的反饋和建議,以正向的評判取向對個案的行為、圖像以及團體歷程予以觀察和建議。最后,環境和參與。集體關懷的實現需要建立一個包容和支持的故事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個案可以感受到來自故事內外的支持和關懷,與他人建立起互助合作的關系。
在繪本治療中集體關懷是一個重要的理念和實踐,生命故事的集體關懷可以為個案提供環境中的安全感和情感上的支持力,幫助個案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增強其自尊與自信,促進個案的情感發展和心理成長。
互動式團體繪本治療的圖像敘事模式與特征為學前聽障兒童提供了一個重要觀點:拙于口語表達并不是缺陷。圖像敘事為其打開了更多互動與表達的機會,事實上互動式團體繪本治療對了解個案生活形態與社會多元文化意義重大。作為一個能夠提供理解、責任與自由的創造性歷程,對于口語與視覺的聯結十分復雜。它強調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注重關懷和成長,提供支持和鼓勵,促進合作和共享,培養社交技能,探索多樣性和包容性,尋求歸屬感、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為提升個案的自我成長提供了有力的參考與支持。